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印象

时间:2022-09-29 03:45:51

中国当代文学印象

中国文学传统源远流长。古典文学魅力无穷,中华文化借此薪火传承;20世纪上半期,家国危亡,现代文学接力领跑,启蒙、救亡交织变奏;时至今日,人类文化更加多样,诉诸文字声音多元,当代文坛众声喧哗。文学一门饱经沧桑,到如今,是常变常新还是难以为继?文学界以其自身的发展,回应世人的疑问。

一、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

莫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活动,不久,《红高粱》扬声海外。此后,作品相继问世,《里士满时报》曾有言,莫言或许是鲁迅、老舍后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斩获茅盾文学奖后,莫言更上层楼,2012年,“高密东北乡”跻身诺奖殿堂,10月11日,终被加冕文学桂冠。诺奖以其权威性著称于世,国人企盼久矣,中国作家获奖消息传来,图书市场陡然火爆,实体书店、网络商城,莫言作品一度脱销,黄发垂髫纷纷抢阅。读者需求旺盛,出版界相机而动,与莫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当月即推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共计16册;作家出版社也迅速拿出网罗20部作品的《莫言文集》,以飨读者;一些文学期刊如《中国作家》等,也随行就市,重新刊发莫言作品,诺奖热潮可见一斑。

国际认可带来声誉与市场,同样也引发人们对文学自身的讨论。多年前,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曾称赏莫言作品所蕴涵的奇异语言与批判精神。如今,瑞典文学院亦肯定了莫言多年来的努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乡土中国等元素再度升温。谈到莫言,中国学者同样赞赏作家在人性包括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开掘,但也直言某些作品描写过于怪异与阴暗;关于“莫言热”,学者强调社会、舆论应回归理性,引导读者关注阅读与文学,而非仅仅追逐一时的名人效应;以往国外作家得奖,往往还会引起学界对文学与翻译问题的讨论,同样,今后如何使中国作家进一步为世界所了解,仍涉及对此问题的思考。总体上看,学界认可莫言的成就,更希望以此为契机引领大众走近文学,享受阅读,丰富精神生活。

作为一位从民间走出的淳朴作家,殊荣面前,莫言态度依旧平淡。两年前的一次访谈中,莫言曾说起他对文学、对诺奖的理解。关于文学,莫言坦言其对故乡与社会的密切关照,作品中的人与事也多有现实生活的影踪,这些都是他写作的立足点。谈到作品的优劣,作家强调时间的淘洗,毕竟,黄沙过后才见真金。至于诺奖,莫言认为不必以此为创作目的,对获奖作品,读者仍可见仁见智做出自己的评判,千人千面,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心态,莫言在获奖之后反应低调,或许也正是由于作家看淡了“功名富贵”,才能心无旁骛地致力于文学写作,坚定、踏实地一路前行。诺奖是对作家的肯定、激励与鞭策,但并非不可磨灭的定论,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精神世界的洗练,对自然的敬畏,才是文学永恒的追求。身处喧嚣的世界,作家的这份从容与理想,对读者或也是一种启示。2012年中国文学景观之一,一切尽在“莫言”中。

二、文学系列丛书涌现

2012年,诺奖引领阅读时尚,顺应此趋势,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及时奉上莫言系列作品,阵容壮观。文学系列丛书不止见于当代,民国时期,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鲁迅支持的“奴隶丛书”等传唱至今。文学系列丛书自有其优势,内容因包容而丰富,选择多样自然吸引更多读者。如《莫言文集》等单一作家书系,可令读者全面了解其人其作,而集合众多作家的系列丛书则可凭“声势浩大”形成规模效应,如此,既推广文学也有利营销。基于此,文学系列丛书源源而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首先,本年度集多位作家于一身的几套丛书,内容繁多色彩斑斓。由多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铁葫芦系列丛书,分为文艺、小说两大板块。《铁葫芦·文艺馆》收录周云蓬、崔卫平、陶杰等人作品,计13册,内容多属散文随笔,兴之所至任意而谈。《铁葫芦·小说馆》共计9册,中有文坛宿将马原探寻生命本真的《牛鬼蛇神》。马原而外,本套丛书更集结了活跃于当下的青年男女作家,其中不少70后。后生可畏,这批“中间代”或可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故而,出版方不遗余力进行推介。丛书包括路内《云中人》、阿丁《无尾狗》、叶扬《通俗爱情》、曹寇《屋顶长的一棵树》、苗炜《黑夜飞行》、王小妮《方圆四十里》,除此,另有《代表作·中间代》《代表作·新女性》。“中间代”收男作家10位,“新女性”含女性作家10位,收录名单可视为出版方针对文坛的一种选择与预测,这些被寄予厚望的青年人包括:薛忆沩、苗炜、冯唐、曹寇、路内、李师江、柴春芽、瓦当、阿乙、阿丁,西门媚、盛可以、巫昂、绿妖、张惠雯、任晓雯、走走、叶三、叶扬、颜歌。以上诸位眼下风头正劲,但日后到底是厚积薄发抑或江郎才尽,唯有边走边看。同样在“新”字上做文章的还有新星出版社。该社推出15册《中日青年作家优秀作品集》,中方8册,包括韩松《高铁》、周嘉宁《杜撰记》、葛亮《戏年》、张悦然《竖琴,白骨精》、徐则臣《古斯特城堡》、李修文《浮草传》、鲁敏《墙上的父亲》、金仁顺《松树镇》。相对于“铁葫芦”主打70后,新星更有80后登台,“新星”二字文如其名。古今墨客少年得志不乏其人,挥笔不辍方能更进一步,后起之秀何去何从,且拭目以待。

2012年文学类丛书内容不一而足。海豚出版社打造的海豚书馆系列始自2010年,踵武经典“万有文库”,海外文学、文艺拾遗、文学原创、学术原创、学术钩沉、翻译小品等一网成擒。系列中,今年问世之文学原创即阿乙《模范青年》、韩少功《赶马的老三》、方方《声音低回》。三部作品故事各有不同,但皆透过普通人的命运遭际,诉说生活里的无奈,批判现实拷问灵魂。检视海豚书系作家名录,民国时的前辈文人与当下的中、青名笔济济一堂,场面不俗。聚焦“经典”的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短经典》与作家出版社的《茅奖书系》。《中国短经典》每册由一位作家择取自己短篇小说若干汇集成书,这些名家耳熟能详,有莫言、王安忆、张炜、苏童、迟子建、方方、李锐、叶兆言、毕飞宇、范小青、刘庆邦,以上众位创作经年各有所成,如此阵容闻之心动。《茅奖书系》以茅盾文学奖的声名招徕读者自不待言,本书系2012年刊印作品有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刘心武《钟鼓楼》、周大新《湖光山色》、凌力《少年天子》、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熊召政《张居正》、柳建伟《英雄时代》、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茅奖有其专业性与权威性,被一些读者奉为择书指南,该奖获得者莫言荣膺诺奖或也可为丛书带来一定的宣传效应。内容较特别的文学丛书还有凤凰、江苏人民等四家出版社推出的《读客·知识小说文库》。其中,王山《北京教父》、易之《我是个算命先生》、冰河《警察难做》等,作者以其独特的见闻经历,讲述流氓、算命先生、警察各色人等的传奇人生,三教九流五方杂处,文坛平添一股江湖气息。

小说而外,也有丛书以散文为主,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窝藏书系》与海豚出版社的《独立丛书》。前者包含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有别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生存状态,作家梳理了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审视置身其中的环境;阎连科借《北京,最后的纪念》《我的父辈》回归自然、感恩亲情;刘心武《人生有信》则回忆了朋友间的相互扶持,患难真情充溢其间。后者中,李敬泽《平心》、熊召政《历史的驴友》、凸凹《夜之细声》均属人生随笔,将生活点滴与历史记忆细细道来。丛书只有刘庆邦《东风嫁》以小说体例“独立”其中。刘庆邦出自中原,《东风嫁》在展示乡村男女三千烦恼之时保留了河南声口,地域特色一望便知。

其次,本年度作家个人系列丛书亦有可观览者。莫言作品系列前已提到。除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笛安的《“龙城”系列》。龙城类似高密东北乡,乃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地,家族间的恩怨情仇一幕一幕开锣上演,喧嚣背后是机关算尽,最终逃不过食尽鸟散的凄凉结局。“龙城三部曲”前两部《西决》《东霓》已于2009年、2010年出版,2012年出版第三部《南音(上、下)》。与龙城的明争暗斗迥异,李娟的《羊道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则饱含感情地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羊道”分《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三部,细致记录了游牧民族生活于自然怀抱的酸甜苦辣。李娟随游牧人家在阿勒泰有过一段吟游诗人的经历,熟悉牧民生活,她今年发行的另一部作品《冬牧场》(新星出版社),依旧描绘了自然之子们在荒野大地上的独特生存景观,粗犷的原野上,传来一阵轻灵的歌声。

李娟难忘旷野,格非情系江南。本年以“三部曲”形式面世的作品还有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通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作家将清末民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80年代三个历史时段的社会变动与一家三代的生活际遇相勾连,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沉浮,迷茫的心苦苦找寻精神的桃花源,是希望还是虚妄?灵魂在社会剧变中扭曲,没有了乌托邦,嘈杂的现实中是否只剩下对利益残酷的攫取,跟随格非的《隐身衣》(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再次掩卷沉思。人心不足可令现实鲜血淋漓,墨白《手的十种语言》(作家出版社)如是说。本书是其“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裸奔的年代》(花城出版社)与《欲望与恐惧》(长江文艺出版社)。作品揭示,扑朔迷离的命案无法掩盖无限膨胀的人心,按捺不住的私欲吞噬一切。欲望陷阱里的万劫不复令人压抑,同属严肃主题,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却借一个近似滑稽、荒诞的故事反映民生艰辛。刘氏向以幽默、辛辣的笔触调侃、批判现实,据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刘震云系列》,先后出版《手机》(2003)、《一句顶一万句》(2009)、《一地鸡毛》(2011)、《我叫刘跃进》(2011)、《我不是潘金莲》(2012),通过普通人的琐碎生活撕破现实的伪装,笑声过后是一声叹息。

生活并不尽是沉重,文学更有绚烂色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理想国·骆以军作品》系列,以别样风格一展台湾作家风采。2011年出版的《西夏旅馆》与2012年的《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均散发着语言魔力,错杂的时空、破碎的记忆、迷幻的情节,将人引入一个未知的奇妙天地。相对于骆以军的虚幻世界,王安忆则强调“非虚构”。新星出版社的《王安忆·非虚构》文丛汇集作家散文篇章,分以《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为题与读者见面。文章来自作家生活中的经历与观察,寻常往事夕阳巷陌饮食男女从容展露笔端。王安忆的细腻汩汩流淌,不让须眉的还有旅美作家严歌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将严歌苓出道以来的创作如《少女小渔》《天浴》《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赴宴者》等10部知名作品精装推出。此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锦上添花推出严氏新作《补玉山居》。该书自喻当代中国的“新龙门客栈”,作品同样塑造了一位精明强干的老板娘,通过小店“补玉山居”的人来人往,折射当下的社会变迁,舞台虽小,天地广阔。2012年中国文学景观之二,系列丛书“你方唱罢我登台”。

三、文学与影视的联姻

文学与影视的密切合作早非新鲜事物,作家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改编也已司空见惯。再次回到莫言,他参与编剧的影片《红高粱》,80年代就已经踏上柏林电影节的红地毯;前文提到的中原作家刘庆邦,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也在柏林收获银熊;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少年天子》改编的同名影视剧在国内热播一时。刘震云更活跃于影视圈中,先后担任了与其作品有关的影视剧如《手机》《我叫刘跃进》等的编剧工作,冯小刚贺岁片的电影本事也多有其手笔。2012年出版了《古斯特城堡》的青年作家徐则臣也几次参与影视编剧工作,2007年曾将其作品《西夏》改编为电影《活着爱着乐着》,2008年徐则臣又加入了影片《我坚强的小船》的编剧队伍,再现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严歌苓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作品《金陵十三钗》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在2011年上映,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让这部小说再次浮现于读者面前。

2012年的文学影视改编同样值得一提。实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鹿原》本年被搬上银幕,这部由王全安执导、实参与编剧的影片首先于2月份在柏林上映,9月中旬在国内公映。不知是否受此影响,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实集·长篇小说卷:白鹿原》在3月份开始发行,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白鹿原》则以两个不同版式分别在9、10月份上市。影片《白鹿原》据同名小说改编,经历再创作的故事自然不会与原著毫无差别,小说体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电影则更注重表现一段时期内的男女感情纠葛,至于孰优孰劣,看过之后仍可见仁见智。今年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具有民国历史背景的影片还有冯小刚担任指导、刘震云编剧的《一九四二》。电影原著来自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故事反映了1942年抗日战争背景下,发生在河南的,其时饿殍遍野人食其子民间哀鸿睹之泣下。如前所述,冯、刘屡有合作,此次却一改之前轻松、幽默的冯氏喜剧风格,以沉重的历史题材影片冲击贺岁档。

文坛中混合了作家与影人身份的不止刘震云。2012年5月初,青岛出版社推出了梁晓声的作品《知青》(上、下),5月29日,梁担任编剧的同名影视剧首播。梁晓声可以算得上一位资深影人,70年代末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供职。关于影视改编工作,梁晓声并不陌生,1992年即担任影视剧《年轮》的编剧,2000年、2007年又先后承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公仆》的编剧任务。2012年,梁晓声参与编剧工作的影视作品有《知青》与《返城年代》(2012年11月首播)。两部影片均围绕知青命运展开,不同的是,前一部主要表现知青下乡插队参与地方建设的一段历史,而后一部则讲述知青1980年代返城后的现实迷茫与情感纠葛。作家本人有过知青经历,曾于60年代后期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直至70年代中期返城上学。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轰轰烈烈过后不知多少人命运因之转折,知青问题也由此引发很多讨论与思考。昔日往事应给作家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他的不少作品反复涉及这段经历。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恰同学年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知青》《返城年代》等的叙事中都掺杂了作家关于知青生活的记忆与身影,岁月消逝,往日青春理想、欢乐痛苦的痕迹在作品中永远留存。

综观当下影视作品,考量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却也没有忘记盯紧收视、票房成绩,尤其前述几部电影,编、导、演俱称实力派,其本身也是一种造势、宣传,毕竟,商品年代精神与物质共舞。2012年中国文学景观之三,亦文亦商,文学共影视“分一杯羹”。

文学十分奇妙,它向人们诉说着每一时期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人生百态,当面对人们这样那样的评论,它却保持沉默,细细想来当代文学亦是如此。2012年我们收获了诺奖,但正如莫言所说,创作不为得奖,得奖也并非不朽。这一年不少文学系列丛书上市,丛书之外还有其他作品,如今,网络传播与纸质载体共存,作品数量不可谓小,评价如何各有说法。这一年文学依旧与影视联姻,“以贵护富以富补贵”声势浩大。这一年,我们继续聆听,历史反思、现实批判、灵魂拷问、俗世交响,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出自这个时代。2012,文学依旧生长,它只是时代链条中的一环,在诉说过后静待时间与来者给出的评判。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上一篇:特色小吃 百年老店,荤素一网打尽 下一篇:品四川 最美为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