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9:19:00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1

在日本事茶的36年里,他辗转于多个地方,把他对茶叶的改革思路和对茶文化的认知传播到各处。即使个人的力量微薄,还是给日本茶叶发展带来了影响。他是日本的茶叶使者,他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他坦言,日本的茶文化还很薄弱。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向中国求教。20年时间里他来往中国80多次,保持着谦逊的学习态度,我们从他身上也学到了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在中国,他仍是一位茶叶使者,搭建起了中日茶人的友谊桥梁。促进了中日茶文化的交融。

最初是茶叶选择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亲是医生。他的出生地大分县,是一个与茶最没关系的县。上大学时。他在岐阜大学农学部修的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虽也是农业,可与茶叶依然没有关联。毕业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静冈县农业实验所调查研究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做的是与他大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情,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见过茶树、没碰触过茶叶。可是往后的工作却包含了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等与茶有关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弃了大学几年所学得的知识,要从头开始学习与摸索茶叶知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与茶结缘的36年时光。说到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虽然最初是茶选择了他,但在遇到波折与困难时,他反过来选择了茶。

白天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参观了浙江余姚的茶园。他说,那片茶园的生态条件很好,他很喜欢。只要是走到茶园田间,他心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兴趣就萌发了。回忆起1962年,他刚刚接触茶叶时候,日本普遍种植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茶树——“在来种”,这种茶在日本明治时期就种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薮北”,是蒸青绿茶。当时市场不景气,果农比较富裕,茶农比较贫穷,他所在的实验所就是个清水衙门,不过这样倒给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安静、闲逸的科研环境。在实验所的这段时间并不长,却让小泊重洋对茶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到有。虽然当时的茶叶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受关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时光,因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却不离不弃

日本静冈县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园,1869年旧德川幕臣开始着手开垦那里的茶园,两年后,失业的川越人、附近的农家开始种植茶叶,牧之原渐渐发展成为东洋最大的茶园,每在新茶季节时,如鲜丽的绿色地毯一面铺开,成为静冈县的一大景观。

后来。政府机构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乡博物馆,小泊重洋成了这间博物馆的馆长,这时候起他开始觉得茶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时全世界关于茶叶专门建设的博物馆只有两个。一个在中国杭州,另一个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馆长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乡博物馆做成世界第一的茶叶博物馆,因此他对年轻的馆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外语。以便在国际朋友来此参观时能流利地向对方讲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于是。带着万般遗憾,小泊重洋离开了茶之乡博物馆。

辞去了馆长之职后。小泊重洋选择回到学校。他在静冈艺术文化大学的博物馆进修硕士课程。毕业时发表硕士论文《茶文化与城市关系》,主要内容是谈如何用茶文化振兴城市。这个观点很新颖,他把多年来在茶叶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心得都写进了文章里,得到了静冈县挂川市市长的认同与好评。当地政府采纳了小泊重洋的观点和建议,政策对当时的茶叶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生蒸茶与蒸青茶并举,打出茶叶品牌。但为此而成立的茶业部门委员会里却没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对此的看法很乐观,至少日本的茶业有进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长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请他到袋井市协助发展当地茶业。小泊重洋到中国宁波参加茶事活动,从“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上得到灵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进会”。聊到此,他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茶文化促进会”这个名字很好,便“抄袭”来用了。

茶文化是认可与包容

小泊重洋说,茶叶本身的研究比较狭长,茶文化的研究比铰广泛,有深度,所以他觉得在茶叶博物馆工作比实验所时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十九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唐代的茶器和茶叶。受到邀请,他和日本的专家来到中国开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他的视野开阔了。觉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丰富得多。1983年,日本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建立茶叶合作关系,小泊重洋更加频繁地来到中国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与中国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浅。他很羡慕中国对“茶文化”这三个字的提法,不仅能涵盖茶方面的很多内容,也很确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较闭塞,仓泽行洋先生发起成立日本茶汤文化协会,让日本人感觉只是一个关于茶道表演的协会。范围狭窄。很多人不感兴趣,后来仓泽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协会。再比如说,来中国参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动,从日本本土来的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少,茶艺师和制茶师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识比较薄弱。他认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国,是因为组织制度太严密,限制了发展,过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当问及“茶文化是什么”时,小泊重洋毫不犹豫地说“认可与包容”。他解释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许只有草叶与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化。喜欢红茶的人不要排斥绿茶,不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剑道等,都强调“道”的修养,要战胜对方,光只是想赢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练习几百次,点茶的程序才会完美。点茶时不能有杂念,产生“无我”境界,超越点茶程序才会发挥点茶的意义。现在太强调点茶的茶具如何昂贵,动作如何优美,违背了茶道精神修养的作用。

让茶的世界变得单纯

谈到茶叶种植、生产问题时,小泊重洋笑着说,这是他的专业,茶文化只是他的爱好。茶叶农残问题是老生常谈,也无法避免。在日本人看来。茶叶中有一点农残都觉得不行,标准设定得很严格。而在小泊重洋看来,只要不超标,农残就等于零。因为生产过程一定要用农药,茶农如果遵守标准,在规定的时间使用规定的量就不会超标。对待农残问题,要用一个科学标准来衡量,并不需要过于苛刻。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2

茶文化最初来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将茶文化赋予了自己本国的特色,茶道也由此产生。总的说来,中日茶文化在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将对中茶文化进行总体的概述,以此对茶道、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中国的茶文化总说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当属陈香白老先生最为精通,他在对中国茶道进行定义时,将中国茶文化分为七种义理,即茶世、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和茶学说。这七种义理的总结,是从饮茶过程出发的七种品格修养,使得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品茶者完成自身品格的修养,从而实现民族的安乐和谐这道。在陈香白先生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研究,有人认为,饮茶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人们在悠闲的饮茶过程中,进行人格、道德与内心情感的训练,从而得到一种内心平和的结果。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最早源于道家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要求的“和谐之美”。“静”是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的体现,静是每一个品茶者“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的追求。“怡”是指品茶者精神上的愉快之意,是指品茶者在品茶时的独特精神享受。“真”则是真理、真性情的意思,它是中国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处。

(二)日本的茶文化总说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推行模式

茶虽然是作为饮品被流传至今的,但它刚开始被中国人接受却是因为其药用价值。古史传说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1]又有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对“荼”的注释为“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西汉时期将产茶之地命名为“荼陵”,可见在中国古代“荼”即是“茶”,而且刚开始茶是被用作药物使用的。后来随着文人饮茶风气的盛行,茶文化也逐渐兴起,还延伸了属于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意蕴内涵,这其中就包含素质内涵。

1茶文化中蕴含的素质内涵

茶文化的素质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逐渐加入新元素而更加丰富多彩、从儒、释、道三重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修身养性文化之精华。

1.1静以修身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茶中寓“静”。喝茶的时候最讲究安静,有的人喝茶或烹茶的时候还要燃香或听琴,众所周知: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听琴也是一种讲究安静,修身养性的行为。王建的《听琴》诗说“:无事此身离白云,松风溪水不曾闻。至心听著仙翁引,今看青山围绕君。”而刘长卿的《听琴》诗里面也提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表明无论是闻香还是听琴都需要行动者心无旁骛、“至心”,在采取这种行为的时候都能够在安静中寻得自己的心灵追求。而烹茶的时候也是忌“聒噪”的。这三种东西虽未必一体,但殊途同归,同时享用也就有了同样的追求,都是为了在安静中寻找自己的心灵依托,修身养性,在思考中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2]

1.2俭以养德

在中国,不同的人对茶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茶道四谛”却有相同的看法,即:廉、美、和、静。[3]“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在待客的时候也要讲究不奢侈、不靡费,以茶敬客、以茶代酒。中国人普遍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节约既是持家之道又是修性养德重要途径。更何况,中国茶文化还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会贯通。儒家文化提倡“俭”,老子认为“俭故能广”,而佛家在“俭”这一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至,这众多文化合而为一的茶文化更是”俭以养德”精神追求的集大成者。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爱茶者普遍认为茶文化是不容玷污的,理解茶就必须追上“茶的境界”。

1.3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最早的出处应该是《淮南子•主术训》,后来诸葛亮的《诫子书》令这句话名声大噪。从此,安安静静、生活简单朴素、不追求名利,就成了有风骨而不被浮华的社会风气所浸淫的文人的座右铭了。特别是在唐代,文人茶文化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在此时文人们将茶与“琴、棋、书、画”结合起来的,而无论是琴、棋、书、还是画都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是雅士们脱离俗世喧嚣、远离官场纷争的载体,是他们表明自己的志趣、志向的凭借。[4]茶文化与文人文化的结合也正体现了茶文化的淡泊内涵,体现了迁客骚人的不被时风污染的平淡追求。

2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的可能性

高校是中国文化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机构。高校,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翘楚,也是中国高素质人群的密集区,在这里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文化氛围浓厚

高校,是中国学校的最高级别,高校教育是中国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氛围,是不成其为学校的。到高校学习的人,都是“志于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人。所以这里文化氛围最为浓厚,对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国内外各类优秀文化的研究也最为透彻。

2.2传播载体多样

高校,不仅有乐于接受科技教育、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的学习者,更有多种多样的传播各类先进文化的载体。集中国文化教育方式之大成的中国高校的文化传播载体也非常丰富。在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在图书馆,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与茶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文献、书籍,还有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检索达到接受茶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教授讲师们也可以通过网上授课系统,达到对学生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更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团队活动、征文比赛等来进行潜移默化的茶文化素质教育。

2.3活动实施方便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天之骄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领导都想尽各种办法支持学子们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活动,他们都愿意支持,因而各大高校都建设了一大批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设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高校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一定会大力支持,并且学校有大量供学生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地方,所以在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十分方便。

3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可行模式

有了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找出适合的教育模式就能在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了,那么,在高校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可行模式呢?

3.1以茶赛智

在高校,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赛智”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都是高校赛智的最佳模式。所以,对于在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也可以进行这些形式的比赛。可以开展“在高校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是否有必要”的辩论赛,也可以举行“茶———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更可以进行以“茶———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总之,凡是有利于在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的赛智比赛模式都可以进行。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们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茶文化的博大内涵,养成良好的个人修为。[5]

3.2以茶倡廉

在高校,接受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成年了,对于他们,人际交往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提到人际交往,就难免会接触到吃喝饮宴,甚至有的时候师生之间也会因为某些特殊的情况,某些正常的交往在一起吃饭。中国的饭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也可以说是酒文化的再次挥发,而酒文化又往往与奢靡腐化联系在一起,但茶文化就不同了,茶文化往往是清廉文化的代名词。一杯清茶,几句闲谈,杜绝了用以佐酒的大鱼大肉,岂不是从侧面提倡了清廉文化?所以可以大量地在高校以茶倡廉。教职工间的交流可以是以茶会友,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可以是一场优雅的茶话会等等。我们不拒绝以茶待客,光明正大的师生间的正常学术交流,但是拒绝以个人私利为目的的师生间变质的吃请。

3.3以茶育德

高校还可以采取措施以茶文化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茶文化意蕴丰富,而且吸收了儒家、佛家、道家的各种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中不仅含有“廉、美、和、静”的茶文化真谛、还包含了“俭、廉、善、容”等优良品德,这些都和茶文化本身有异曲同工、融会贯通之处。所以在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以茶为引子、用茶做载体,用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茶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这种模式的素质教育模式比单纯的以茶倡廉的模式还要丰富多样一些,因为品德的外延比较广。而且不一样的品德传播与弘扬能够采取不一样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式,所以更能促进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

3.4以茶比美

新时代“,美”出优雅也是一种素养,所以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也可以加入以茶比美的模式,更何况以茶比美还能够促进参赛者对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在比美的基础上增强个人修养。比如可以在学校举行“茶艺比赛”,推出“最美茶艺人”;举行“茶花风采”活动,让参赛学生利用茶叶在规定时间内用茶叶拼出自认为最美丽的图案,评选出“最巧手茶仙子”。总之,只要和“美德”、“美丽”、“茶”有关的活动都可以举行,并且对于“美”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美,我们重点是为了借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4结语

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料,同时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交际的纽带,其实人的修养的提高也是在不断的社交之中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的互相学习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参加社团活动、听名师讲座等也是社会交际的一部分,所以在高校进行茶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十分方便。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是能够促进中国人素质提高的做法之一。并且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意蕴内涵,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提倡茶文化、推广茶文化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绝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这是各大高校的义务,也是各大高校的责任,希望每一所高校都能努力为茶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佚名.神农本草经[M].哈尔滨出版社,1999(8):5.

[2]顾雯.谈谈日本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J].农业考古,2003(4):278-251.

[3]郭弘.略论明代汉藏民族间的茶马贸易[J].开发研究,2001(4):63-65.

[4]郭孟良.明代茶叶生产的发展[J].殷都学刊,2000(3):31-35.

[5]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大学学报.2003(5):46-50.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4

――题记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概念非常盛行,其中就包括“土”和“文化”。土一点没有关系,说明那是原生态,比如农贸市场里的土鸡大家都争着买。至于“文化”那就更加不得了,大家都在说讨厌文化人的酸文假醋,可实际上却惟恐自己没有文化,就连流氓也文化起来了,搞的大家怕怕的――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流行“拉郎配”,也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巴上的“整合资源”,如果“土”与“文化”,这两个本来存在于不同世界的词汇能整合起来,那肯定是无敌了。日本的神户牛为什么能卖上天价,据我不成熟的分析,也就是创造一种“土+文化”的卖法,据说那牛儿不但按照传统方法饲养,更叫绝的是,还给牛按摩,对牛弹钢琴,也不管牛听不听得懂,总之日本土牛被文化了,结果其肉不但异常鲜美,而且具有花岗石的美丽纹理,这哪叫牛肉,我们吃的是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价格还会低吗?

普洱茶的道理也一样,依我看,普洱茶就是一种老土的产品,安安静静在云南之西南边陲存在了上千年,突然有一天被港台人文化了,本来在云南人经验中很平常的一种晒青茶叶,被当成了能喝的古董,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被文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普洱茶的神话,天价普洱茶与创富故事,上演了一场“疯狂的普洱茶”大戏。日本人对牛弹琴,把牛肉弹成艺术品;台湾人为普洱茶安魂,把普洱茶当成了收藏品,可不同的是天价牛肉依然天价,而疯狂的普洱转瞬崩盘,向来以日本人为师,学习精细文化营销的台湾诸位大师们,遭遇了2007年的滑铁卢。伴随着普洱茶价格跳水而来的,还有云南茶界对文化营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一千台派文化大师的空前质疑,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去文化”的时代。一时间,普洱茶需不需要文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普洱市政府更进一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普洱”的战略构想,指出普洱茶的四个发展阶段――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虚热,各种文化话题与争论层出不穷,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也就拥有了巨大的软实力。中国制造之所以还不是中国创造,也就是技术与文化的弱势,使之不能完成龙门的惊险一跃。在文化就是巨大的生产力的今天,讨论普洱茶要不要文化。无疑是一个误人不浅的伪命题。普洱茶以前的文化的被掩埋,千百年来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茶的身体,而没有贡献普洱茶的灵魂――茶文化,即便是在满清时代,普洱茶作为贡茶,作为进入游牧民族、高原民族日常生活的“边销茶”,也是没有多少文化被真正开掘和传播的。现代普洱茶的文化体系的真正创立,应该以邓时海先于1994年问世的开篇巨作《普洱茶》为标志,从那时开始普洱茶才真正进入了文化时代。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而其文化却兴起于港台,这无疑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输入模式,也因此普洱文化被打上了强烈的港台版权所有的烙印。2003年以后,普洱热从港台与广东向整个大陆强势推进,普洱茶文化作为舶来品,无疑给这场声势浩大的普洱茶文化运动,打上了被文化的记号。但不管怎样,普洱茶即便是被文化的,也比没有文化强。2003年以前的普洱茶默默无闻,云南一年全省才生产不到一万吨,而现在即使是2007崩盘以后,一年也有四、五万吨的产量,这就是文化行销的巨大威力。当然,在2003--2007年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产生了众多虚假的文化现象――普洱茶的玄学化,普洱茶不是被当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就是被当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工具,要不就被当成了世界上所有茶叶的霸主。因此,我对普洱茶被文化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没有文化,是被外人突然植入文化的;二是在某种程度被伪文化。对于植入式的文化,只要其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云南人应该以海纳百川的精神,虚心学习与接纳,而对于伪文化,我们要大力揭批,以使之失去生存的土壤,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对待文化的拿来主义。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一、儒家之“仁”与茶人精神 儒家极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从自身做起。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仁学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与伦理原则,仅在《论语》当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以礼达仁,是儒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为中国茶人精神的基础。茶的特性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首先,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驱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誉。其次,茶的“君子性”还表现在茶的诸种属性上。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茶的属性之二是茶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说法,这茶德正是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向来具有内涵深刻优雅的文化情结,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性,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对君子之风的崇尚心理与饮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可以说,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确:“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在唐代刘贞亮所总结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进一步综合了前人的说法,总结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至若茶之为物,擅甄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追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先生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总体而言,孔子与后儒的道德修养理论,一般都坚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会政治的修养路线。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儒家将道德摆在首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 二、儒家之“和”与茶的社会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处在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和”的作用。“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美学境界。“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显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和”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是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会的一剂良方。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讲究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认为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可见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如果说“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这个“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对自然与人文统一的追求。儒家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饮茶营造了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作为习俗出现,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进友谊的象征。饮茶风俗作为睦邻之道,可以从钱塘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找到相关的记录:“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通过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进友谊。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三、儒家之“中庸”与行茶之道 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中庸之为德”这句话出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应该说,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p#分页标题#e#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中庸之道乃是一种修身之道,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与方法。有中庸这种善德的人格,处世为人处处得乎中道,恰如其分,可见它是一种不偏不激的高贵的君子人格。在修身律己的过程中,只有保持中庸精神,中言中行,“允执其中”,不走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片面和偏激,才能把握住“度”,才能造成社会的和谐。生于山野之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在儒家茶人眼里茶代表了中,代表了度,代表了宜,代表了当,代表了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茶人对自身的要求是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至高的艺术,反映出自然的四时有序,万物和一。 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中茶具茶器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中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风韵,正如儒家“中庸”之所谓“发而中节”,符合规范。从这一点看,儒家茶人的行茶之道,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的途径、格物致知的方法,比之道家的“自然之道”显得更为讲究。从实践的角度看,行茶要取得完满的结果,关键在于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首先,礼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出仪式美,又不过于夸张;选择茶器时融贯美的追求,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斟茶时,也依照了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虽然具体的量是因人而异,但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四、儒家之“礼”与茶的礼仪性 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以重视礼的原因。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力图讲礼、合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图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礼仪之邦”。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民间甚至有“无茶不成仪”的说法。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成为相互交往、相互敬重、增进友谊的象征。“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以茶叶相馈赠,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还记述不多,从《全唐诗》中便能发现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一般平民百姓也用茶来相互请托,互致问候,来表达和睦相处之情。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可见,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都会各自烹了新茶,再配上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到今日在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自古以来,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居家茗饮更是皆有礼仪制度。比如明代《家常礼节》中提倡奉茶明礼敬尊长,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茶礼,深入人民生活之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受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之深的中国文化,历来主张长幼有序,敬老抚幼。居家生活常以差表示相敬相爱,明礼议论序,向长辈敬茶已成为家里的重要形式。 茶的礼仪性还体现在茶在婚礼、祭祀等特殊的礼仪活动中的地位。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茶的许多特性都暗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儒家向来有祭祀的仪俗,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6

据介绍,本届茶博会以“高原特色,云茶魅力”为主题,并专门设立了云茶“十二五”发展成就展区。除普洱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等品种多样的“主角”茶叶外,与之配套的各类衍生产品如陶瓷、紫砂、紫陶、茶叶书画、精美茶漏、根雕木艺等茶文化艺术品也悉数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目光。

普洱市委、市政府对此次茶博会高度重视,共组织17家茶叶企业参展。在茶博会第一天开幕式之后,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云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王敏正,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普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善强一行人来到普洱展区“澜沧古茶”展位喝茶,普洱市茶咖局局长卢寒为大家推荐了澜沧古茶的“小青柑”,张祖林表示,柑普茶这种新型茶产品口感很好,很适宜大众饮用,应该大力推广到市场上去,并希望澜沧古茶把茶产业做得更大。

由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洱市茶产业专题活动也在7月28日举行,普洱市茶咖局局长卢寒上台致辞。现场来宾欣赏了来自普洱的表演团队将通过本土民族歌舞、古筝演奏、茶艺展演等节目,进一步展示“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形象,让四方游客切实感受到普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深的茶文化。

展会还特别设置了茶叶包装设备展区,参展商在现场表演“手工炒茶”,逛展市民可^摩茶叶制作过程,学习茶叶产品包装技巧 。还举办了临沧茶产业推介会、德宏茶文化推介会、普洱古树茶推介会等,为商家提供洽谈合作的平台。云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陶瓷电子商务网等“互联网+茶产业”的新兴平台也将在茶博会上亮相。

为期4天(7月28日~31日)的云茶博览得到了各界大力支持,总交易额约6.19亿元,其中,现场交易1233万元,签订合同协议约7662万元,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约5.3亿元,观众达12万多人次。

中国茶媒联合体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长沙召开

本刊讯,2016年8月13日,中国茶媒联合体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长沙召开,《中国茶业》《茶周刊》《普洱》《茶博览》《国茶天下》、茶语网、湖南卫视茶频道、湖南经济广播“茶道”、茶精品、茗边头条、福建电视品牌栏目“说茶”、一道茶网等联合体成员代表悉数到会,联合体秘书处邀请了中国茶业商学院院长刘仲华教授、执行副院长欧阳道坤先生莅临会场,百度国茶频道的代表列席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中国茶媒联合体成立一年来的工作,对于联合体未来的行动纲领与行动计划,大家讨论热烈,达成了如下共识:

形成新的合力。在茶媒体比较分散和弱小的现实情况下,茶媒体必须联合起来,整合传播,形成合力,共同发声,传播茶业正能量;

提升服务能力。在中国茶业处在深度调整的特殊时期和媒体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茶媒体应该积极应变,苦练内功,提升自身传播能力,降低媒体运营成本,从而为中国茶业提供更有效、更高效的专业服务;

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中国茶媒联合体将牵手中国茶业商学院,开展走进茶产区,走进茶企业,为区域茶产业和公共品牌服务,为产业龙头和领导品牌服务;

开展评优活动。中国茶媒体联合体将联合多方力量,客观、公正评选优秀茶叶区域品牌、优秀茶叶企业品牌、优秀茶叶营销案例等,推动中国茶产业的有序进步与良性升级,并对优秀者开展大力度整合传播。

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价值达55.66亿元 居全国第三

云南网消息,“2015年,普洱茶品牌价值跃居全国第三,公共品牌价值达55.66亿元。”日前,记者从今年7月28日――31日举行的2016第十一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2016云南茶博会)组委会、云南省茶叶办公室获悉这一重要信息。普洱茶公共品牌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茶业十大公共品牌,2015年,又从排名第四跃居第三,仅次于龙井和毛尖。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云南普洱茶经历多年的磨砺,通过做强做大企业品牌,全面打造茶基地、云南品牌茶企体系化走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了普洱茶公共品牌的成长。

2015年,云南省茶业综合产值达623亿元,比2010年的230亿元增加393亿元、增171%。云茶品牌打造很用心。普洱茶获最具带动力品牌,滇红茶品牌价值达13.41亿元,增长5亿元、增57%。目前,全省茶叶企业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户、同比增2户;“中国驰名商标”11个、同比增10个;“省级龙头企业”60余户,州市级龙头企业达150多家,“省著名商标”累计达110多个。

此外,我省各州市打造区域品牌成效明显,如凤庆县2015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同意筹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普洱市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在深入打造“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基础上,2015年被评为“ 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保山市昌宁县“昌宁红”、德宏梁河县“梁河回龙茶 ”等区域品牌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中国茶业商学院首期总裁研修班举行结业典礼

本刊讯,2016年8月14日,中国茶业商学院首期总裁研修班学员结业典礼在中华黑茶产业园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媒联合体12家成员的近60位业界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编辑记者出席了此次典礼,共同见证这一茶界盛会。

中国茶业商学院于2014年7月开始筹备,2015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以“培养具有产业深度、商业高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茶业领导者”为使命,用产业经营的理念提升中国茶产业,被业界认为是培养茶行业高级管理营销人才的创新之举。

本期总裁研修班秉持尊重中国茶行业的特色、尊重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尊重中国茶企业的特点的想法,力求强化开放的理念和跨界的思维,打开围栏,向行业外寻找商业智慧、向行业外学习商业模式、向行业外借鉴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聘请行业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学员开课,培养更多茶行业的现代人才,聚合最优质的跨界资源,提供全行业的解决方案,培养成功的茶行业企业家。招生时报名人数逾百人,最终招收学员40名,于2016年3月正式开学,经过5个月的学习,于 8月14号圆满结业,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茶交易价格与指数登陆央视

茶周刊消息,日前,经中央电视台严格审查,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茶叶产品交易价格与指数正式登陆央视财经频道(CCTV-2),成为央视茶叶类商品价格与指数唯一采集平台。自2016年7月15日起,CCTV-2全天7个时段、5档栏目、17频次滚动播报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在线交易产品价格与指数信息。

中国茶产业在全球茶产业格局中举足轻重,是全球第一的产茶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但并不是茶产业强国。由于我国茶产业分散在全国多个省份,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国际知名品牌稀缺,国内也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机构中国茶叶类价格与指数。

卢浮宫前的茶叶店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法国卢浮宫门口的一家茶叶店,名字叫做MARIAGE。据说,这是法国最大的茶叶店,位于法国著名景点卢浮宫的正门口,全国各地很多人慕名而来。店员告诉记者,整个欧洲除了英国,其他国家都没有喝茶的习惯,这里所谓的下午茶,其实是一种咖啡文化。但是也不乏有爱茶人士前来买茶。这家店装潢新颖,颜色艳丽。店员表示,来这里买茶的人平均年龄较小,所以果茶一直有着居高不下的销量。这家店的茶叶均来源于斯里兰卡,价位在每小罐120人民币。

澜沧古茶亮相悉尼Macquarie Centre

“世界茶,中国味,古茶美”不是一句口号,澜沧古茶一直知行合一,以茶为媒,以茶传情,向全球倡导的东方健康茶生活。Mr.Watson,可能是最懂普洱茶,最懂澜沧古茶的外国人。2009年起,在太太的影响下,他爱上了普洱茶,澜沧古茶,自此,Mr.Watson夫妇在澳洲深耕7年,致力于推广中国茶文化,希望让世界领略中国味,让中国茶走得更高更远。尽管远隔重洋,但每一年,Mr.Watson夫妇都会回到中国,来到云南普洱澜沧古茶总部,把最新的古茶、茶山、茶文化资讯带回澳洲,向当地人推广和普及。

Macquarie Centre是悉尼的大型购物休闲娱乐中心,这里人流如织,只允许大品牌进驻,为把普洱茶带入Macquarie Centre展示,Mr.Watson夫妇经过几个月的耐心谈判,精心策划,终于取得了商场的入驻资格,8月22~28日,澜沧古茶品牌展示周在Macquarie Centre顶楼如期开启,在展示普洱茶的同r8月23日上午,Mr.Watson夫妇在Huntelys Point举办了一场户外茶会,一张茶桌,几款古茶,Mr.Watson先生主泡,碧海蓝天,和风笑语,幕天席地,有如茵的绿草簇拥,有清爽的海风相伴,海天蓝成一色,古茶异域飘香。

《中国茶产业经销商渠道变革论坛》,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8月27日,由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东莞亿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茶产业经销商渠道变革论坛》,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舞台区隆重举行。本场论坛邀请了各界茶行业资深人士参与,还有众多企业负责人、经销商代表、新闻媒体,各界茶友到场,两个小时的论坛进行得紧凑务实,交流互动热烈,引发共鸣和赞赏的掌声此起彼伏。

众嘉宾们围绕“形势、产业,企业、渠道、消费、发展”六个关键词展开,作深度讨论。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就“中国茶产业经销商现状”这一问题提出,针对目前中国茶产业经销商面临的困境,提出学会利用互联网,提倡南来北往,南方茶企要多和北方茶企交流,北方亦是如此,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市场,消耗茶叶。

在解读“茶企业对经销商的需求”这一观点中,岁月知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少烘提出,茶企与经销商首先应该协同作战,企业要做好品牌建设,要做差异性,标新的,建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企业品牌才能更好推出去。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7

值得指出的是,港台与新加坡等地,都是在经济腾飞之后,大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才兴起茶艺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沾“艺”字,若想繁荣,就要以民众普遍富足为前提。如果生活在连吃饭都发愁的贫困状态中,那么即使再爱喝茶,也无心去讲究什么“茶艺”。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内地各地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正是因为老百姓毕竟有了一定的家底,社会上也出现了相当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茶艺的核心,就是认识茶、熟悉茶、欣赏茶,这包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也包括技巧的摸索与提高。换句话说,茶艺就是把喝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升华到文化欣赏的层面,把喝茶、谈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或者娱乐活动来对待,在品茗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在解口腹之渴,而是滋润精神、增添乐趣、提升生活品位。茶艺是个人享受佳茗与用具、环境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以茶为纽带的社交与集体文化活动。

既然是文化活动、生活艺术,茶艺就不仅仅存在于茶艺馆中。事实上,在港台等地,茶艺更多的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重视生活质量的人,在自己家居时或在办公室里,也是要讲茶艺的。上档次的茶具,像样子的茶室,以及规范的品饮礼仪,在热爱茶艺的人眼里,已成为一种很日常的东西,就像穿西装打领带一样。

尽管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等国家,都繁育出各自的茶文化与茶道、茶礼,但是追根溯源,茶是中国的国饮,因此,茶艺最有生存基础与发展空间的所在,还是在中国。

茶道

茶自古以来就与道有缘。

一杯清茗在手,悠然啜之,清心宁神,可达到一种仿佛得道的境界,益知人生如白驹过隙,而闲情逸致,实在是上天难得的恩赐。知堂老人谈茶有一番名言,非“前世出家今在家”的智者说不出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种悟识,就有“道”的意思了。

不过,大家平常所说的“茶道”,应当说是日本的专利,内涵可用“和静清敬”四字概括。吾国时下兴起茶艺,茶用“艺”字而不用“道”字,就是因为日本的茶道名气太大,如果考虑到日本的茶本来就是唐代以后从中国取经带过去的,其茶道茶文化也是中国唐代茶文化的活化石,若我们又借用回来,则有反客为主、尊徒为师之嫌,无论于情于理都有所未安。所以,茶道一词,就只好留给日本。

茶道是日本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与和服、歌舞伎等量齐观。日本的茶道,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主要不是品茗,更非解渴,而更多的是一种礼仪,有类宗教修炼,是缘茶求道。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茶艺则是以艺衬茶,讲艺是为了更好地品茶。承马平先生热心安排,我参加过一次日本驻华大使馆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心设立的日本茶室的茶会,整整一个下午,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看日本茶人表演。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很重,从服装到场所,再到器具,以及宾主对答的辞令,都有严格的规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能差。所以,日本的女子若想纯熟掌握茶道,往往非三四年莫能,所花费的精力,在中国简直可以拿一张大专文凭了。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篇8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特点;发展模式

1我国茶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不一,被普遍认可的一个版本要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氏将其作药用以解百毒。商朝时,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贡品,寻常百姓无福触及。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至西汉,开始出现茶叶贸易,茶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日常饮品,深受青睐。而在六朝时期,茶文化与佛教结下渊源,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佛教中吸取禅意,丰富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自唐宋开始,茶马贸易日渐兴盛,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由此得名,此时的茶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范畴,而是承载了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发展载体的使命。至明朝,明朝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了“以茶治边”政策,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且明朝时与茶相关的著作颇丰,为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制茶技术的积累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前期,茶文化还是有所发展,茶叶种类也不断丰富,中国“六大茶类”就是在当时成型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茶叶的产销均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茶文化发展也因此受阻甚至停步不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认识到茶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整个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得以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就是在茶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慢慢沉淀、累积,最终自成系统。

2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

2.1多方关联性

我国茶文化走过悠悠数千年,其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历史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与茶相关的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管是制茶、喝茶还是对茶之深韵的体悟均有涉猎。其二,与茶叶贸易紧密相联。贸易往来越发达,茶文化的发展越迅速。通过贸易,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三,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发展不只包括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还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另外,人们的不同需求对茶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同的饮茶需求及饮茶方式能够催生不同的饮茶文化。

2.2阶段性

纵观我国茶文化发展史,它是高低起伏、悠长而曲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并将其加以运用开始,茶文化便已经萌芽;两晋以前,是其形成阶段,茶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饱满;两晋以后则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内涵也在日积月累中愈渐深厚;至唐宋,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茶叶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朝时茶叶产业开始有转型趋势,明朝至清朝前期可谓茶文化的转型阶段,与茶叶相关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茶叶类型及饮茶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日趋多元化;清朝后期,由于外敌入侵、政治动荡,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茶文化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茶叶产业重新得到重视,茶文化得以重建和恢复,并以良好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发展进入复兴阶段。2.3筛选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驰名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保留至今的文化精髓。世间万物都是良莠兼具的,具体到茶文化,不管是制茶技术、茶叶种类还是饮茶方式,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不断筛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华部分。人们对茶叶运用方式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直接用其鲜叶,到之后的烹煮取汤,再到后来的冲泡饮用,并针对不同茶叶种类开发出与之对应的多种饮用方式,最终形成格调高雅、散发清幽芬芳的茶艺文化。正是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筛选性,保证了我国茶文化的优秀特质。

3我国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1传播主体多元化

茶文化受众广泛,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古至今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另有文人墨客、僧侣隐士等,在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权贵人士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茶文化发展及传播的促进影响力度最大,甚至决定了其发展走向;而文人墨客取材于茶创作的大量佳作流传后世,对茶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僧侣隐士将禅宗寓意融于茶中,丰富了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平民百姓除了作为茶的消费主体之外,也是茶的生产者,伴随他们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大量民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通俗文化,而对于制茶技术和产茶经验的积累,是茶叶产业进步及茶文化发展的基石。

3.2传播路径多元化

由于茶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各异,采用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要权贵可以从宏观入手,在制度制定、机构设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而生活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地理环境,有着不同民风民俗的各族人民,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风格各异的茶文化典型特色,从中观层面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文化进行细分,比如对一个具体茶种产生历程的讲述,一次茶艺表演的深度展示,或者是一条茶品广告的独特诠释,都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微观路径的不同表达。

3.3涉及领域多元化

茶叶产业是一个多环节的链条状体系,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种植生产阶段涉及农学、化学、生物学,经营销售阶段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商学、社会学,运用阶段涉及医学养生、民风民俗,以及发展为茶艺表演时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及艺术审美。另外,在茶文化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彼此迥异的,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4成果表达多元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成果正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茶楼古迹、优质茶种、茶具、茶书、茶画以及产茶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记录古籍;成为制度财富的茶叶政策、茶叶律法以及茶俗茶规;以文化艺术形态体现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词以及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茶道、茶德,以茶会友、颐养性情等。当今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文化成果也进行了多方融合,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4我国茶文化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着眼全球化发展视野

社会在发展,21世纪是全球文化信息竞争的时代。我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有绝佳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吻合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走向,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各地状况,在凸显自身风格的同时扬长避短,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文化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茶文化进行积极创新,并把握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展规律及全球化发展走向。

4.2协调运用研究成果

对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唐朝,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初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茶文化的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实践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所局限。随着研究层次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且显示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茶产业中,茶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处处都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入及应用。可以说,茶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是其价值体现的不同侧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和谐有机地进行融合,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研究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3打造良好发展平台

纵观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研究的发展水平在最初是先于对制茶技艺及茶叶产业的研究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受“科技就是社会竞争力”的影响,人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及其研究成果远远优于对单纯茶文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文化又将重新占据最具竞争力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契机,为茶文化的积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大力打造茶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成果交流互动平台;合理利用茶叶种植园及生产基地,以实地考察方式增强茶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深入挖掘茶文化中蕴含的典型中华特色,打造我国茶文化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以促进其传播及发展。“盛世兴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茶文化的迅猛发展也是当务之急。我国茶文化在继续发展的历程中,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深入揭示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化核心、明确发展导向。将茶文化作为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作为产业发展融合的纽带,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物质需求,并通过向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渗透的方式,寻求与整个民族气质的和谐统一,使之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另外,茶叶产业的技术、经济与茶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建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势必激活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龚永新.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

[4]浩耕,梅重.数典[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上一篇:营销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食品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