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与心理因素相关分析

时间:2022-09-30 07:21:39

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与心理因素相关分析

摘要:确定了对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关系密切的1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选择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和运动心理技能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成绩前8名球队的106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将各项数据同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意志品质和特质运动自信心这两种特质性心理因素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技能一自信、技能一注意力、技能一动机这三种运动心理技能可以预测我目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

关键词:篮球运动;特质心理因素;运动心理技能;身体对抗能力

中图分类号:G84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0-03

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局限于意志品质方面,尚未出现针对特质性心理因素或运动心理技能深入、量化研究。以认知心理学、训练学和运动控制理论为指导,将篮球运动对抗性特征作为切入点,探讨影响我国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运动心理技能和特质性心理因素,初步构建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因素体系。

1 研究方法

1.1测量对象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排名1~8球队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和身体对抗能力评价。8支球队包括:广东队、吉林队、浙江队、辽宁队、山东队、八一队、北京队和江苏队。发放运动员测量量表116份,共回收116份,其中106份为有效量表;发放教练员问卷16份,全部回收并有效。

1.2测量工具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基础上,本研究向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篮球教练员或专家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广泛搜集影响篮球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围绕14项意见较集中的心理因素进行反馈调查,最终确定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结合运动心理技能进行测量。采用《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J)、《特质运动自信心量表》、《青少年攻击性量表》以及马哈尼等人发展的《运动心理技能量表》(PSIS-5)对运动员进行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特质性心理因素

2.1.1特质性心理因素的确定总结归纳专家意见发现,观点较集中于14项心理因素,再次对篮球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查,对各因素影响程度运用五级法进行区分,按影响程度由浅至深,结果依次为:智力特征、归因、运动记忆、认知能力、成就动机、运动知觉、团队凝聚力、注意特征、个性特征、心理疲劳程度、情绪特征、意志品质、攻击性和比赛自信。

排除其它专家意见评价较低的心理因素以及随环境状态影响明显的心理疲劳程度,兼顾运动员心理量表填答的题量和时间等问题,研究选择意见较为集中的比赛自信、情绪特征、攻击性和意志品质结合运动心理技能进行测量。

2.1.2特质性心理因素同身体对抗能力关系分析将问卷调查结果同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中,意志品质、特质运动自信和运动特质认知焦虑三个维度同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4);运动特质认知焦虑同身体对抗能力为负相关。上述分析说明自信心强、意志品质坚定的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强;反之,运动特质认知焦虑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较差(表1)。

如表2所示,以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的分量表合成总分为自变量,将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标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对抗能力36.4%的变异量可以用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解释,回归方程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个别变量解释:在预测身体对抗能力(效标变量)过程中,特质运动自信(Sig.=0.016)和意志品质(Sig.=0.012)两个因素变量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拥有良好自信和顽强意志品质的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强。在身体对抗能力的预测过程中,攻击性特质达到0.060,属临界显著,攻击性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攻击性强的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可能略强。对于身体对抗能力,运动特质认知焦虑未表现出良好预测能力,但标准化系数-0.162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身体对抗能力同运动特质认知焦虑的负相关。

特质运动自信在赛场上表现为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达到预定目的过程中所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完成能力的信任,属情境自信。自信心随积极的成功期望增加而提升。成功期望对操作活动有显著影响,随自信提高,操作活动水平相应增强,两者呈线性关系。因此,拥有较强自信心的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对抗中占据主动。自我效能的益处不仅局限于个人,集体自我效能高团队的运动表现要优于集体自我效能低者。同时,情境自信亦能够发展为团队整体自信,应用于其它情况。

攻击性未表现出对身体对抗能力的显著预测力,说明身体对抗能力强的青年男篮选手未必具有强攻击性特质。此结果不符合预期的原因可能在于,通常认识篮球运动合理身体对抗行为(果敢行为)同攻击的混淆:合理身体对抗行为不以伤害他人为目标,借助肢体接触实现攻防目的,即便对手在身体对抗中受伤,也不能确定身体对抗的攻击行为属性,只要对抗没有违背共同遵守的规则且不存在伤害对方的意图就不属于攻击行为。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同回归分析结论相吻合,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认知-报复心态、情绪-缺乏自我控制、攻击-身体攻击三个维度高于青少年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篮球运动的专项训练确有可能促进攻击性提高,也可以说攻击性较强选手更适合此球运动项目。

意志品质是特质性心理因素中对身体对抗能力预测能力最强的因素,表现为运动员在运动竞赛、训练和生活的意志行动过程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特征,是衡量运动员意志水平及能力的心理因素。身体对抗能力同意志品质表现出辨证的相关:一方面,顽强的意志品质能促进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获得良好体能和技能,在身体对抗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逆境状态下对体能和技能的考验和锻炼,也是促进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手段。意志品质优劣直接决定运动员在赛场上进行高强度身体对抗的敢为性,和比赛关键时刻心理的承受力。

在运动员情绪方面研究最多、与运动成绩关系最密切的心理因素非焦虑莫属,本研究选择对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施测,在所测量四项特质性因素中只有此项特质的预测力不具显著性,且同身体对抗能力表现出负相关值。可以推论:虽然此心理因素不具显著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却可能不利于身体对抗能力的提高。特质焦虑是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属人格特征。伴随焦虑水平过度提高,运动表现会不断下降的共识同样适用于身体对抗能力,虽然从理论上分析焦虑水平过高会导致篮球运动员从身体对抗行为敢为性、决策快速性以及对抗行为执行坚决性等方面

产生负面作用,但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未进入回归模型的事实说明:此因素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无显著性影响,其负作用亦无预想般重要。

2.2运动心理技能身体对抗能力同运动心理技能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动机、自信和注意力三个维度与身体对抗能力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心理准备和焦虑控制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集体重要性与身体对抗能力未体现出显著相关(表3)。

标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注意力和动机两种运动心理技能对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维持适当注意力、保持适宜身体对抗动机并激发良好自信心的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相对较强(表4)。

动机是运动员进行身体对抗的动力,适当动机水平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保持身体对抗的积极性,他们更加努力,注意力更加集中,坚持对抗的时间更长;偏低的对抗动机令运动员尽量避免身体对抗甚至消极比赛。身体对抗动机的产生同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强弱密不可分,一般来说体能好、对抗能力强的人对抗动机较强,反之则弱;同时,强烈的身体对抗动机亦能促进身体对抗能力的提高。对于以速度、技巧和力量为主的篮球运动,中等偏上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发挥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

注意力控制同样是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重要心理技能因素。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作为快节奏的运动项目,在篮球运动身体对抗过程中,运动员注意的范围和转移起重要作用。注意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将广阔内部注意、广阔外部注意、狭窄内部注意和狭窄外部注意四种不同类型进行恰当、及时的变换。

自信心控制的解释力达到临界显著,印证了特质自信的重要影响。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赛场成功表现的前提,虽然因遗传影响而含有特质成分,但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也能得到提高,特别是完成具体任务――进行身体对抗的运动自信,可以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加以塑造。目前已有很多优秀运动员均通过赛前准备来提高自信心,包括制定比赛计划、制定比赛心理程序、准备活动、想象比赛计划和情境等。

集体重要性的预测能力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对因变量的解释表现出了负值,但身体对抗能力强的运动员集体意识是否偏弱仍值得探讨。

整体来看,运动心理技能各维度相辅相成、密切联系:自信和动机虽具不同意义,关系却非常密切――有强烈身体对抗动机的运动员信任自身对抗能力;身体对抗的强烈动机会增强运动自信,促使运动员更加专注于训练和比赛。

3 讨论

3.1初步构建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因素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将心理能力分为所得性心理能力、可得性心理能力、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被称为“能力的三元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阜南进一步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为弥补二因素理论之不足,本文未按照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将两者截然分开,而在斯滕伯格和阜南对心理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将一般心理能力认定为专项心理能力的基础。

身体对抗行为除需要体能和技能参与,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本研究在心理测量基础上初步构建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心理因素指标:心理技能、特质性心理因素和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三种因素共同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

3.2专家访谈法的局限作为实证研究,应以实际测量结果为主要依据判断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心理因素,而非单纯凭借专家经验,本研究中专家问卷结果同运动员心理测量结果之间的矛盾即为佐证。

对于特质性心理因素同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分析,攻击性和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两者不能作为预测中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有效指标。

3.3将来研究方向特质性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它两项因素诚然重要,但从专项心理技能和一般心理技能两个角度进行身体对抗能力的心理技能训练可操作性更强,对于其身体对抗能力的提高也更具应用价值。

同时,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心理因素需要进一步验证,在特质性心理因素基础上,相关运动心理技能的研究应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

4 结论

1)影响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因素指标包括特质性心理因素、运动心理技能以及情境拟合心理活动三种因素,特质性心理因素作为遗传心理能力作用最为显著。

2)专家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包括:智力特征、归因、运动记忆、认知能力、成就动机、运动知觉、团队凝聚力、注意特征、个性特征、心理疲劳程度、情绪特征、意志品质、攻击性和比赛自信,其中核心因素为自信心、情绪特征、攻击性和意志品质。

3)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和心理测量结果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特质运动自信和意志品质这两项特质性心理因素能够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且意志品质的影响大于特质运动自信;而控制注意力、自身动机和自信这三项运动心理技能也可以对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进行预测。

上一篇: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 下一篇:力量训练的动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