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幼儿园班际共享区域活动初探

时间:2022-09-27 02:17:26

生态化幼儿园班际共享区域活动初探

【摘要】在《纲要》《指南》及《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指导下,文章结合2016年惠州市机关幼儿园创设生态化区域活动的教育中心工作,对生态化区域活动中班际共享区域的概念意义、设置原则、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模式、教育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为深入探索生态化区域活动积累了实践和理论的经验。

【关键词】生态化幼儿园;班际共享区域活动;原则;开展模式

^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是深受幼儿喜爱的重要有效课程模式和学习活动,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等方面有着传统集体教育及其他教育模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效果,成为多年来幼教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生态共享的教育理念强调区域空间的平衡与共生,倡导资源共享。笔者通过反复学习领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的精神,结合惠州市机关幼儿园2016年创设生态化区域活动的教育中心工作,对生态化区域活动中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原则、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模式、教育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深入探索建立生态化区域活动积累了实践和理论的经验。

一、班际共享区域的概念意义

班际共享区域,指的是在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或某-特定合适的地点,为特定班级幼儿设置的公共活动区域。在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多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及幼儿发展需要,把区域划分为建构区、娃娃家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不同的类型,各区投放的材料及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不同。各区空间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教师和幼儿一起约定“坚守工作岗位,不要随意走动”等规则,导致幼儿无法与其他区域进行感兴趣的互动联系活动,常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因此无所事事而到处游荡。《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尽力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共享区域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以班为圈、材料自享的界限,让各个班各个区的活动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使区域活动向开放化、共享化方向发展。

二、共享区域的设置原则

(一)因地制宜,适合本园场地实际情况

共享区域中的“共”多指的是地域空间上的共同拥有,强调的是空间的有效利用。共享区域要考虑根据本园场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设置。笔者所担任的中二班,与中三、小五、大一班相邻,在这四个班级相邻的公共地方有宽敞明亮的走廊通道、安静的楼梯角和幼儿园公共功能室“建构室”等。这些方便的公共地方,都是设置共享区域的上佳地点,所以笔者和相邻的其他三个班级的教师根据这些公共地点的特点认真探讨,决定在这些公共区域科学地开辟设置共享区域。开展共享区域活动时,各班幼儿根据共享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自由选择进入各区游戏、学习,各班教师按共享区域地点的指导方便性选择靠近本班的共享区域来指导幼儿的共享区域活动。

(二)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和发展水平

《指南》说明中指出:“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要遵循幼儿的各年龄段特点及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小班的幼儿认知较依赖行动,爱模仿,但又不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技能。所以“商场”“医院”等要求交往、合作能力较强的区域内容则不太适合小班。我们在靠近小五班、中二班的幼儿园“建构室”设置了供小五班、中二班共享的“大建构区”“快乐剧场”这一操作性、供模仿性强的区域作为大带小混龄共享区域,年龄大的孩子带着年龄小的孩子一起开展建构和表演游戏,用自己的经验教弟弟妹妹建构和表演的知识,体验大带小合作游戏的成功和快乐。

中班幼儿的活动水平较小班明显提高,是幼儿园三个年龄段中各方面能力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需要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充实的空间,对同伴交往的需求、自身角色扮演意识等也快速发展。我们在中二、中三班相邻的公共走廊设置了“社会一条街”共享区域:以“快乐小剧场”“医院”“开心商场”“可可餐厅”等需要较强的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及角色流动性强的共享区域作为中二、中三班的共享区域。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是幼儿园三个年龄段中最强的,特别喜欢对抗性游戏。因此,教师除了让大一班共享以上班级的共享区域,还在中二、大一班的公共走廊设置了“美美发廊”,在靠近大一班的楼梯角设置了具有较高思维能力要求的“区”共享区域。各班孩子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活动的情况和需要在共享区域中联系和互动。如“餐厅”的工作人员可到“超市”购买需要的食材,各区的工作人员在遵守各区的活动规则下可以到“医院”看医生,到“剧场”看表演,逛“商场”或到“发廊”洗发美发,各班“美工区”的制作坊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美工作品送到“商场”出售或分享到各班进行环境装饰等,喜欢活动的小朋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到大班的共享“区”,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本领或与其他中班的同伴合作下棋。共享区域间的有序互动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游戏、分享经验的积极性,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三、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模式

通过一学期的共享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笔者与合作班级教师采用混龄互补式共享和平行合作式共享的模式将传统中细分独立的各个区有效地联系起来,凸显了共享理念中“享”的内涵,不仅是空间的共同拥有,更加突出教育空间、时间、计划、内容、经验、材料的分享。

(一)混龄互补式共享

混龄互补式共享是指相邻的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同一共享区域里开展活动,形成大带小互补合作关系,打破了传统区域活动中幼儿年龄、班级之间的界限。在活动中,各合作班级教师依据混龄活动小中大班不同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主题内容的选择、不同层次材料的投放、不同规则的制定,使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游戏。我们发现,在混龄的区域活动中,幼儿间产生积极的经验交流,年龄大的孩子在活动中努力想办法组织带领弟弟妹妹顺利活动,在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中表现出谦让的态度,锻炼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增强了责任心和成就感;年龄小的幼儿在年龄大的孩子带领下,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区域自主游戏,也可以跟随哥哥姐姐享受大带小的游戏,从哥哥姐姐那里学到更多相处、协商、认知等良好品质、习惯的知识经验。大带小活动的带动作用,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既给合作伙伴提供了经验共享的机会,还可以弥补相当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亲情交往的不足。

(二)平行合作式共享

平行合作式共享指的是同一年龄段各班幼儿进入共享区域互动活动的模式。同年龄幼儿发展的水平和生活、学习经验都比较相当,教师可以根据相同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考虑内容相似的共享区域主题内容。如以上案例中,笔者与合作班级教师根据中班年龄段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中二、中三班相邻的公共走廊设置的“社会一条街”活动中发现,平行年龄班的孩子因年龄和发展水平相当,在共享区域中更加自主、大胆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与同伴协商如何完成游戏任务,有效促进了中班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这种共享模式对材料和经验的共享利用率都比较高,也便于教师根据同年龄段各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整体观察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快速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成效

经过一学期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各合作班级教师在活动后经常交流总结经验,取得了以下教育成效。

(一)促进幼儿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全面发展

在以上共享区域活动案例中,因打破了以往只限于本班幼儿合作游戏的局限,使幼儿扩大了交往、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年龄班或同龄班孩子为合作伙伴,一起协商、分工、策划活动内容,努力合作完成游戏任务。在这个互动合作过程中,幼儿间产生了更多的分享和碰撞的机会,孩子们积极发挥各自已有经验,积极与不同年龄层次幼儿交往互动,有效促进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从小建立生态共享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二)提升区域活又柿浚减少教师工作量

一直以来,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和投放是教师工作的重头戏。为了研究和准备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材料,许多教师常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研究、策划区域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幼儿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甚至是大量业余生活时间。班际共享区域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画班为圈、材料自享的界限,使区域活动界限模糊,将各班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享,几个合作班级只需要在合适的地点设置同一个共需的区域,降低了班与班之间材料投放和区域内容设置的重复性,让幼儿教育实现了空间、时间、课程规划、材料、经验及教师人力资源的共享,不仅有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大大减少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整体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是实现“还师于幼”的有效途径。

(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让相邻合作班级的教师加强了业务的联系与沟通,各班教师共同商讨规划共享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收集和投放。教师要经常一起探讨本班幼儿与其他班幼儿如何消除陌生感和畏惧感,如何激发幼儿主动交往的动力、兴趣,如何指导大带小混龄共享区域活动,如何选择和整合各班区域材料,一起交流总结共享区域活动的经验效果等,并通过多种形式如结合2016年惠城区幼儿园公开观摩活动和惠州大学实习生帮带交流会等将以上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经验、成效与幼教同行及院校的幼教专家教授、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并得到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整个实践探索过程集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一体,激活了教师研究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师教育合作能力和教研能力,有利于幼儿教育开放化、共享化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五、班际共享区域活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园各课程模式的时间安排问题

目前,惠州市机关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区域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音乐、体育、美术等专科教育活动模式组成。由于各班各个模式的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会有所不同,所以给各班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时间共享的障碍,不能让共享区域活动的共享率达到最大化。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调整全园的课程模式时间安排问题,统一全园区域活动时间,才能让各个班的共享区域活动更好地实现共享化目标。

(二)教师对共享区域活动的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发现,进入共享区域的对象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各指导教师对不同年龄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比较了解,但对具体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了解不够全面,这就给指导教师的适时正确介入指导带来了困难。如在共享区域“快乐小剧场”活动中,有时会迎来一群邻班的“小捣蛋”,剧场表演还未开场,教师就会听到不少小演员的告状,说“小捣蛋”们不遵守“小剧场”的约定,故意捣乱,大家都无法表演。教师只好又专门对这群“小剧场”的小演员们重新进行规则教育和活动指导,并花一定的时间对几位“小捣蛋”们进行个别教育后,小剧场的表演才能再次有序开始。可见,共享区域共享化特点对教师跨班式指导策略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跨班式的共享指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更好地保证共享区域活动的质量。

班际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推进了生态化区域活动建立和发展,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整体质量,对幼儿身心健康及教师专业成长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形成了生态化幼儿园开放性理念和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结合本园生态化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特色,对共享区域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如家园合作共享活动、班际与园际共享活动相结合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区域活动将成为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流,让我国的幼教发展走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粤教基〔2015〕20号)[Z].2015.

[4]梁志.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特点分析[J].学前教育,2006(10).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 下一篇:莎士比亚,续写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