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探源

时间:2022-09-29 07:13:20

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探源

摘 要: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学知识点得以深入的阶梯,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启迪思维、触发灵感,但是乏味无效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继而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时提出切实有效而发人深省的问题,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问题探源 课堂提问

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从质疑到释疑再到质疑、释疑,在疑问中不断循环往复,从而使学生的成绩得到进步,能力获得提高。可见,“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提问分课前和课时两种。课前类包括教师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课时类包括学生问教师答,教师问学生答。最常见和效果较显著的当然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主动并善于提问,通过提问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进一步巩固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问教师答,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能疑的学习作风。它的教学效果良好,但是涉及的重要因素必然是学生敢疑、能疑而且会疑。怎样激发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提出既有深度又切合课文要求的有质量的问题就成了教师们要钻研的课题。

高一历史课文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深奥,寥寥几句就概括了整个事件,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浅薄,提不出问题就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傻眼,干等着学生开口提问,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干巴巴地说一句:“请大家积极提问。”既无启发性又苍白无力。久而久之,课堂气氛就会僵化,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默不作声。

课文中有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繁琐,比如必修2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篇课文,时间事件众多,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学生抓不住知识要点,只能提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于是课堂就陷入学生无休止的提问引发的争论中,在鸡毛蒜皮上纠缠不休。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被破坏殆尽,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难点,不能有效提炼课堂教学的要点,甚至养成钻牛角尖的坏习惯。所以,经常有同行抱怨:“学生从不积极发言”或者“学生散漫乱提问。”

其实,学生的思维是由他的心理发育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决定的。他不懂得提问或者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请教都是应该的。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当担负起导师的责任,课前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准确而详尽地发掘问题,科学地设计问题,以便随时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在遇到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时,应当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自然而巧妙地向学生发问,以尽快扭转被动沉闷或旁枝逸出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是灵魂,主宰课堂教学氛围。只有教师掌握了主动权,课堂才会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掌握课堂提问的主动权,应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发掘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应当分两种:“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主要是指课文后面的“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就会要求学生完成。“隐性问题”,是指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规律。因此,在发掘问题这一环节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掘“隐性问题”,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字里行间发掘潜在的问题或者言外之意。由于“显性问题”通常缺少独特的个性、开放性和进取性,因此,教师理应把发掘“隐性问题”当做钻研教材的重要任务,设计出不落俗套的教案,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充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国共的十年对峙》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条理也比较清晰。在导入课文、创造历史教学情境时,教师一般所关注的“显性问题”不外乎:“为什么要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等。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传统。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最终发掘出课文中的两组“隐性问题”:中共在幼年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的危害;战争中正确和错误的作战方针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引入课文时,我提出中共在国民大革命时,由于陈独秀等人所犯的右倾错误,把军队和革命领导权让给凶恶的敌人,结果使共产党遭到屠杀,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接着向学生提问:“在中共幼年时期,由于经验的不成熟还犯过什么错误?”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道:“‘左’倾错误。”我接着问:“‘左倾’错误给红军带来什么危害?”学生踊跃回答:“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前面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掌握两个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实践中,由理论经验不成熟的幼年期转为成熟期的。(2)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成长和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

在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更换了党内主要领导,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正确的军事主张,成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我把第五次反围剿、湘江血战的惨败和遵义会议以后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胜仗进行比较,让学生讲讲作战中的军事策略对整个战役的关键作用,从而让学生总结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重要性。整个过程水到渠成,非常自然,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正确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二、设计问题

发掘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和难度问出来。但是有些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怎么问”,而误以为只要提问的内容有价值,“怎么问”都无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随便问、模糊问和高难度问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问点”,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例如对有关人物评价的提问,如果问:“怎么评价这个人物?”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倘若问:“他有什么功过?”学生仍然感觉问得太泛,难以回答;假如问:“他做了几件什么事,你觉得哪件对哪件错?”或“你最欣赏他什么地方?”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教师在每次执教之前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知识体系?有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有没有共同的心理素质?根据这些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六大原则:“具体”、“明确”、“精简”、“适度”、“生动”、“生活”。就是说,提问要具体,不要过于抽象;指向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切入要小巧,不要漫无边际;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觉得答题时稍有难度,不要太易或太难,让学生觉得没有答题的恐惧感;要多用生动活泼的口语,不要使用文绉绉的书面语,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要贴近生活并有一定开放性,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和教师产生共鸣。

例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篇课文,设计的问题都遵循了上述六大原则。如,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学派?(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你最欣赏哪个学派,为什么?(在争辩中,让学生了解随着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一些知识分子代表不同阶层著书立说,宣传各自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如此,学生一听就明白“问点”是什么,因而竞相发言,非常踊跃,不需要老师反复引导、暗示或纠正,基本做到一次性回答成功,避免因提问不得法而“冷场”、“砸锅”的尴尬局面。

三、评点学生的回答

如果草率应对评点学生的回答“这个环节,即使前两个环节很完美,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面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则会令学生失望。慢慢地,学生的热情就减退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应该注意的是,当学生偶尔答错时,老师应避免冷漠地批评甚至粗暴地指责,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十分重视评总这个环节。

必须小心呵护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答题热情。学生回答正确,应当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也应婉转表达。例如,可以说“他回答的角度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完整,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等等。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总之,对待学生的答题评价,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对年龄小的孩子越应该如此。

如果有学生的回答超出老师拟定的答案范围,又比较有道理,思维方式独到,老师就应当及时利用这次机会,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教师的总有疏漏之处,而学生也有很多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老师这样做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轻视,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更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情于教,使教学效果更显著。

例如,在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并预先估计学生的回答会有几种可能。课时同学们根据平时对经济问题的了解发表各自看法。有的说,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有的说,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不能轻视工商业,使各行各业平衡发展;还有的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落后的一大重要因素是科技落后于世界,现在发展经济要加大开发高科技产业的力度。上述回答大体没有超过我预想的范围。谁知一位同学却说:“清朝中前期政治清明,列数清代几位帝王都是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百官廉政,社会矛盾缓和。现在地方官员,贫富悬殊,百姓怨声载道,很多人偷抢赌劫不事生产,要想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加紧廉政整顿政务。”以上想法超出我的预料,但又不无道理。于是,我当场鼓掌,诚恳地表扬他思维独到,眼光锐利。

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适当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独创思维,对于学生主观能动的思维习惯及培养他热情探究的学习方法非常有好处。长期使用肯定和鼓励的方法,效果将很明显,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答案是历史教学课堂提问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环节。事实上,不仅在历史教学方面适用,只要面对的是孩子,那么无论什么教学场景、教学环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确保课堂问答顺利实施,教师必须在课前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心理发育水平、能力素质等综合情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热忱评点,适当加以表扬,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力争让孩子在欢乐积极的学习氛围中牢固掌握知识,进而掌握质疑答疑的学习方法,成为能学会学的自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大出版社.

[2]钟启泉,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职业院校关于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载... 下一篇:基于翻译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