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3:13:50

生态养殖论文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1篇

一些生态养殖户在养殖时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畜禽饲养的时间越长,肉品质量越好,因此,喂料特少;二是认为天然放牧才算原生态养殖,就算补料也很少。殊不知,这样的饲养方法其唯一的好处就是畜禽得到了充分的运动,但生长速度缓慢,出现了“长命猪”、“神仙鸡”和“神仙牛”。长命猪:是将猪养在山上简易猪舍里,白天把猪赶到林子里放牧,晚上赶回猪舍休息,每天每头成年猪投喂0.5kg的自产饲料(主要是玉米)和一些青饲料,种公猪、种母猪也只补饲少量的单一饲料(玉米),结果母猪体质差,断奶后母猪成了畸形,瘦如刀豆状(俗称神仙壳猪),仔猪双月龄断奶平均体重只有6.5kg,形似小鱼;商品猪饲养周期长达2.5年,平均体重不到100kg。神仙鸡:在坡上建一围栏,在围且栏里搭一个非常简陋的鸡棚,把鸡苗放在里面饲养,白天放牧,晚上回鸡棚,每天每只鸡投喂0.05kg玉米(或玉米粉)。因养殖密度大,鸡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而放牧鸡本身就不会走得太远,天然饲料极为有限,连草根树皮都吃干净了,商品鸡饲养周期1年以上,平均体重不到2kg。神仙牛:就是只喂野草(因为没有种草或种草太少),由于承包地的原因,放牧地受到限制,草量有限、草质较差,连野草都吃不饱,又不补料(或补很少的料),饲养周期3.5年以上,平均体重不到300kg。

2造成的损失

(1)畜禽的生长、生产环境极差,因大群的畜禽集中饲养,环境不堪重负,畜(禽)群活动不开,粪便清理难,污染环境,特别是阴雨天,粪水和雨水搅在一起,人要穿雨鞋才能进场;(2)由于环境条件差,仔畜禽成活率低,成畜禽也易发病;(3)畜禽营养极度缺乏,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没有补偿饲养,成了僵畜(禽),限制了其应有的生长个体;(4)由于营养跟不上,导致鸡群产生喙癖、母畜易产生软骨病、幼畜易产生佝偻症;(5)防疫跟不上,也是造成畜禽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6)饲养周期过长,导致畜禽肌纤维老化,肉的品质下降;(7)生产效益极其低下,得不偿失;(8)由于生态平衡被打破,生产的产品也算不上生态产品等。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实际上是践踏了生态、虐待了畜禽、损害了养殖利益(效益)。

3对策建议

要走出误区,首先,要了解生态养殖的概念。所谓生态养殖就是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适宜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1)选择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养殖必须根据所饲养畜禽的天性选择适宜畜禽生长的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比较大的天然的活动场所,让畜禽自由活动、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让畜禽自然的生长;(2)要给幼畜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其有较高的成活率;(3)要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保证生态平衡;(4)要进行合理的补料,保证畜禽自然生长、生产的营养需求,进行现代生态养殖仍然要使用配合饲料,但所使用的配合饲料中不能添加促生长剂、违禁添加剂与动物性饲料,多喂优质青饲料;(5)做好防疫工作,合理用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抗体检测、科学免疫,为避免因药物残留而降低畜禽产品品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可选用中草药预防或治疗畜禽疾病(因中草药随处可见,采用方便,效果较好),积极使用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杜绝使用违禁药品;(6)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畜禽粪便,实行种养结合,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循环利用畜禽粪便(如种植饲草、养蚯蚓、养虫、养蝇蛆等);(7)要分阶段饲养畜禽,前期精细,中期粗放,后期加强营养,并要求畜禽有足够的活动量(驱赶放牧等);(8)要注意适宜的饲养周期,笔者建议:商品猪10月龄以内出栏、商品牛2.5岁内出栏、商品鸡6月龄以内出栏,仅供参考;(9)生态养殖必须要建好畜禽养殖档案;(10)要建立与养殖规模配套的畜禽粪便、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11)建议政府出台生态养殖优惠政策,对生态养殖进行全力支持,保驾护航。业务部门要加大生态养殖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使广大养殖者了解和掌握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走出生态养殖误区。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福利养殖、生产绿色生态食品、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社会和谐而共同努力。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2篇

1.1林地的选择

一般以透气性和透光性好、林冠稀疏、遮荫度适中的中成林为首选,如果林下杂草和昆虫丰富,则更为理想。如果林地过于茂密,而其他条件却相当好,可人工进行梳理修剪枝叶。如果选择石榴、桃、葡萄等果林作为养殖地,每当成果季节,都要定期清理落果,如清理不及时,鸡一旦采食腐烂的果子,则易引起中毒。

1.2鸡舍建设

鸡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平坦、水电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鸡舍建筑面积按6只/m2来计算,不能过密,舍内要放置一定量的饮水器和料槽供鸡饮用采食。1.3鸡品种选择贾汪的土鸡品种比较丰富,经过走访调查20户农户发现,约有50%的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养土鸡,经询问得知,这些土鸡皆为自繁自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野鸡的天性和纯度。这些农村土鸡个体中等偏小,活动范围广,耐粗饲,觅食力和适应力强,为本地区发展规模林下养殖提供了优良的土鸡品种来源。

1.4饲养管理

为确保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放养密度宜保持在750只/hm2左右,采用宜稀不宜密的原则,既保证鸡能采食到充足的天然食物,又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时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根据天气采取相应的措施。

1.5疫病预防

林下养鸡的环境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疫病感染和黄鼠狼等的侵袭,要做好消毒、驱虫、免疫和外来侵害等工作。

2鱼塘搭架支棚养鸭模式

贾汪水塘面积较大,但多数是依靠单纯养殖鱼虾,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此,可发展鱼塘上搭架支棚养鸭。鸭棚设置通常高于水面1.2m,棚底可以钉上长条竹片,不要铺的太密,既要方便鸭粪下漏,又要保证鸭蹼不下陷,要定期将鸭群赶到鱼塘中嬉戏洗澡。鸭子进入鱼塘,就像天然的增氧泵,可改善鱼塘的溶氧状况,这样可以省去一笔硬性投入,鸭子可以吞食鱼塘里的水藻、死鱼及鱼类害虫等,增加鸭肉、鸭蛋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鱼虾的成活率;反过来,排入鱼塘中的鸭粪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鱼的优质饵料[2]。

3发酵养牛模式

贾汪玉米、稻麦种植面积非常广,每到收割季节,都会产生大量秸秆,目前秸秆利用率仍然不高,常被焚烧或丢弃。如何变废为宝,对秸秆进行有效利用亟待解决,发酵床养牛是解决这些秸秆的有效途径。其技术虽不成熟,但已有人探索成功,之所以选择发酵床养牛,是因为与猪的发酵床相比,牛的发酵床所用农作物秸秆的量要大很多,而且秸秆也是牛的主要饲料来源。牛的体重较重,容易把垫料踩实,所以在垫料的铺设上,要特别注意方法,牛的垫料分3层,最下面一层用稻草,中间一层用整的玉米秸秆,最上面用粉碎的玉米秸秆,每层25cm左右,这样的分层设置,可有效防止牛踏实垫料[3]。发酵床养牛,与传统的水泥地面养牛相比,不仅让牛生活的更舒适,而且可以减少牛蹄部疾病、矿物质缺乏、腹泻等病症的发生。发展生态养牛,不仅大大缓解了秸秆处理的压力,还提高了养殖效益[4-5]。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3篇

饲养的母猪品种直接关系到母猪生态养殖质量,建议选择长大二元杂交母猪饲养。具体要求:(1)头小、颈短,尾细短,嘴大、叉深、下颌长,体长、腹宽,后躯大、肢高、胸宽、臀部圆;(2)选择大且下垂,与尾根距离远;(3)中等膘情,不过肥、不过瘦;(3)有效数一般品种要求在7对以上,地方品种要求在8对以上,而且排列整齐、均匀,无瞎,乳距要宽,长短粗细适中,忌肉;(4)性情温顺、不挑食。

2饲养管理科学

2.1做好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2.1.1科学饲喂

严格控制后备母猪的体重,日增重量控制在650g以内,膘厚控制在18~20mm。定时定量饲喂后备猪,饲喂频率:2~3次/d。保证后备母猪有足够的运动量,可有效促进其肌肉及骨骼的生长发育,避免过瘦或者过胖。除了饲料供给管理外,疫病防控尤为重要。特别是皮肤病、四肢疾病、寄生虫病等的防控。

2.1.2适时配种

定期观察母猪状况,从时间来看,母猪间隔在3周左右,期维持2~3d,妊娠期为110d。症状:地方母猪症状较为明显。红肿,有黏液流出;躁动不安,食欲差,拱门;发出尖锐叫声;嗅闻同栏母猪,爬跨其他母猪或接受其他母猪爬跨;按压其背部会有明显的“呆立”症状,此时可立即进行配种。引进品种及新培育品种早期除了红肿、有黏液分泌等典型症状之外,尚不见其他明显症状。初配年龄:各个品种猪配种年龄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地方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7~8月龄、体重50~60kg,引进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8~10月龄、体重125~135kg。此外,母猪配种之前,最好与经产母猪混养1~1.5个月的时间。对于个别不是很明显或者是不的母猪,可通过加强户外运动、补充营养、按摩其、使用催情剂(如催排Ⅰ号、孕马血清等等)、适当与公猪进行接触等方式促使其。如果采取措施,尚不见症状的,可立即给予淘汰。

2.2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2.2.1合理选择饲养方式

要综合考虑怀孕母猪的身体、膘情等状况。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注意营养搭配科学合理,每天饲喂次数控制在2~3次。如此,除了保证妊娠母猪的身体状况之外,还可补给胎儿生长所必须要的营养元素。喂养饲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粗劣、有毒的饲料,更不能饲喂富含酒精、棉粕的饲料。建议养殖户在母猪怀孕期85d,适当改善饲喂饲料,可提前饲喂哺乳期饲料。有条件的,可引导母猪在池塘边活动,通过打滚、拱土等方式获得生长所必须要的养分,同时对于寄生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

2.2.2坚持单圈饲养

单圈饲养可提供给妊娠母猪一个安静、适时的养殖环境,避免母猪间相互撕咬、拥挤等等问题的出现。坚持单圈饲养,为精心护理母猪创造条件。期间,一定要严禁追赶、惊吓、鞭打母猪,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如果饲养猪舍比较紧张,可考虑在妊娠期3~4个月时才开始进行单圈饲养,之前可单圈饲养2~3头。

2.2.3保证足够的运动量

妊娠期母猪运动也要做到合理、适量、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在头1个月,要保证妊娠母猪吃好、睡好,尽量让其少运动为最好;第2~3个月,开始引导其适量运动。2~3次/d,1~2h/次;到了第4个月,减少运动量,直到产前的7~10d,可不要让其运动。

2.2.4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证妊娠母猪有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对于提高母猪生态养殖效率也尤为重要。及时清扫舍内污物,合理开展消毒工作。注意通风,保证舍内空气干燥清洁。冬季注意保暖,做好防潮、采光工作。夏季及时通风、遮阳,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2.3.1积极准备分娩

在母猪分娩前1周就要准备好产房,产房使用前要求彻底清扫干净,同时,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方可使用。此外,产房内还要准备好清洁、卫生、干燥、质软的垫草,厚度控制在5cm左右。

2.3.2提高分娩质量

接产前,要做好接产准备。接产人员手臂、手指严格消毒,接产佩戴消毒手套。对于生产母猪,可在生产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后躯、及。生产过程中,做好应急措施。一旦出现难产情况时,可使用催产素进行催产。一般,药物注射后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顺利生产。如果生产效果不明显,建议采用徒手助产。手术结束之后,要立即给母猪注射消炎类药物。手术结束之后,对于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于接产过的产床,建议先清理后使用消毒液消毒处理。

2.3.3做好产后护理

产后母猪当天少喂饲料,可在0.5h之后,饲喂少量温开水或者是麸皮水,可有效消除母猪生产带来的疲劳感、补充其营养需求。产后要及时取走胎衣,避免母猪吞食。之后要密切关注产后母猪的食欲状况、代谢情况等,如出现食欲减退、代谢差等问题,建议采用易消化的饲料饲喂,但是量要少。同时,还要保证产房内清洁、卫生、安静,保证产后母猪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产后3d,如果天气晴朗,建议引导母猪自由活动,适量增加其运动量。每天喂养饲料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多样化,严禁突然变换饲料。每天供给清洁饮水,冬天供饮温水。不要大声呵斥和鞭打母猪,让母猪保持正常的泌乳规律。保护好母猪的,如有损伤及时治疗。

2.3.4做好断奶前的调整

仔猪断奶前3~5d,逐渐减少母猪精料和料的喂量。经常检查母猪膨胀情况,防止母猪炎的发生。断奶当天不喂给母猪精饲料。

3疾病防治措施

3.1重视疾病免疫工作

母猪生态养殖非常重视疫病防疫工作的开展,地方养殖户应该根据区域内疫病发生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对于猪瘟、细小病毒病、蓝耳病等重要疾病,要将其作为疫病防控的重点对象。

3.2常见病的防治

产后常见病要积极防治,像是产后偏瘫、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疫情扩散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谨慎合理用药

疫病防治过程中,难免会使用治疗药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从事。尤其是对于泻药、激素类药物、兴奋药等等要慎用,甚至是禁用。治疗用药,做到少用抗生素、不用促生素、禁用违禁药,保证猪肉肉制品的质量安全。

3.4环境净化

猪舍及其周围及时清扫,保持干燥,消灭蚊蝇,定期做好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带猪化学消毒。环境净化有效切断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药物的使用,达到生态养殖的效果,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4篇

养殖场地应远离交通干线和村落,宜选择空气新鲜、安宁僻静的林地,面积大于0.5hm2。为了便于取水,场地周围必须有清洁水源,如无污染的池塘或小溪等。可以另建鸡舍或对旧房进行改造,鸡舍宜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旧房改造而成的鸡舍前后应开地窗和采光窗,采光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m,地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cm。在小鸡舍内安装竹编网或弹性塑料网,弹性塑料网的网眼直径以1cm为宜。饲养场地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土鸡的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根据养殖条件确定规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土鸡的良好成长,同时还能够减少土鸡疫病的发生,确保养殖量及养殖水平的提升。

2消毒

对老场地和新场地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针对新场地采用喷雾消毒,消毒液选择1∶1200消毒威、5%~10%石灰水、2%烧碱。针对老场地,在喷雾消毒的基础上,进行密闭熏蒸,具体做法为:将14g/m2高锰酸钾加入28mL/m2甲醛中,对场地进行密闭熏蒸,熏蒸时将料桶、饮水器等日常用具一同放入。熏蒸结束后应及时开窗通风。熏蒸和通风时间为1~2d。土鸡养殖场地消毒的最主要将可能导致土鸡发生疫病的隐患消除,以确保土鸡的饲养环境。

3鸡苗选择及雏鸡管理

要想保证土鸡养殖的科学性及养殖水平,首先就应当选择优良的鸡苗品种,并加强雏鸡管理。鸡苗质量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基础。尽量选择体质健壮、品种较纯的鸡苗。雏鸡眼睛凹凸有神、头大、鸡群活泼、身体洁净、均匀的苗鸡为优质品种。广西麻鸡、三黄鸡、福建青鸡和浙大黄等品种具有肉质良好、适应性较强等优点,适宜农村养殖。雏鸡1周龄后应进行口哨训练,便于展开管理工作。从光照、温度、湿度等方面做好管理。①前5d光照以每天23h为宜,逐渐减少到每天17h。②提前12h对雏舍温度进行调节。针对0~1周龄雏鸡温度控制在33℃左右,并按照每周降低1~2℃,直至室温。在此期间可采用观察鸡群状况和看温度计两种方式对温度进行观察。当鸡群紧靠热源,扎堆、不断鸣叫,说明温度过低。当鸡群分布均匀、活动自如、比较安静,则为温度适宜。当鸡群远离热源、分布四周、张口呼吸,应考虑温度过高。③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10日龄之前调节至60%~65%,10日龄之后调节至55%~60%。

4疫病防治

必须做好消毒防疫及免疫接种等工作,降低死亡率,控制病原侵入,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1)1日龄雏鸡,接种马立克氏;7~9日龄接种新肾支,滴鼻和点眼;12~14日龄疫苗接种法氏囊病;20日龄接种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24~28日龄疫苗接种鸡新城疫;30~35日龄接种法氏囊病;45~50日龄接种喉气管炎活疫苗,选择鸡痘冻干苗对其进行皮下刺种;60日龄接种鸡新城疫,肌肉注射。(2)鸡瘟于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具有死亡率高、高度接触性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以夏季多发。在对土鸡进行生态养殖时,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防治,不得使用含激素类物品或其他化学药剂。

5小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促使生态养殖受到农村养殖户的广泛关注和喜爱[2]。现代化生态养殖具有双重优势,既有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模式经济效益较高、饲养量较大和生长较快等优点,还保证了散养式口感好、品质高等特点[3]。因此,农村地区养殖户必须重视生态养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地区养殖业发展。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每天1头猪相当于7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1头牛相当于22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2002年,我国年产生畜禽粪便量约19亿吨,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其中畜禽粪便产生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排放量,畜禽排泄物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是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牛羊养殖给社会自然带来很大污染,会造成资源的减少,不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倡导生态建设。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养殖中把能量与物质要不断的转换和循环,在生产阶段方面,应充分利用生物资料,最大程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在牛羊养殖中,把握好大自然中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收入,这样环境也得到保护,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以及成本的投入。这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养殖一方面可以减少家禽牲畜所需饲料的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池塘、稻田的结构,让不同的农业资源相互补充与利用,把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完全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中可以把冲洗圈舍的水投入到池塘中,以供池塘中的植物吸收,过滤后的清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这些都是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表现。

2对策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把握处理好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转变畜牧业经营模式,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思想上我们要把重畜轻草转变为草畜并重,实现科学的养殖新观念。把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改变过去草食畜发展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局面,实现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科学处理后养畜的饲养方式。把传统单一数量型转向为质量效益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在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工作指导上,把闲散的畜禽转变为专业户规模化集中养殖,或者专业小区养殖,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标准化程度,这些都有利于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发挥畜牧业清洁生产新工艺作用,建立“畜—沼(有机肥)—草(种植)”新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首先饲料基地建设,生产无公害饲草,把好源头关。利用优良品种饲料草种、选择应用平衡施肥和土壤培肥等新技术、配套应用高效低残农药施用等技术,保证原料饲料的清洁生产。其次,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畜种、长势、阶段,根据动物营养学合理配方,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发展生态饲料推广秸秆养畜,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发酵作为能量饲料。与无机盐等配制成畜禽配合饲料,代替30%~50%的原粮饲料,可降低饲养成本30%。再有,固液分离和干清粪技术。养殖场的粪污要进行固液分离。对固体粪便进行自然堆肥发酵,有利于杀死里面部分的病原微生物,起到自然消毒杀菌作用,再施到农田。液体经过沉淀后进行厌氧降解,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尽多的采用干清粪技术,这样有利于减少水的消耗量。最后,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和沼气肥生产,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之间的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全面、持续、循环、健康发展,促进农民的产量增加、收入增加。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畜—沼—草”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

3结语

实施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具体表现,把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了生态资源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收入。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等经营水平,努力发展生态养殖,实现畜禽与生态建设的共同发展。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6篇

1.稻田条件和设施建设

两块宽度均约21米的长方形稻田,海拔高度约400米,东西走向,光照良好,耕作层30厘米左右,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强,肥沃壤土。试验田面积680米2、相邻对照田为667米2。采取沟坑式稻田养鱼方式。试验前加高加固田埂,高0.5米、宽0.5米;鱼坑位于出水口一侧,面积20米2、深度0.8米;鱼沟为“日”字形,宽度0.6米、深度0.5米;两田沟坑面积分别为76.6米2、75.9米2,均占稻田面积的11.3%。鱼坑上方设置诱虫灯,对角设置进出水口,加固出水口位置,设置拦鱼栅并高出田埂20厘米。在试验田进水口另一侧直角处用竹篱打桩,竹篱高度与田埂平,间距小于0.5厘米,竹篱与鱼沟连接处使用活动闸门,并用模板拦出面积25米2的正方形田块作为水蚯蚓养殖区(蚓田),模板高出田块5厘米左右,使水蚯蚓养殖区土壤层略高于水稻种植区。蚓田与稻田通过鱼沟相通,截断鱼沟即形成独立的控水系统。

2.蚓田培养基

将蚓田的田泥清出20厘米左右,铺设约5厘米厚稻茬后回填田泥约5厘米,在田泥上铺设约5厘米腐熟猪粪后将剩下田泥回填,加水淹面,蚓田面上保持3厘米水层。

3.蚓种引接

4月下旬在城镇排污水沟采集水蚯蚓种,用盆闷法剔除杂质,将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共接蚓种12.5千克。

4.水稻栽培

品种为中浙优8号,5月23日播种、6月20日插秧,每平方米栽插18株,当年10月17日收割。

5.鱼种放养

6月19日放养福瑞鲤苗,规格为2.15克/尾,试验田与对照田放养量均为900尾,放养前用3%的盐水浸洗鱼体10分钟左右。

6.蚓田管理

(1)施肥:使用经发酵腐熟的猪粪,每10天施肥一次,用量为30千克/次,全程用肥量约600千克。

(2)耙畦:每周使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全面耙动一次,防止培养基板结及青苔、杂草等的生长,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使水流平稳畅通。

(3)管水:畦面日常水深调控在3~5厘米,保持微流水即可。

(4)烤田:秧苗未植入前,每周截水一次,让畦面露出水面,保持鱼沟有水,水稻生长期根据需求配合进行烤田,烤田能使水蚯蚓上下爬动,也可抑制杂草生长。(5)防害:在蚓田上方加盖遮阳网,既有利于水蚯蚓生长,同时也能防止鸟类和家禽入侵。

7.稻田养鱼管理

(1)饵料管理:稻田生态养鱼全程不使用配合饲料。试验田采取“三天摄食、七天养护”管理模式,即每次在蚓田施肥前3天开启鱼沟活动闸门,加深水位,使畦面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让田中鲤鱼通过鱼沟进入蚓田自由采食,3天后降低水位,驱赶蚓田内鱼沟剩余鲤鱼,关闭闸门。除水蚯蚓外,在两田块鱼坑上方离地3米高处各挂一盏小灯,将远处昆虫诱集来,再在离水面30厘米处挂一盏大灯,诱集飞虫跌入鱼坑补充饵料,其他饵料来源主要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萍类、昆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

(2)巡田:坚持早晚巡田,观察鱼吃食情况,是否浮头,田埂是否坍塌,进出水口通畅情况,鱼沟、鱼坑是否淤积堵塞,有问题及时解决。

(3)调控水位:处理水稻生长需求、稻田施肥、施药与养鱼的矛盾。(4)防御敌害:山区鸟、鼠、蛇、野猪等敌害较为猖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结果

至当年10月17日,试验田鲤的平均规格达74.1克/尾,成活率为96%;对照田鲤的平均规格为32.3克/尾,成活率为93%。试验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元/米2、鱼的单位利润为2.53元/米2,合计3.63元/米2;对照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6元/米2、鱼单位利润为0.79元/米2,合计单位利润为1.95元/米2。试验田的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试验田的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而两者的稻谷单位利润差异较小。

三、小结与讨论

1.养殖效果

试验表明,试验田鲤鱼平均规格为74.1克/尾,是对照田的2倍多,一方面是试验田增加了水蚯蚓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可能是试验田鲤鱼摄食水蚯蚓后体质增强,更易于捕捉落水昆虫,试验田的整体摄食量增大,故试验田的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田。50~150克/尾的山区天然稻田鲤鱼(本地称稻花鱼)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本地的市场价格高昂,试验田当年苗即可养成上市规格。

2.经济效益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试验田的蚓田占用部分稻田面积,稻谷单位利润略小于对照田,而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初步说明试验田的养殖经济效益优于对照田。试验材料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生产操作简易,劳动强度低。因此,试验初步表明该技术是提高山区稻田生态养鱼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3.技术要点

试验的技术要点在于水蚯蚓的培育管理,既要考虑鲤鱼摄食需求,也要让水蚯蚓能繁衍生息。因此,其关键技术是需设置竹篱和闸门,采取“三天摄食、七天养护”的管理方式,并灵活掌握畦面水深,控制摄食量,即苗小阶段畦面水深,保持时间长,后期通过控制畦面水深时间,缩短鱼停留畦面时间,并保持鱼沟水位。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7篇

地点要设定在距离村或者交通线路相对较远的地方,要保持周围的环境宁静、空气清新、面积要超过0.5km2,并且需要周围要具备无污染的小溪或者池塘等洁净的水源,如此才能便于取水。鸡舍要背对风向,朝向阳面,坐北朝南,也可以建造塑料大棚。鸡舍可以使用旧房进行改造或者新建鸡舍。鸡舍里需要设置直径在1cm大小的网眼,可以选用弹性塑料网或者竹编网,网应当距离地表高出1m左右。

2建造鸡舍

鸡舍原则上要坐南朝北,呈东西走向。每栋鸡舍的放养只数应当保持在1000~2000只左右。建造的鸡舍场地必须平整,坡度控制在5~15°为宜,确保排水通畅,在场地四周设置排水沟,加强避风,不可选择在风口,也不可选择在光线不充足的低洼阴暗潮湿的地方。必须对鸡舍以及林地设置围栏,通过尼龙网把林地的鸡舍统一围住,如果条件充分可以采用养殖防锈围网。

3改造养殖场地环境

由于所选择的生态区域经常会出现野兽,预防野兽伤害鸡群,并且也预防鸡跑出饲养场所,就要对养殖场地的环境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在鸡群活动范围的周边可以设置树枝篱笆,种植一些有刺的枝条植物,条件允许的可以设置铁丝网或者尼龙网等。

4育雏方法

育雏属于养鸡的根本,育雏技术对养殖户而言较难掌控。大部分养殖户之所以会养鸡失败,就是由于育雏时期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

4.1升温方法

通过电源供热以及烟道供热的综合方式,将室内的温度从最开始的33~35℃,有规律的下降到同外界温度相同时才停止供热。

4.2通风

在第3天开始,在确保温度的前提下打开窗户进行通风,由上而下逐渐打开,让鸡舍里的空气可以形成对流。

4.3垫料

通过地面育雏的方式,室内要事先铺设好干燥没有霉变的稻草或者锯木屑、刨花、谷壳等一些材料,厚度保持在3.33cm上下。添加垫料要通过鸡舍里的干湿程度以及空气质量来决定添加或者更换[2]。

5育成期

孵出后的30日龄一直到上市称作育成期。在这个阶段,土鸡已经充分具备散养的条件,能够进行放养,放养的密度应当保证一亩地最多可以饲养1000只土鸡。在晚春到中秋时期进行放养,温度一旦降低,虫和草逐渐消失时,就应当停止放养。白天通过食昆虫以及绿色饲料为主,夜晚通过自配饲料给予补饲。对于5周龄以上的大鸡可以降到6成或者更低,晚餐必须吃饱,5周龄之后全部更换成五谷杂粮,以加快寻找食物来提高鸡的活动量,采食更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育成期大多喂养青饲料、农副产品以及土杂粮,这是为了提高肉质,压缩饲料成本。

6防病措施

为了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通过中草药植物摄取物制剂进行预防和保养。土鸡放养时极其容易感染寄生虫。可以在放养之前或者放养之后的15~20天以及此后每间隔一个月就为鸡群服用伊虫灭,预防土鸡出现线虫病或者吸虫病的情况。土鸡在放养的环境下也容易感染病毒性疫病。因为当前并没有极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对于病毒性疫病大多通过预防接种疫苗进行预防。除却产蛋鸡以外,土鸡通常在100~120日龄开始销售,销售前7~15天之内尽量不服用药物。

7结束语

以预防为主,做好科学疫苗、驱虫的工作,适时采用保健药品以及多种维生素,预防病原体的入侵,加强鸡体的抗病毒能力,提高鸡的毛色以及肉质的质量,做好鸡饲养环境的管理,不断提高土鸡生态养殖的技术,为百姓的餐桌提供更加健康的鸡肉。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8篇

邢晓红是原衡水市种鸡场负责人,有多年的种鸡饲养经验。面对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他深深地体会到做好鸡舍的环境控制、降低死淘率、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2009年初,他经过多方参观考察投资80多万元围绕地下养种鸡、地上种植温室大棚进行了科技攻关。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技术支撑,邢晓红结合当地的土质、水层,反复动脑筋,自己进行鸡舍的图纸设计,吃住在建设工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成了66米长、6米宽、2.8米高的地下鸡舍四栋,地上温室大棚一栋。目前存栏种鸡达到了2.2万只。邢晓红开创的生态环保立体种养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运转,证明成功可行。地下建鸡舍饲养种鸡,地上建日光温室种植蔬菜,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种植养殖效益。地下鸡舍与地上蔬菜日光温室相通,鸡舍排出的二氧化碳经气体循环通道给日光温室供气增温,通过日光温室中植物的吸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到废气、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2创新关键技术,提升生态养殖管理水平

要使鸡群高产、稳产,除了给予优质的饲料外,必须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良好的通风。邢晓红开创的地下养鸡在这些方面与地上养鸡有哪些不同呢?

2.1设置通风消毒道

通风是影响鸡产蛋的重要因素。如果通风不畅,鸡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鸡粪分解释放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会在鸡舍内大量聚集,直接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地下鸡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两边没有窗户,所以邢晓红采用的是纵向负压通风方式。为了不让风直接吹进鸡舍,在两个鸡舍之间设计了一条通风道,风道呈一个倒下的U字型,分上下两层,风从上面的进风口进来,再从下面返回来,然后再进入两边的鸡舍。如果鸡舍的长度是60米,那么整个风道的长度就是120米,120米的狭长风道对外来的空气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减少了对鸡的应激。同时,在通风道内安装了12支紫外线灯管和1台臭氧离子发生器,这样外面的空气进来以后,经过这120米的杀菌消毒,病原微生物得到了一定的净化,安全系数大大地提高。一条U型的通风道,使风过冷、过热、直吹和空气净化消毒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据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介绍,空气经过风道的过程中,被紫外线进行了杀毒。所以,进入鸡舍的空气是经消毒的新鲜空气,对鸡的健康方面都好,这些是在地上养鸡不容易做到的。另外,夏天的热空气经过地温的冷却,冬天的冷空气经过地温的加热,这样进入鸡舍的空气,既新鲜,温度又比较合适。

2.2安装微电脑温度控制器

鸡舍由于建在了地下,风刮不着,雨淋不到,日晒不到。冬天尽管外面很寒冷,地层的温度加上鸡体自身的散热,可使鸡舍内的温度达到18℃左右。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避免了太阳的照射,舍内温度一般维持在27℃~28℃左右。即便是室外气温达到40℃以上时,舍内温度最高也就能达到30.5℃。同时,为及时调整鸡舍内的温度,鸡舍内安装了微电脑温度控制器。并在通风口安装了降温水帘,出风口安装了换气扇。这样能够自动调节舍内温度,使鸡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4℃。

2.3补充人工光照

光照是影响鸡生长、产蛋的一个重要因素。产蛋期的鸡,光照一般维持在16个小时。对于地上开放性鸡舍来讲,自然光达不到16个小时,都要利用灯泡进行人工补光。地下鸡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封闭式鸡舍,完全可以靠人工补光来满足蛋鸡对光照的需求。根据鸡的不同日龄,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既满足了鸡的生长需要,又克服了自然光照过强导致鸡出现啄癖,造成鸡的伤亡。

2.4建设地上蔬菜大棚

在鸡舍上面建设60米×6.5米蔬菜大棚一栋。同时在大棚的墙壁上开设60厘米×60厘米的通气孔一个,直接与鸡舍的通风道连接,在大棚的顶端安装直径为20厘米的排气管6根。这样鸡舍的气体直接排入大棚,然后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经过这样一个循环,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氨气遇到水以后能形成氨水,氨水可以作为氮肥直接供给植物需要。鸡舍内的废气一部分供给大棚内的植物生长,减少了向空气中排放,达到了减排的目的。同时鸡舍内的热量通过土壤的传导作用,使鸡舍上面的土壤温度比周围土壤的温度高,蔬菜就可以提前出苗。再加上二氧化碳、氨气的再利用,可以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5安装饮用水净化器

为保证鸡只饮水安全,安装了一台饮用水净化器,每小时生产净化水2吨直接供鸡饮用。地下水经过净化器后,可以有效地去除氯、杂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减少了疾病经饮水传播的机会。

3实行立体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地下养鸡、地上种菜的立体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的舍内环境,有利于发挥鸡的产蛋性能,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减少了饲料的消耗。和地面上的开放式鸡舍相比,在一个产蛋周期,一只鸡就能省6元钱的饲料成本。据邢晓红介绍,与地上普通鸡舍相比5000只鸡规模地下鸡舍按390平方米计算,每栋每年可节省饲料等总投入5.94万元,产蛋收入可增加2万元,建筑成本可节省1.17万元,投入产出总收益可高出7.94万元。

3.2减少应激,控制疾病发生

地下鸡舍为鸡只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减少了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空气和饮水经过消毒和净化,有效地排除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同时地下养鸡杜绝了与其他畜禽的接触机会,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建立起了一道自然屏障。地下养鸡运行以来,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3.3环保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气体直接排入蔬菜大棚,一部分被植物所利用,其他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起到了减排的目的,实现了绿色养殖、生态养殖。

3.4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立体养殖模式直接解决了养殖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矛盾。一般的地上鸡舍每栋的间隔距离是两个鸡舍的距离,而地下鸡舍可以不用间隔,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另外地上种植蔬菜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9篇

1.1池塘选择

选择的区域位于昌黎县大滩乡陈启民海参养殖场,面积53.33hm2。海参出池以后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内原有附着基及过多的淤泥,让池底得到充分的风吹及暴晒。单个池塘面积为2~3hm2,底质为砂砾底或硬泥底质,池塘水深2.5m左右。

1.2池塘的改造

敷设附着基前先在池内开挖一条长0.3~0.4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一个,以自然纳水为宜,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海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侵入。

1.3敷设附着基

PC管附着基:选择直径2.5cm,长、宽各80cm的U型PC管做骨架。把U型PC管倒插入泥土中20cm,从池塘的一头均匀排列在整个池塘中,每个礁体之间的行距、列距设置为4m,最后用巨型棕色网覆盖整个池子,再在参礁与参礁之间压上装半袋沙子的聚乙烯网袋压实以便形成多孔的结构。整个附着基的铺设面积占整个池底的45%以上,比普通石块附着基铺设面积提高15%。该附着基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比石块礁清塘容易得多,可极大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2放苗前的准备

2.1池塘修整及消毒

在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以后修整池边,加固池堤,疏通进排水渠道,并对海参池边进行加固、护坡。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进水40cm左右,按照225kg/hm2的量使用漂白粉兑水化浆,滤过渣子后,全池泼洒,在进水口处安装上闸板,用80目筛绢做成过滤网,以防止小鱼、虾、蟹及其卵进入池内。两天后将水全部排出,使用经过滤消毒的海水全池换水3~5d,每天两个潮水,检测水质合格后,方可进水70~80cm。

2.2基础饵料的培养

3月下旬开始进水施有机肥培养基础饵料。即把发酵好的鸡粪均匀撒播在池底,施肥数量为1500kg/hm2,经过大约10d浸泡,鸡粪中的营养成分完全溶解在池水中,为藻类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份,水位保持在0.8~1m以内,随着水温的逐步上升,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呈现黄绿、黄褐色,利于海参早期摄食。

3大规格海参苗种放养

3.1海参苗种质量

苗种采购来自海参良种繁育场,规格在70~80头/kg,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确保健康参苗进入养成池。

3.2放养时间及密度

4月初水温10℃左右时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池塘水温与苗种繁育池的温度控制在2℃以内,放养时要有潜水员操作,让参苗自行爬入附着基中栖息、避敌,放养密度控制在3~3.5头/m2。

3.3饵料投喂

放养初期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主要是底栖硅藻;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适量投饵,主要投喂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及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碎屑。投喂量要根据池塘的肥瘦及海参的生长情况合理配置。一般投喂新鲜大叶藻占海参体重的10%~15%;配合饵料投喂量占海参体重的3%~5%。

4引进篮子鱼进行大型藻类生态清除

海参的敌害生物是青泥苔,为保证篮子鱼的成活率,放养前首先对选择的池塘进行野杂鱼清除,并按照1500尾/hm2、750尾/hm2、375尾/hm2标准进行篮子鱼的不同密度青泥苔清除对比试验,经过对比显示,投放篮子鱼的池塘青泥苔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参产量增加15%以上,而未投放篮子鱼的海参池塘,青泥苔蔓延,池塘呈现缺氧、死苗现象。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前期主要掌握只进不排。具体方法每2~3d进水10cm,池子达到最高水位后,追施少量无机肥,可施入尿素15~45kg/hm2,一周后开始少量排水,补充新水。进入7月以后,池水温度明显升高,刺参也逐渐进入休眠期,这时,停止喂食。同时,加大换水量,并保持最高水位,一般换水量不低于30%。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控制在65~75cm,pH值7.8~8.5,水温?10~18℃,盐度保持在25‰以上。雨后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大雨过后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

6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方法是放苗前用海参专用消毒药对参苗进行药浴30min;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每半月用375~450kg/hm2生石灰消毒一次;定期泼洒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以调控水质,达到最佳的养殖水环境。

7收获

该模式实验面积53.33hm2,放苗数量160万头,共出售8~10头/kg以内规格商品参97.51t,成活率达82.5%。出池参平均产量1828.2kg/hm2。当年海参成品市场价格偏低,平均出塘价为100元/kg,产值182820元/hm2,总产值975.04万元,单位成本132375元/hm2,总成本706万元,单位效益50445元/hm2,总效益269.04万元,产量比原计划提高了的21.88%,效益比原计划提高了的68.15%。预计在池塘内未进行捕获的12~30头/kg大规格幼参361.35kg/hm2,总产量19.27t,将继续在池塘内养殖,经过一个越冬期,待来年春季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进行销售。

8结论

良好的池底是海参养殖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投放大规格越冬苗种,当年放苗当年收获,改变了参池常年在水中浸泡的状态,有利于池底暴晒,消毒、清池,延缓了池底的老化,还减轻了因常年有水而使海藻大量滋生的可能性,减轻了因池底老化而导致的病害发生。通过新旧养殖模式的对比,新的养殖模式成本低、病害少、产量高,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应该大力推广。海参养殖中青泥苔泛滥成为海参养殖中的一大难题,传统养殖模式会采取人工捞取方式或利用药物进行控制,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还破坏了原有的池塘菌群构成而且容易造成海参药物残留。试验利用生物方法进行青泥苔清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建议篮子鱼的放养量要根据池塘青泥苔的多少灵活掌握,一般池塘放养量控制在1500~2250头/hm2。

生态养殖论文范文第10篇

土鸡生态养殖采取“林(果、茶)—鸡”的放养方式,天然草料和人工投料相结合,采食自由,不仅节省饲养成本,而且土鸡肉质鲜美细嫩,卖相极好,市场上十分畅销。农户利用山坡林地的有利条件放养土鸡,生产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鸡肉和土鸡蛋,土鸡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既满足昌宁居民对鸡肉鸡蛋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昌宁县2013年末土鸡存栏122.4万羽,出栏146.2万羽,鸡肉产量4849t,鸡蛋产量1734t。分布于全县珠街、耇街、漭水等13乡镇。散养主要为农户利用自家庭院放养,户均饲养10~30羽,数量众多且分散;适度规模养殖有田园镇四角田村,耇街乡打平、水炉村和柯街镇联合、玉地里和仙药村发展了8个饲养场,存栏规模为600~3000羽,养殖模式为林(核桃园、桃园、桔子园及杂木林)下种草牧养,饲养品种有武定壮鸡、武定乌鸡及本地土鸡,年内出栏17800羽,年末存栏肉鸡16060羽。

2发展土鸡生态养殖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优化畜牧业结构

当前畜牧业已进入绿色健康发展阶段。在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和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下,昌宁县畜牧业暴露出养殖规模偏小、缺乏自身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立足本县市场,发挥昌宁山地众多的自然优势,提高禽产品的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

2.2有利于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大重点养殖示范户的扶持力度,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优质土鸡养殖场基础设施的改造、扩建,加强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土鸡饲养配套技术开发,达到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有利于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广优良土鸡生态养殖,是新时期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也是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土鸡生态养殖的实施,培训、指导、培养一批土鸡养殖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户转变观念,创新养殖方式,提高昌宁县畜牧业的科学养殖水平。

3发展优势

3.1区位优势

昌宁县地处滇西保山、临沧、大理三地州市结合部,东接漾濞、巍山,北邻永平,南与凤庆、永德相连,西靠施甸、保山,境内交通发达,距保山86km。云保公路贯穿全境,把昌宁与保山、大理、楚雄、昆明、德宏、思茅、西双版纳等周边地州乃至中缅边境城市连成一体,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的建设,昌宁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具备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优势和条件。

3.2气候资源优势

昌宁县海拔分布608~2875m,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8~21.3℃,年日照1170~1368h,年均无霜期300~358d,年均降雨量1100mm。由于境内海拔相差较大,南高北低,特殊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和立体气候、充足的雨量,雨热同季,温光同步,四季分明为动物生长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

3.3丰富的林业资源

全县林地总面积378万亩,森林覆盖率64%,退耕还林(果)面积12.4万亩,泡核桃种植面积166.2万亩,油茶0.08万亩,桉树2.25万亩,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还有25万亩的茶叶,2.15万亩的梨和2.3万亩的柑橘、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地可以发展林下生态养殖。

3.4饲草饲料资源条件与优势

全县家庭承包草原面积176.11万亩,历年累计保留草地总面积为8.637万亩,其中人工草地为5.163万亩,改良草地为3.474万亩。为发展生态土鸡养殖有坚实的物性饲料资源优势。

3.5政策导向优势

畜牧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年强化了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的宏伟目标,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若干意见》。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县委政府也提出了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决定,并树立了“加快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真正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各级领导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给畜牧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6技术支撑体系的优势

目前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有县级二级单位和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共计16个,有县乡镇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79人,13个乡镇124个村均建有兽医室,并有择优布点建立县乡镇牛冻精改良站(网)点2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执法体系。

3.7实现林畜共生双赢

利用林果、林虫、树叶、草等供土鸡采食,鸡粪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林地可以营造出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的环境,适宜土鸡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药物使用量。同时土鸡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鲜的野草,减少饲料消耗,降低饲养成本,还能生产出生态环保、健康无公害的畜产品,实现“鸡-粪-果”的良性循环,有效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林畜共生,两相得益。

4昌宁林下土鸡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4.1认识不够,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门对林下养殖、林畜结合,开发林下资源生产优质生态畜产品的认识不够到位,畜牧与林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科技人员对林下生态养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直只讲林畜矛盾,没有寻求共生双赢的有效途径,以至多年来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较少,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动。

4.2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

养殖户对优良品种不够了解,长期按习惯进行选择,良种化程度低,出栏率低,效益不高。

4.3技术欠缺

对不同林地下饲养土鸡密度如何定,如何饲养才能发挥好的经济效益,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如何饲养、饲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优质生态等无直接经验,都有待进一步摸索。

4.4零星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养殖户靠自发饲养,产品量少,知名度低,没有相应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帮助开拓市场,饲养出来的优质生态鸡,饲养周期长,养殖成本高,优质不能优价,甚至养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市场。

4.5基础条件差

林下养殖区域绝大部分都是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进养殖技术无法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下生态养鸡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5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对策

5.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广泛宣传和进行正面引导,对发展林下养殖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让更多农户了解、认识林下生态养殖发展前景。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召开户主会和参观考察等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鸡的热情和积极性。

5.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结合、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结合、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养殖的发展潜力。对林地、果园、茶园采取草山改良、果园套种优质人工牧草如鸭茅、海法白三叶等。根据养殖规模,按照亩林地(果园、茶园)饲养60只养殖密度(过小植被未得到充分利用,过大植被受到破坏,且饲养成本增大)分区围栏、轮牧。

5.3培植龙头,示范带动

培植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林下养殖,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开拓生态畜产品市场,开展生态畜产品加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申办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和优质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商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做大做强昌宁畜产品“生态”品牌。着力发展一批基础强、潜力大、机制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高,发展能力强的示范场(户)。加快提升林下生态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养平衡,实现清洁生产,全面提高全县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4强化服务,合力推进

组织市、县、乡畜牧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搞好服务,开展各种养殖培训,为林下养殖从业者送去实用的畜禽养殖技术,做到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针对性解疑答惑,努力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培育养殖能手和养殖致富带头人;不断总结林下养殖的经验,如养殖密度、养殖技术、最佳出栏时间、疾病防治等,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完善预警分析平台。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市场行业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结构,实时销售,及时补栏,增加收入。

5.5多方筹措,确保投入

各级财政应把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保压力纳入财政预算,随着财政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投入,引导其它资金的投入。按照“自愿发展,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农户自筹为主,银行贷款和政策扶持为辅,加大对林下生态养殖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用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优惠贷款、财政扶持、养殖用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林下生态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贷款规模和额度,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养殖业融资难、用地难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协调各部门对生态养殖的投入。

上一篇:软件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