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探究

时间:2022-09-27 12:32:32

中国利率市场化探究

【摘要】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具体由各银行自己决定;即取代传统体制下政府人为规定,形成多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弹性结构系统,赋予自又强调国家一定控制和干预,用间接经济调控手段取代传统的直接调控。它以合理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合理的期限机构为特点。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 市场化

一、引言

2015年年初,央行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将在年内实施,而在3月5日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2015年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加速迈进。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线。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以及影子银行的兴起等,都是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表现。毫不夸张地说,利率市场化如果继续推进下去,将极大改变中国现有金融系统的格局和运行方式。

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其一利率双轨制使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较高的存贷利差,安享垄断利润,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而利率市场化可有效遏制高利贷现象,因为民间金融利率与整体市场利率相差甚远,高利贷现象层出不穷;其二,高息揽储、高收益理财产品迫切要求利率的市场化;其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伴随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著密切的经济联系,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流通范围较广。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中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著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三、市场利率化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主要的进程如下: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早在1996年元旦节当天,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并在Chibor成功运行半年的基础上,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1997年6月,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

(三)贷款利率市场化

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信用社最高上浮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下调到基准利率的0.85倍和0.7倍;2012年6月和7月,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和0.7倍;4.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四、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从国际上看,金融自由化成了近30年来各国普遍采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和我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仅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率市场化成功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改革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改革进程的选择;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行进速度;监管体系健全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平稳进行;超高的正值实际利率水平与深度负利率一样,都不是正常市场运行的均衡利率;金融开放可以推进也可以破坏利率市场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改革的顺序的安排要讲究规律和技巧;由于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改革顺序安排问题,不可超前也不能久拖不改;对后利率市场化问题应尽早防范。

五、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其一、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经营成本也将增加,收入会减少;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脆弱性。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净利差收益减少;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款利率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后使得存款和贷款领域的竞争加剧;收益渠道不畅,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防范资金来源和运用期限错配问题。

其二,利率风险:市场上的利率水平随供求、经济情况和许多因素发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缺少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经验、手段、人才管理手段的落后和不完善,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其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凸显: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的道德风险,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掌握了一些另一方不清楚而且可能对其不利的信息;信息上的不平等极易导致逆向选择,导致道德风险。

其四、自身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迫使银行强化预算约束;健全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利率定价;改变经营机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竞争,也会促进银行增强利率预测、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给适应能力强、新业务开发创新能力高的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银行的价格竞争可能使处于行业统治地位的大银行市场份额降低,起到降低银行业集中度的作用。

上一篇:PISA测试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启示 下一篇:财务报表粉饰的原因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