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义与生态区域主义对比分析

时间:2022-04-23 03:39:50

区域主义与生态区域主义对比分析

【摘要】区域主义有许多面向,包括经济、政治等等,生物区域主义是区域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也是区域主义发展的一个新成果。区域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称。而生物区域主义主要产生在70年代,其中心思想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一个非政治范围的地理区域内,追求区域内资源的保存与发展。本文主要讲述区域主义和生物区域主义的概念、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义 生物区域主义

一、区域主义及生物区域主义的概念

区域主义或称地区主义(The Region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称。它自诞生以来学者便在理论与实践中对它做了多样的描述,大多认为,它是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国家为维护本国与本区域的利益而进行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总和,是伴随着区域组织的大量产生和区域合作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出的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潮。区域主义强调“巩固国家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及外交”。在一开始的十年左右,区域主义是非常盛行的,之后虽然逐渐受到冷落,但因此理论已扩展至全世界,所以在1980年末,冷战结束后而全球化运动兴起后,区域主义再次受到重视。

Bioregionalism,即生物区域主义,我们认为其是两种观念上的结合,就是“生态观点”与“区域主义”的结合。(1)生态观点:以生态法则与原理原则,如物物相关、不可能不赚也不赔、物有所归、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等等,并以一些法则来形成的生态观点(强调以尊重生态的态度观念为主),进而应用于区域主义上。(2)区域主义:区域主义常会跟区域社会学(regional sociology)溷在一起。区域社会学是以区域为研究主题的一门学科。而区域主义是指有关区域的研究、设计及改善之主张或政策,其主要目的为图谋区域内资源之保存与发展,城乡关系之合理化,以及区域间关系之适当调整,以有助于人民福利的增进。(3)生态观点下的区域主义:生物区域主义的研究在于区域研究,设计、规划或提出改善之政策,以尊重生态为出发点,首要考量点在于尊重生态的原则下进行区域研究、设计等。总而言之,在图谋区域之发展平衡与改善、均衡城乡差距时,应注意到对生态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加以考量并予以重视,进而衍生相关观念出现,如使用者付费、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国民所得账、生态足迹、环境空间等等。

生物区域主义即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应与自然生态系相互整合。人类栖息在土地上,不应该伤害土地,尤其是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灾难,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的原则,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改进,整个人类也将受益,我们的地球才能真正走向永续之路(Berg & Dasmann, 1978)。

二、区域主义与生物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与实践

人们对区域主义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著作。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区域主义各项指标的形成与运用。这些指标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区域内区域主义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这类研究的代表作首推布鲁斯・M・拉西特的《国际区域与国际系统,政治生态学研究》,此书1967年问世后多次再版。拉西特在该书中运用及其复杂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区域主义的各项指标逐一量化分析,并集中讨论了世界各个区域内部显示出的社会与文化统一性的程度、对外所持的共同态度或共同行动的程度、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等。

第二类研究,主要考察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代表人物有厄恩斯特・B・哈斯、A・埃齐尼和约瑟夫・S・奈。哈斯认为,事务存在着一种向外扩展的内在逻辑,推动着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外溢。外溢过程便是一个使各国共同利益升级的过程,由此也就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哈斯还认为,推动一体化的动力还表现在区域核心的形成以及通讯设施的充足,前者的形成可以鼓励区域其他部分紧密围绕自己加强联合,后者的形成具备能够促进区域内部在各个层次和各个级别上的交流。埃齐尼则认为,连成一片的领土和适宜的形态结构对区域内部的交往至关重要。

第三类研究,重点探讨政治精英参与区域合作的动机。约瑟夫・S・奈对此作了详尽分析。他指出,由于现行的国际体系中,武力的作用趋于减弱,其他要素的影响有所增强,因此政治精英试图通过支持区域主义、参与区域合作来提高本国的地位以及本人的声望。他列举了五种动机:(1)谋求区域领导人的角色,作为本国实力的象征;(2)直接向他国民众诉求,影响他国决策;(3)在传统的军事联盟失去吸引力的情况下,通过政治结盟来寻求区域安全;(4)争取更多外援,改善本国经济状况;(5)利用区域组织的力量来抗衡外部大国。奈还断言,“将继续有强大的诱因促使精英创建和利用区域组织”。

第四类研究,是对区域主义的发展提出建议。如拉吉尼・科撒里在《未来的足迹:当代世界的特征及替代设想》中提议:“世界上弱小国家之间有必要进行更大的区域合作,集中它们的经济、政治与军事资源,以此为基础进入世界权力结构,并最终打破由一小撮国家支配世界的体系。”

第五类研究,侧重于用系统论来解释区域主义。罗杰・D・马斯特斯提出了国际系统的多集团模式。他设想以一个多集团的世界来取代两极对峙的格局,一个集团代表一个强大的区域。他的理由是,虽然冷战表现为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但事实上仍有许多区域同盟存在,它们都在程度不同地走向一体化。这样一个多集团模式,含有稳定的诱导因素,能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的稳定和更多的安宁。路易斯・J・坎托里和史蒂文・L・斯皮革尔则与马斯特斯不同,他们认为区域是一个“从属体系”。

实践中,生物区域(bioregion),是各种不同的生命所居住的自然地方,为了此地的修复(reinhabitation),我们必须创造适切的文化,顺着这些地区的气候、原生的动植物、土壤地形、流域流向所定出的地方(place),朝向更适切的社会方向(Berg,1983)。生物区域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往前迈进的理由与指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之,生物区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区域主义的内容,区域主义的发展也会为生物区域主义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注意吸收生物区域化的理论营养,区域化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景观生态学1990[民79] (美)R.福尔曼, M.戈德伦着; 肖笃宁, 张德, 赵羿等译,北京市:科学出版社出版。

[2]中华台北APEC通讯:从开放性主义看APEC与WTO的关,李文志,民88.05,P28-32 。

[3]理论与政策: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的互动,周添城,民83.02,P73-86。

[4]区域主义下的台湾经济,周添城,1995[民84],台北市:正中。

[5]生态观点下的区域主义,丘逸民。

[6]区域主义:源起与研究,学习时报。

作者简介:

张相恒(1987-),男,山东莒县人,英汉对比与翻译专业。

上一篇:英文报刊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 下一篇: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富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