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推动非洲经济复苏

时间:2022-09-30 02:05:36

【前言】中国投资推动非洲经济复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外部援助减少 对许多非洲国家来说,西方援助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统计显示,2007年有22个非洲国家接受的援助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受金融危机冲击,西方国家为节省开支,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据...

中国投资推动非洲经济复苏

21世纪以来,得益于较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各国经济改革进程,非洲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步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89年至1998年,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2.2%,而1999年至2007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6%,相当于过去10年的两倍以上。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非洲经济基本处于持续发展和较低通货膨胀的良好状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非洲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非洲千年发展目标更加难以实现。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非洲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尤其是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中国对非洲投资逆势增长,对非洲经济复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金融危机重创后的非洲经济

非洲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出口收人大幅下降,外部投资、援助、旅游和侨汇等收入锐减,经济发展的融资缺口进一步扩大,能源、旅游、制造业和农业等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慈善组织“行动援助”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将导致非洲各经济体损失约49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也警告,金融危机可能使非洲数百万人口重新陷入贫困,基本生活难以为继。

(一)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非洲经济增长率由过去五年年均6%的水平下降到1.9%,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率仅为1.6%。由于经济基础不同,非洲各地区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表现也不相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非洲联盟2009年5月28日共同发表的《2009年非洲经济报告》预测,由于南部非洲工业化程度较高,因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预计该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2%;西部非洲和北部非洲受影响次之,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在3.1%左右;东部非洲经济以农业为主,因而受影响最轻,该地区2009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8%。

(二)外部援助减少

对许多非洲国家来说,西方援助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统计显示,2007年有22个非洲国家接受的援助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受金融危机冲击,西方国家为节省开支,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据非洲开发银行负责人介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大银行收紧银根,向非洲提供的资金大幅减少,使一些非洲国家正在实施的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陷入停滞。

(三)对外贸易下降形势堪忧

由于原油等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及发达国家需求骤减,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非洲开发银行2010年3月预测,2009年和2010年非洲出口额将分别下降2510亿美元和2770亿美元;联合国机构2009年10月预测,2009年非洲进出口额将比2008年减少1513亿和2910亿美元。贸易额下降对非洲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吸收外资不容乐观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大幅下降,发达国家对非洲地区的投资有明显下降。乌干达《箴言报》2009年4月9日撰文指出,由于投资高而回报少,埃索(ESSO),阿吉普(Agip),美孚(Mobil),英国石油(BP),壳牌(Shell)等世界石油巨头纷纷从非洲20多个国家退出。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1月报告称,2009年非洲外国直接投资净流人量由2008年顶峰时的876亿美元大幅下降到559亿美元,降幅高达36.2%,其中流入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大幅下降。国际直接投资是非洲大陆资本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在非洲总固定资本形成中的比例高达29%,对非洲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减少对非洲经济复苏提出严峻挑战。

(五)非洲国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在呼吁发达国家信守援助承诺,继续寻求国际援助之外,自2008年下半年起,非洲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会议议题主要围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援助等直接关系到非洲发展和减贫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采取应对措施,如成立应对危机的专门机构,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等,力争维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此外,非洲国家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提高非洲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地位,同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措施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全球贸易和商品价格快速回升,对非洲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期也进一步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幅可望恢复到4.7%,2011年进一步提高到5.9%。然而,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已经“站稳脚跟”,但仍然缺乏足够动力,非洲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征途漫漫。

二、中国投资推动非洲经济复苏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各类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在当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破纪录地达到了54.9亿美元。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直接投资迅速下滑,中国对非洲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2009年,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8%,非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对非洲投资逆势增长对弥补非洲融资缺口,培育当地人力资源优势,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非洲经济复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弥补融资缺口

近年来,非洲经济改革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然而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确定的减贫目标,非洲还面临巨大的融资缺口。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非洲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困难,尤其是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非洲开发银行称,为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率,除了监管和治理改革外,非洲还需要500亿美元为其投资一储蓄缺口融资。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非洲必须达到7%的增长率,相应的融资缺口就会增加到1170亿美元。中国一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非洲融资支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

中国对非洲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方。

金融危机以来,流入非洲的外资大幅减少,然而来自中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中国对非投资占非洲接收外资的6.3%,2009年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6.8%,这无疑对缓解非洲巨大的融资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决定成立中非发展基金,为企业投资非洲提供资金支持。当前,中非发展基金对引导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缓解非洲融资缺口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截至2009年底,中非发展基金已经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30多亿美元。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进一步宣布,将设立规模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也将为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薄弱的电力、供水、道路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使其国民经济增速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生产率降幅高达40%。非盟第十二届峰会把“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题,表明非洲国家对改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愿望。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展报告》,中国同3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协议,如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埃塞俄比亚泰克泽水电站、加纳布维水电站、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等。中国工商银行人股南非标准银行后,双方在非洲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型项目投资合作。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对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大有裨益。

人力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除了向东道国转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外,还通过员工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建立地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加大当地采购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东道国创造就业,培训熟练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客观上推动了东道国人力资源开发,为非洲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培育人才优势。例如,中国为阿尔及利亚各类投资企业培训各类人员累计5000人次,其中中石化的投资项目的350个子合同中有219个是与当地分包商签署的,中石油将中国先进的催化剂技术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大大促进了阿尔及利亚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华为在非洲设立了4个地区总部、20个代表处、2个研发中心和6个培训中心,员工本地化比率超过60%。目前已有1.2万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学员接受了培训,成为电信行业的骨干,担当起促进当地电信业发展的重任。此外,华为还通过与1000个当地分包商开展合作,间接增加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并提高了分包商的相关技术配套能力。

(三)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尽管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总体来说,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仍然相当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存在大量的产业空白。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在非洲建立经贸合作区的举措,积极引导中国企业对非洲集群式投资。目前,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其中,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成功引进中色非洲矿业等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制造、金属加工、建筑等领域;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将建成以石油装备、纺织服装、运输工具、机械电子和新型材料为主,加工制造、物流、商贸、保税、技术研发和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这将对吸引当地企业入驻、延长当地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注意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当地采购、委托加工等方式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对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延长产业链、发展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石油在投资苏丹的过程中,帮助苏丹形成了涵盖勘探开发、管理运输、炼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上下游一体化、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从原油进口国变成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出口国。埃塞俄比亚汉盛玻璃厂是埃塞第一个玻璃生产项目,每年可为埃塞提供4.3万吨平板玻璃,结束了埃塞乃至东非地区不能自主生产玻璃的历史。马拉维棉花种植项目可带动当地近10万农户就业,促进棉花单产提高近70%,并有效增强轧花、纺纱、榨油等配套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

(四)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跨国公司纷纷关闭矿山或大幅减产裁员。与之相反,一些中国企业不仅没有撤资或减产,还增加了对非洲的投资,有的企业还庄重承诺“不减产、不裁员、不撤资”,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和员工岗位待遇,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卢安夏铜业公司原来是赞比亚影响力最大的铜企业之一。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急剧下跌,该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难,2008年12月公司全面停产,大量资产闲置,3000多名赞籍工人面临失业,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009年6月,中国有色集团通过国际竞标的方式收购了赞比亚卢安夏铜业公司80%的股权,并实现“当年接收、当年复产”,解决2210名赞籍员工的就业问题,并把职工家属组织起来从事服装加工,增加吸纳就业两千多人,对中赞两国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中非互利共赢投资合作

中国投资对非洲国家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受到非洲国家的赞誉和国际社会的肯定。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自身优势和东道国经济特点的协调促进,努力扩大中非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帮助东道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非洲,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化双方投资合作,最终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因地制宜,促进投资多元化

非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各国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口密集程度和消费水平千差万别,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也有巨大差异。中石油投资苏丹、中非发展基金投资埃塞俄比亚汉盛玻璃厂和马拉维棉花种植项目,均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收益。随着中非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中国企业应充分考虑到非洲国家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将东道国经济特点和企业自身优势相结合,继续发展能源矿产领域投资,加大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投资,促进对非投资多元化发展。

(二)集中优势。提高投资竞争力

中非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制造业中的轻纺、家电、通信、电子机械等部门不仅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加工制造能力,很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非常适合非洲的市场需求。中国家电和通信产业已经成功实现对非洲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中非发展基金和经贸合作区对企业投资非洲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未来,中国企业应借助国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集群式对外投资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国优势产业对非洲转移,充分利用非洲劳动力和市场优势,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竞争力。

(三)融入当地,谋求共同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资企业承诺“不减产、不裁员、不撤资”,帮助东道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极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对实现企业自身优势与东道国资源优势成功对接,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国企业在未来的投资经营中,应继续着眼于中非合作的长远发展利益,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为当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遵守当地法律和风俗习惯,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关注提高非洲能力建设和改善当地民生,以实际行动对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消费者意愿研究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工程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