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逆向生长

时间:2022-09-30 06:27:26

中国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逆向生长

摘 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持续深化,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之间的交流也愈发频繁,而中国现代设计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一个设计实践与美学理论并进的时代,也是中国美学全面转型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本文将围绕中国美学和中国现代设计,以及与西方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美学在现代设计的大环境中是如何再次逆向生长的。

关键词:中国美学;西方美学;现代设计

一 简述“美学”与“设计”与中国

中国美学发展经历了原始审美、先秦至两汉的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至宋代的美学思想、明清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当代美学: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

而“美学”一词其实是舶来品,美学这个学科来自西方,日本用汉字“美学”来翻译它,日语音:“bigaku”。由学者王国维从日本将这个概念引进到中国。“现代主义设计”在包豪斯之后传播到整个世界,“现代主义设计”或者说“设计”这些概念也是同样经由日本引入中国的。

“美学”和“设计”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冲刷近代中国社会的浪潮一起来到中国,并催生了中国现代设计的萌芽。而中国本土美学与西方美学之于中国现代设计的争论与反思从很早的萌芽时代就已经存在。

二 “被需要”的中国美学

在经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后,西方美学与西方现代设计与中国民众的生活逐渐融合,中国文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消化这些外来观念。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政治环境变革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中国美学的全球化转型,再次敞开的国门又带来一次新的文化冲击,急速变幻的全球文化环境中,中国始终希望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美学再次“被需要”了。

三 “被误解”的中国美学

在一种与西方不同的政治环境当中,中国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文化都被西方的文化领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甚至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作为评判中国文化艺术的标准,而在这种仍然以西方美学为主流标准的中国现代设计环境中,人们更多地去迎合了这种“需要”,中国审美再次被“文化拼凑”带入一个迷局,而很难找到文化的话语权。

而这种“被误解”更多的还来自于中国自身。中国美学在很长的时间内冠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名号,正是“传统”这个看似清晰无碍的词语让人产生了将中国美学断成“当代”与“传统”去理解的错觉,就是这种对时代的分段误解使得很多人无法将中国美学当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去解读。其实现代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一样,都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存在“空缺”和“断代”这些说法的;还有,就是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摆在对立面去看待的误解。直接造成片面复兴中国传统美学而不是着眼于这个时代的错误观念。

四 中国美学在其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共性

1.物随心生。中国艺术在进行创作活动时,相对于强调逻辑上的完美比例的“形”与“色”的追求,往往更以追求体现“神”和“韵”的“意”为目的。

2.以形寓意。在中国不断更迭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将对自然,对神权,对皇权的敬畏,对美好意愿的憧憬寄托于物的形象中,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遗产”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3.以物修人。与“以形寓意”不同,“以物修人”不是心理的崇拜或憧憬通过实物去表达,而是将当下的美学标准通过“物”传达到人的行为当中,使得“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再次将美学规范反应到整个社会群体中。

中国美学的共性总结起来更像是“云”。实实在在看得到,却无法伸手抓住;来无影去无踪,玄幻却大美无言;“云”在某种特殊情境下,被实体化和生命化,仙也好,龙也罢,都能“腾云驾雾”。诸如此类,正式这种“云”的特质,使得中国美学在东方这片“世界的尽头”的土地上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形成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景象。

五 结语:关于“中国美学在现代设计中逆向生长”的解释

美学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来说是一种共性的表达。那么既然是“中国美学”,就是将“美学”放置在中国社会这个群体情境中去解释,不可能是单纯的“中国传统美学在中国”或者单纯的“西方美学在中国”。所以“传统文化拼凑”,“西方标准下的中国美学”,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种观念都不足以承担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美学的解释。

原因是,不是先存在了“美学”,社会文化才得以发展的,之前也说过“美学”不过是一个总结出来的词汇。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化实践,我们不能“总结”,而是只能“整理”和“尝试”,因为这个群体行为正处于一种“成长期”。

诚如鲁迅所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送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发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中国文化历史上曾经历无数次的外来文化融合,只不过在全球化速度加剧的情况下向迅速进入中国,确实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历史说明,中国美学形成今天的样貌,已经经历无数的“全球化”过程,只是范围和程度的大小不一样而已。而将中国“传统”美学放置于现代设计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也只能是一个中西美学在设计中融通互补的生长过程,也将慢慢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不活在过去”的全新的美学。

参考文献

[1] 郭恩慈,苏钰.《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东方出版中心,2008.

[2]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主编.《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 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长征电气2亿定增资金去向成谜 下一篇:建筑施工技术的操作过程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