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课程 补偿视障学生能力缺陷

时间:2022-10-04 04:47:08

开发新课程 补偿视障学生能力缺陷

【摘要】综合补偿课主要是指以视障学生的兴趣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视障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补偿视障学生缺陷、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成功开设了盲校综合补偿课程,编写了一套适用于视障学生的《盲校综合补偿教材》,不仅使本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普遍锻炼,社会、生活适应性有了极大提高,教材及授课方式还在省内外视障学校得到推广,相关课题也获得了省、国家奖项。

【关键词】视障学生;综合补偿课;补偿;发展能力综合补偿课教学是一种以视障学生为中心,跨越学科界限的学习方式。其教学意义在于:可以使视障学生的学习更生活化、更配合视障学生的认知过程;我校通过"综合补偿课"将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协调他们已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发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综合补偿,丰富视障学生的感性知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脑动手能力以及活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视障学校的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早期干预的缺乏,使视障学生在能力与智力发展上与正常学生相差甚大

盲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相对的贫困落后和农村的作业特点,家长更多的时间忙于生计,对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只要能在生命上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了,所有的行为与教育二字毫无瓜葛。条件好些的家庭,父母多觉得愧对孩子,便以溺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吃穿用一一满足,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一一代劳,结果,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只会动嘴"指挥"着家长,或事事听着家长的提示行动。另外,大多数家庭多年奔波于为孩子求医治病,经济和精力都使家长无暇顾及孩子智力和能力需要,直至没有治愈的希望,他们才送孩子到盲校上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早期干预,也错过了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入学的新生中,不会穿衣服鞋袜、不会吃饭、上厕所等基本能力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虽然新生年龄偏大,但在智力发展及对各类事物的认知上与正常学生相差甚远,几乎没有学习和生活习惯。

2.生理的缺陷限制了视障学生的活动地域,闭塞了他们的部分信息渠道

可以看到,在城市的公共生活空间里虽然为盲人设计了盲道和部分盲用的设施,但更多的场所还是忽视了盲人的存在及使用便利。视障学生出了校门不能通畅地行走,不能便利地个体活动,"四处碰壁"--种种的不便,使视障学生厌烦甚至是害怕外出。久而久之,愈发使视障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接受的外界信息很少。同时,信息社会的千变万化太依赖于"看",与正常学生相比,他们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拉越大。

3.学科的局限,难以使学生对孤立的知识加以整合

在盲校教学中,分科教学仍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这固然使知识的系统性愈加严密,但对于视障学生来说,分科教学重知识轻学科间联系,重知识逻辑联系轻心理发展顺序,重上课轻活动。由于视障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各孤立学科的知识后,他们难以自动对知识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们一直提倡教师注重视觉缺陷补偿,但教师也只是在自己所教学科内让视障学生充分感知事物,随机性的较多,系统的多学科间衔接渗透较少。这就使视障学生学得的知识比较独立,不能进行综合运用。

目前,我们盲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目标大多与普通学校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更多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毕竟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些能力一般不需要通过正式的授课来学习,但对盲人来说,能力的需求恰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学习部分。洛温菲尔德(lowenfeld,1975)曾指出视觉障碍对一个人的影响在于:①经验范围的多样性受到限制。②行走能力受到限制。③和环境打交道的能力受到限制。我们盲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踏上社会,并在社会中能谋职、谋生、谋幸福。由此,我校开设综合补偿课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最大程度降低视觉障碍对他们的影响,提高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授课

1.课程设置特点

综合补偿课主要指以视障学生的兴趣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以视障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补偿视障学生的视觉缺陷、培养视障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补偿课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针对分科教学的束缚,综合补偿教学着眼于视障学生的需求,考虑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衔接、渗透,强调视障学生的教育整体性,功能性,实践性,联系性及应用实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视障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完美的统一;强调视障学生的主动性,主题教学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互相渗透,相互结合。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小学学习阶段的盲学生。

2.课程设置原则

(1)目标化原则:课程主题确定要符合视障学生的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掌握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形成实际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打下基础。

(2)生活化原则: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最直接需要的方面,本着为了用而学,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接近生活实际。

(3)综合性原则:课程设计打破了各学科的界限,兼顾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和态度的培养,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视障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4)个别化原则: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视障学生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个体间差异,课程从全体学生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因生而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给以不同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得。

(5)补偿性原则:课程注重补偿学生身心缺陷,将思想教育,实用知识与技能学习同补偿训练统一考虑,促进学生康复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发展。

(6)时空性原则:课程结合时间、空间、社会生活、环境等变化,利用不同主题,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进行设计,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还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3.教材设计

以各主题为主干,以主题相关的各方面知识、技能为支脉,通过不同的授课和活动形式展现出来。第一步每一主题教学开始都设计了"主题领域",通过图表非常直观地体现本主题能够学习掌握到的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生活习惯;第二步通过课前"主题知识调查表",从不同角度调查并记录学生对这一主题领域的掌握情况,提供授课依据;第三是"主题教学目标",通过前面得到的各个信息,确定本主题在班级中教学目标。教材中列出了参考目标,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个别化或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第四是"教学建议",是编者提出教学建议供授课实施者参考;第五是"主题教学单元",即本主题领域每一单元教学内容。整个主题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在知识、能力、学科、思想、语言、综合应用等方面得到补偿和提高。

综合补偿课采取集体授课形式,每个班级配备了一组综合补偿课教师,其中一名主导教师,一至两名辅助教师。授课前,主导教师前与辅助教师共同分析探讨班级情况,根据班级情况充分备课,主导教师执笔设计好授课内容、形式,准备好各种活动,与辅助教师协同上好综合补偿课。

三、研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启迪

1.学生的差异要求我们超越教材

地域、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的各不相同使学生个体能力水平存在着各种差异,学生需要进行的缺陷补偿不一样,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增减、调适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时间。我们不能仅靠每周两节综合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以之为途径,配合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盲生技能。

2.综合补偿课的实施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视障学生正是因为缺乏与社会的接触而欠缺对各种事物的感知。综合补偿课的目的正是为了他们今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而设,课程内容与社会各部门各方面也有广泛接触。因此,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会积极争取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反之,视障学生能够自如得体地融入社会生活,也会提升自我形象,引起社会重视,为盲人创造更多机会。

3.重视定向行走课程对视障学生的影响

行走使儿童能广泛地、多方面地、积极地去接触事物和认识事物,从而使孩子的心理更快地发展起来--行走是一个人发展的需要,即使视力残疾也不能阻止,相反他们更需要行走以协助他们感知世界。从综合补偿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技能都用到了定向行走,它是视障学生技能训练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足够重视。

4.注重早期教育开发

视障学生认知、能力欠缺很大程度与家长缺少对早期教育的认知有关。基于此,我校建立家长学校,与学龄前视障儿童家庭建立联系,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视障儿童早教知识,定期给予教育指导,减少视障学生教育断层,建立真正家校联合教育。长此,综合补偿的教学也会不断提示层次,培养盲生更高更多的技能,使他们更更加自信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从而奉献于社会。

上一篇:外向型汉语缩略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设想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倾听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