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09-26 02:55:29

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华民族在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淀了十分丰富和有独到见解的社会和谐思想,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内在的一致性。发掘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精神动力、思想方法、政策主张、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具有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

Abstract: Chinese n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irelessly pursuing a better social ideal, gradually accumulated a very rich and uniqu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thought, and it has a close historical origin relationship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t has quotable modern valu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ny aspects of spiritual motive, thinking methods, policy, operation mechanism to discover the active ingredients.

关键词:传统和谐社会理想;思想结晶;现代价值

Key words: traditional and harmonious society ideal;thought crystallization;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3-02

0引言

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一部中国历史,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的思想结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的积极成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价值功能。

1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和谐社会理想

中国古、近代思想家所推崇和向往的和谐社会可依次归纳为大同――小康――新的大同三种模式,呈现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趋势和过程。

“大同”社会指的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始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生活与和谐状态的怀念和向往。

“小康”社会亦始见于《礼记・礼运》篇,是一种朴素的小康思想。当时的“小康”社会特指夏商周三代。在儒家看来,“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世袭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治理有方,国泰民安。儒家认为,夏商周三代中禹、汤、文、武、周公做到了这一点,而夏商周之后社会混乱,失去了这种状态。实际上,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相对稳定、统一、安宁、祥和,都属于这种小康社会,这种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其较之于原始“大同”社会是一种进步,而非儒家所理解的退化。

“新的大同”社会指的是近代史上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家思想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模式。洪秀全在太平天国革命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历经十八年之久,“上览古昔,下考当今,近观中国,远揽全地”,写出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大同书》,这是中国近代第二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了四十年,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主义空想。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理想从性质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封建专制的集权式和谐社会,属于“小康”社会;一种是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所谓“大同”社会。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同”社会,仅仅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使近代大同社会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是当代中国为之奋斗的理想和逐步实现的目标。

2中国传统和谐社会的思想结晶

先哲们在对中国传统和谐社会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社会和谐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贵和、仁爱思想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侧重点。孔子认为在先王之道和礼制当中,“和”是最重要、最优秀的品质,故而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礼记・中庸》),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道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

2.2 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公平正义思想社会公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儒家、道家及后世的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了“不患贫,患不均”的思想。为了做到均衡,孔子主张用十一税的方法,少收些税,减轻群众的负担,免得矛盾尖锐。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9章)主张用“高者印之,下者举之”的办法,要人们效法天道,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以奉天下”,实现相对均衡。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中都有比较突出的社会公正思想。

2.3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天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一体。《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提倡推天道以明人事,认为天人共生共荣,只要自然生态和谐,人类就和谐。儒家主张“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能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才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其二,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主张要爱万物。惠施也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些思想都说明了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道要与天道相适应。从以上分析可见,“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4 维护国土完整和多民族国家利益的的大一统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诗经》)歌颂的就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统一局面。孟子明确主张“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反复强调“一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都是主张国家统一。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在统一时,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上一篇:浅谈道路勘测设计程序 下一篇:连云港古典名著城市文化与风景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