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实施

时间:2022-08-28 08:50:55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实施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大家都面临着通胀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经济中出现了一些局部“过热”的行业和地区。对此,央行采取了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对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其在我国的实施、其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作用机制

一、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可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的一种有效手段。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2011年6月20日调整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大型金融机构为21.5%,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如果吸收1000万元存款,便要向央行缴存215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785万元;同理,假如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至15.5%,那么金融机构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将增加到845万元。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它是指由中央银行规定必须上缴的部分。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相应的,与超额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超额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中保持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中央银行规定对法定准备金短缺实行罚款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以适应法定准备金调整的需要。

二、存款国的准备金制度在我实施

1.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7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多次调整。下表为调整概况:

2.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的简要分析

从以上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处于适应性调整的阶段,从1984年的差别计提准备金率的方式到1985年的统一计提方式;第二阶段是在1998和1999两年,这两年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使法定存款准备率共降低了7个百分点;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趋向频繁但每次幅度基本稳定而且很小,甚至在2007年以后的调整几乎每次的调整幅度都是5%。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

1.作用机制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时:一方面,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量就会增加,因此留存商业银行的存款就减少,商业银行放款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就被削减,直接导致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也降低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间接紧缩经济。

2.政策效果

首先,它调整了信贷结构。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集中一部分资金,在支持重点建设的同时又用于调节银行之间存贷款结构的不平衡。其次,影响货币供应。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增加对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冻结。当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弹性、不宜变动,容易引起经济震动。对它的每一次调整,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其正常信贷业务的稳定性,还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

四、结束语

作为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调节我国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等问题上,一定程度地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仍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后在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政策工具时,要注意发挥其优越性、克服其局限性,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若愚.我国近期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分析[J].上海投资,2004(9):20-24.

[2]张秉福.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06(4):82-86.

[3]王丽.试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J].商业经济,2005(6):76-77,83.

[4]李贵安,陈晓枫.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发展研究,2008(8):51-53.

作者简介:陈玲玲(1990-),女,现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会计。

上一篇:浅谈世界经济进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若干挑战 下一篇:以甘肃省酒泉市农村金融创新为视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