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初探

时间:2022-09-20 05:09:09

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初探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现代的数学理论,而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和记住书中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做法。

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我每教新的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抓好概念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的内涵和严格的外延最鲜明地体现数学深刻性的本质,学习数学概念如果只限于文字表象,“走马观花”,流于肤浅,则势必导致基础空乏,造成解题漏洞百出。

例:判断正误:异面直线就是A在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B分别位于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C不同在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对照定义,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完全具备“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这一本质属性,因而都是错误的,但不少学生或因忽略了定义中“任何”一词的极端重要性,或因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对“任何”一词理解得空乏,狭窄,从而导致辨析中的困惑。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正面讲述、反面质疑、多方举例等方法将概念充分展开,使学生能发现和辨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揭示隐蔽的条件,并发现最有价值的因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三、一题多解,培养辐合思维

辐合思维是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来的思维任务相对比,并从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得出前所未有的思维。要选择出最佳方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范围,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解,然后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方法的比较,最终探寻最佳解题途径。

例如:“某小学组织学生观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学生找出已知条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层层分析,最终得出以下五种解法:

①720÷(585÷19.5)-19.5

②(19.5÷585)×720-19.5

③(720-585)÷(585÷19.5)

④(19.5÷585)×(720-585)

⑤19.5×(720÷585)-19.5

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解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求同思维的发展。

四、“巧妙布疑”,诱发学生主动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很显然,这道题是为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设计的。学生很快答出是4/10。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和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3/10。正当学生享受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10,谁吃得多?(胖胖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和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学生齐答: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和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比胖胖多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在帮胖胖想办法。积极思维之后,有学生回答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2/10,爸爸和妈妈都吃这块月饼的4/10。主动、积极地投入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愉悦情感。

教师两次巧妙的设问,较好地挖掘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有效渗透了分数意义,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简单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大小比较等相关知识,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却成功地把6/10从“1”和“4/10”之间找出来,再平均分成两份,得出两个“3/10”,在教师引导下进行4/10和3/10的大小比较后,又去重新分配单位“1”{10/10},当想到其中可包括一个2/10和两个4/10之后,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疑的目的。此时,学生的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教学,既做到了巧妙布疑,一题多练,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效果非常明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席振伟.数学的思维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关于算法初步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