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

时间:2022-09-30 02:02:43

中日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

摘 要:贸易与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贸易往来中隐含着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的“碳泄漏”问题。笔者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出1990年~2000年间中国对日本有CO2的净出口并细化到产业部门层面,分析了中日两国24个产业部门出口到对方国家的CO2排放量,证明中国产业部门的碳密集度更高。此外,通过虚拟“无贸易”状态,估计出双边贸易使两国的总体CO2排放在下降。日本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而中国大多数产业部门都可利用与日本贸易的机会学习日本的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密集度。

关键词:中日贸易 ;隐含碳; 跨国投入产出表 ; 产业部门

作者简介:张璐(1977-),女,甘肃兰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兰州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日本与东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61-06收稿日期:2011-09-13

从1981年到2009年,中国因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从14.51亿吨(MMT)上升到68.32亿吨(MMT)(IEA)。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到2030年中国CO2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因此,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坚持一个论点,即中国商品的进口国应该为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我国坚持这个论点是基于计算CO2排放的角度不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一国应该为由于国内生产所使用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负责,所以目前大多数统计是基于生产的角度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但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即从生产过程来度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鼓励各国采取碳减排措施。因为消费者在消费进口商品时,在排放总量中剔除了这些商品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实质是降低了本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环境成本,尤其当这些商品属于高耗能与高排放产品时,出口国承担了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Peters 等(2008)发现按照IPCC的衡量办法,1990年以后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5%,但是从消费角度衡量,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9%。理论上说,从消费角度衡量能更公平地分配碳减排的任务额度,可以避免碳泄漏,增加国家间在环境问题上进行协调的可选择手段,鼓励国家取得环境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加速清洁化生产技术的扩散。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国际贸易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向世界提供了大量优质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这样的出口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靠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推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承担了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CO2,付出了极高的环境成本,而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家在本国的排放总量中却没有计算这部分排放,在享受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质耐用消费品的同时,指责其对全球气候所造成的伤害,本来就是很不公平的。

一、文献综述

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研究上有3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的环境效应,需要对隐含碳的含量进行直接的估算。第二,对碳泄漏的分析,能够揭示由贸易导致的污染转移的数量。第三个问题是经过贸易调整后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是否真的能帮助消除碳泄漏和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近几年对国际贸易中隐含CO2进行数量估计和政策意义分析的文献非常多,考虑到实证研究的可行性,大部分采用投入-产出模型。

就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增加制造业的相对优势,对CO2排放不加限制,最小化碳排放的动力不足,使相对优势和碳排放之间具有正向关系。迄今为止,分析贸易中隐含碳问题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主要发达国家是二氧化碳的净进口者,而全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发达国家是净出口者。Ahmad 等 (2003)的一项对于OECD的研究估计,1995年中俄两国碳的净出口量大约等于OECD全部净进口量――OECD国家国内排放量的5%。他们还计算了24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探究了贸易驱动型的产业地理移动对全球排放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挪威、荷兰是碳净出口国,匈牙利的碳进出口量较平衡,而美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都是碳净进口国。还有一些学者对碳排放进行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如Lenzen(1998)、Peters 等(2006)、Kander 等(2006)、Chung 等(2006)发现韩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的碳密集度高于日本对韩国的出口。

对中国的贸易活动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刚刚开始。Peters 等(2007)运用结构分析法估计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关注中国的碳排放。Shui 等(2006)计算得出中国CO2排放量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造成的。而且,由于中国对煤炭的广泛使用和低效率的制造技术,中美贸易导致1997年~2003年间全球CO2排放量增加了7.2亿吨。You Li 等(2008)发现通过与中国进行贸易,2004年英国减少了11%的CO2排放,全球排放量增加了117吨。有学者计算了1997年~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现这段时间内美国的CO2排放量减少了2%~4%,中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日贸易中的隐含CO2排放问题,本文借助两种数量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投入-产出表直接估计1990年~2000年两国在双边贸易中的隐含CO2排量的升降,以追踪在这段时间内双边贸易是否导致中国向日本出口隐含CO2;然后假设一种非贸易状态,比较在这种虚拟状态下和真实状态下总排放量的不同,从而监控中日双边贸易是降低还是增加总体CO2排放量。由于跨国投入产出表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0、1995、2000年3个时间段的数据为样本进行计算。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在计算国际贸易中承载的CO2排放量时,投入产出表是最常被使用的分析手段,此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创立于1941年,1970年他开始尝试将经济结构与环境影响相联系,将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扩展,在投入中包括自然资源,在产出中包括废气和污染物的排放。从此以后,投入产出表被频繁地应用在环境问题研究中。近年来主要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但是尽管这种方法能分析一国整体进出口中的隐含CO2排放量,细化到产业部门还有一定困难。因为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根据部门内所有产品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到的,这种估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确定性。

1.双边贸易中隐含CO2的直接量化方式

通过计算一国为生产出口商品而引致的国内CO2排放,可以计算双边贸易中的隐含CO2含量。分两步计算:第一步是计算两国的产业部门层面的隐含CO2排放系数;第二步是用相应部门的出口量乘以隐含CO2排放系数,将之加总得到总排放量。

(1)分部门计算隐含CO2排放系数

假设进口品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同于国内生产同等产品的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上一篇: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有限作用 下一篇: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