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的弊端

时间:2022-09-26 01:41:31

中国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控制的弊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金融领域采取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但金融仍处于国家的严格控制管理下。国家对利率、汇率等金融参数进行管理,对市场进入实施准入限制,对金融产品价格、业务范围进行审批管理,对金融机构的资金用途也进行了规范,这些数量型、价格型工具、行为规制工具构成国家控制金融的一张网络,严格约束着金融体系的经营行为,有效动员配置资金,控制金融市场化中的风险,对国家的发展、改革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让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影响,成为中国转轨中金融体系风险的重要根源。从根本上说,金融控制不符合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原则,需要逐步调整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特别是改革初期的80年代,由于中国金融控制下的货币资本扩张有利于金融深化,对产出增长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过剩的产品没有市场不能售出,银行无法收回贷款,从而形成不良债权。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并不能改善国有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形势,金融控制对促进产出增加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在金融稳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副作用则越来越大。但因为金融安全等原因,金融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控制调整到新世纪后才实质展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存在本质不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新兴市场力量的成长和发展,即国有企业以外的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但在金融领域,国有银行体系一直居中于垄断地位。这说明,此期间的金融改革在市场化这个方向上较经济改革相差甚远。中国金融控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逐步造成资金低效配置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政府形成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复杂关系。政府曾对这种国有企业和银行的连体关系进行概括总结,认为国家干预国有银行感到的资金供给对国有企业影响很大,影响国有企业运行机制。“银行体制不改革,国有企业也改不了,因为它可以靠不断地向银行借钱,随意拖欠贷款本息取得资金来源,国有企业机制不可能转变”。

在中国金融控制形成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下,国家对大型国有银行实施隐性担保和利率管制,形成让风险程度不同的贷款人支付相同利率的信贷集中性均衡。从而在金融市场无法支付配置资本所需的昂贵信息成本下,对所有合格借款人(国有企业是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且通过事后监管的监督机制让不守信的贷款人丧失声誉,形成一定的信贷约束,稳定投资项目的质量。(国家金融控制)和政府主导型金融融资激励银行信仰投放和信用扩张,有利于企业的资本形成,支撑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

但这种国有银行信贷主导的企业投融资体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严重经营困境。1998年-2000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只有0.7%、1.24%、2.87%,而同期贷款利率分别为7.56%、6.09%和5.85%,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率低于同期名义贷款利率,国有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还款能力。但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也难以承受国有大量全新的政治后果。于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大量信贷资金仍配置给企业,相当一部分无法归还的贷款实行“挂息止账”“债转股”,资金处于低效配置状态。

中国的金融控制除自身效率损失外,还受地方分权的影响。在地方政府利益追求侵入国有银行体系(尤其是下属分行),导致信贷投放越来越受各级政府的影响和干预,进一步影响国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管理干预。地主企业(不管所有性质如何)往往与地方就业、税收收入、社会稳定、官员政绩等地方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地方企业融资需求受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信贷资金强制投放到国有企业的低效投资项目中,而不完全取决于借款企业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银行一直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任务,扮演改革发展中与财政不同但又有某种相似的“二财政”和“资金供给者”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财力缩减,财政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投资日益减少,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其他资金需求也不断从财政转向银行,许多国有企业的长短期资金都依靠国有银行提供,国有企业不得不高负债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负债率大概在25%左右,到90年代中后期,国有工业企业的账面资产负债率上升到65%左右。多种因素交织下,国有企业的偿债能力极低,很多国有企业无力空地,相应的信贷风险只好由国有银行来承担。

此外,在相当长时间内,由于各种措施不配套、不完善,国有银行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新旧体制的转换中出现的摩擦,产权不清、治理不完善、经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不少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国有商业银行向亏损或半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放各种政策性质的贷款,为国有企业改革承担了部分成本。

2 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有效发挥配置资本作用

由于是在探索中前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走过曲折的路。股权分置改革前,股票市场定位不准和监管思路偏差,直接带来了二级市场股份高企和违法违规行为盛行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P/E)达到一二百倍的荒谬高度,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占利润的比例(仅为1/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3左右,大部分股票完全失去投资价值。入市者不是从投资中获得回报,而是从投机炒作中赚取差价,整个股市笼罩着投机气氛,形成了一个“没有规矩的”。

在转轨改革中,国家坚持对资本市场的干预的控制,很多地方政府、企业把上市发行股票视为“圈钱”手段,很多上市场企业质量不高、盈利水平低下,中介机构违规操作,欺骗投资者,出现所谓“一年绩优,一年绩平,三年绩亏”现象,国家金融控制下的股市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事实上,一个健康运行的资本市场必须以大量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为基础,上市公司包装上市后业绩不佳带来的严重恶果是:投资者难以通过长期投资从上市公司获得投资收益,转化为短期投机者,获取投机收益;上市公司信用等级低下,难以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只能通过政府干预从银行取得贷款,使风险扩散。同时,上市公司缺乏“退出机制”,“只生不死”,不少严重亏损企业依然挂牌交易,加剧炒作“重组”题材、政策市、消息市。这与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中国股市有2/3的股权不能流通。“两类股东利益冲突,非流通股股东轻易侵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呈现深厚投机性质,扭曲二级市场整合存量资源的功能;加剧关联交易和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扭曲的战略行为,引发利益分配机制失衡;促成上市公司业绩下降,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在不健全的制度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高高盈率、高市净率、高换手率、高股指波动投资者散户化、短期化、投机化现象,风险不断堆积强化。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运行机制、法律制度、诚信文化、参与主体和监管体系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对资本市场的要求还不够协调,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中国要提高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配置资本。

3 中小企业融资缺乏金融体系支撑

中国现有1200多万家企业,其中975万家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中90%以上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它们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是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国转轨中的金融控制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过高问题更加突出。银行信贷支持一直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从传统的融资机构贷款为主。国家实行金融控制,确保对整个经济金融资源的支配,以向承担就业、产出等战略任务的国有企业倾斜。为了防止其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国有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形成分流竞争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国家从政策上严格控制限制新的金融机构的进入,导致中国金融体系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这是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国际研究表明,银行业的集中度和向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大银行越多,中小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越少;大银行越少,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越多。因为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财务不健全,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加上中小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很多是非公众公司,具有深厚的家庭色彩,发展战略不清晰,决策机制不科学,管理不透明、不规范,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难贷款”这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和明显。

4 导致影子银行的产生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与严格多刺控制有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影子银行就是金融控制的产物。正是严格的金融控制导致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市场有需求,严格的监管可能导致银行没法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效率的代价,甚至会逼近更多资金转入地下。监管的目的是预防风险、促进发展。若因单纯防范风险而进行严格监管阻碍了发展,显然是本末倒置。换一个角度看,影子银行带来了创新,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中国影子银行还存在监管不足、分布不合理和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问题。既要约束影子银行的盲目过度发展,又要正确处理正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关系,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加强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体系的监管,避免资金链断裂衍生的冲击。

从深层次看,中国影子银行的膨胀折射出目前金融体制的弊端,非正规金融控制过严导致相当一部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扣除通货膨胀的实际负利率导致多刺资产的替代等问题,决不能对影子银行无视其出现的必然性而全盘否认,一概取缔。只要处理得当,影子银行问题不会引起大的震动,也不可能构成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问题。中国政府完全能控制信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但影子银行组织部是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并存是其根本特征,除对国这爱家负面影响外,非专业化和不受正规金融监管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扩散。若让影子银行放任自流,放弃监管,一旦资金链大面积断裂,可能造成多刺风险蔓延,产生系统性冲击,国家需要逐步实现对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

政府一方面不能对影子银行介入过多,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得不对影子银行进行必要管理。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表面上看,政府似乎可以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控制,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甚至还可能加剧问题。从根本上说,推进金融市场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才是解决之首。国家需要在严格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金融准入,通过发展更多金融组织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市场更加反映供求关系,让那些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让资金得到优化配置。要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让影子银行阳光化、正规化。

上一篇: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 下一篇: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