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动画电影音乐创作述评(上)

时间:2022-09-25 09:23:30

中国20世纪动画电影音乐创作述评(上)

[摘 要] 中国20世纪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探索、创建与发展时期。动画电影音乐的表现是维系影片民族特征、塑造民族个性的重要方面,中国作曲家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风格,最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的积极借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意象化的主动追求,它们与民族色彩极为浓郁的画风一起形成影响至今的中国动画艺术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 动画电影音乐;创作述评;“中国学派”;民族意蕴

20世纪的中国动画艺术在伟大的社会与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历经了多重的磨难、求索与奋斗,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凭借自己的顽强坚守、不断自省与锐意创新,为“中国学派”的确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使中国动画艺术较早地显现出独特的文化积淀、审美取向和民族灵性。从而在20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两次艺术创作高潮期中,以数十部精美绝伦的佳作让中国动画蜚声海内外,并为国家赢得了60多座奖杯――这些熠熠生辉的成就今天仍让人感到由衷地自豪和叹服。

中国意蕴是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自立于世的关键因素。其中,除了画面中尽显水墨丹青之妙韵,音乐中也时刻飘散着黄钟律吕之谐趣,它们共同承载和张扬了世代沿袭并与时俱进的中华情怀。

“万氏时代”的爱国之声

上海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等人)是中国本土动画的先驱,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万氏时代”。从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他们陆续拍摄出30余部动画影片,1935年成功地制作出的《骆驼献舞》使中国动画彻底告别无声时代。

万氏兄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了位于临时政治文化中心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他们制作出了四集《抗战歌辑》,采用了动画搭配歌曲的形式,充分利用电影这样一种直观生动的形式来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爱国热情,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欢迎。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刘雪庵的《长城谣》、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儿童歌曲《马儿跑》《满江红》《打回东北去》《巾帼英雄》《五月纪念歌》等。影片给人的印象是,动画主要是为直观和深入诠释歌曲的内容服务的,类似现在MV形式的歌曲动画。30年代末,他们又制作完成了颇具中国传统戏曲特色的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整片让当时的动画界耳目一新,其中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精致曼妙的青山碧水与音乐相映成趣,构成了鲜明的民族韵致。尤其是影片的尾声中,撼人心魄的声画效果显示出气势宏大的力量,隐喻着真理与正义的摧枯拉朽之势,这里的音乐对动画构成了事实的音效支持,成为剧情发展和表现的重要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万氏时代”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重要积淀和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有声动画电影的出现使音乐成为剧情表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将抗日歌曲形象化的形式,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又直接扩大了诸多优秀歌曲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阶段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并未得到当时的主流音乐界的重视和支持,比如被誉为“硬骨头音乐家”的贺绿汀、被后世奉为“歌仙”的陈歌辛、“中国儿童歌舞剧的早期代表”黎锦晖、素有“歌王”之称的黎锦光等人虽都创作过优秀的电影音乐,却很难找到他们为动画影片创作的音乐作品,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美中不足的感慨。

“中国学派”的独特声韵―― “最美妙的音乐”

“走民族风格之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艺术家们共同倡导和遵循的创作原则,虽然10年间只出产了12部影片,但都显示出中国动画艺术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这些作品集中反映出一代动画艺术家对已有成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对未来的总体设计和前瞻――“中国学派”成为世界动画艺术中最为靓丽的一隅。

1956年,由著名导演特伟执导的《骄傲的将军》因始终坚持以民族性为根本成为“中国学派”的奠基之作。整部影片就像一部动画版的京剧,无论是唱腔道白、板眼节奏还是动作范式,都让人深切领略到了中华戏曲艺术的芬芳馥郁。片中人物造型积极借鉴了传统京剧的脸谱形式,如源自净角造型的大花脸,源自丑角造型的白鼻子等;音乐创作上则积极贯彻京剧中的板眼结构形式,坚持“悠扬委婉,声情并茂”原则,使整部作品在抑扬顿挫的戏曲锣鼓声中呈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审美趣味。这种秉承传统戏曲的动画音乐创作手法为以后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框架模式,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不言自明,《骄傲的将军》的成功为新中国动画事业的蓬勃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7~1965年,是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生产的黄金时代。以中国第一家动画电影创作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依托,20多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作品为“中国学派”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动画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吴应炬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引人瞩目。在他的音乐中,到处找妈妈的小蝌蚪、善于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骑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勇敢保护羊群的小姐妹永远是那样的鲜活灵动,在一代代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吴应炬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恰逢中国动画艺术的第一个腾飞阶段,此时的“中国学派” 因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而声名鹊起,在世界的影响日渐广泛。吴应炬在1960年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编配音乐,为配合一代宗师齐白石笔墨风格的写意花鸟形象,作曲家精心创作了独具超然美感的古琴和琵琶乐曲,在浓淡相宜的画面流转中音乐回旋往复、轻拢慢捻,东方文化在氤氲荷香中余韵袅袅,让人迷醉留恋。吴应炬在音乐创作中准确把握中华各类艺术的共同旨趣,墨中五彩与乐中五声在影片中互为伸张,彼此交融,饱含水墨精神的乐声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化丹青灵韵的妙用。他的音乐与画面共同营建出超然物外的文化意境,为推动国产动画片在民族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插上双翅。

1963年,吴应炬为水墨动画《牧笛》写作了配乐,与《小蝌蚪找妈妈》不同的是,《牧笛》的故事情节铺陈完全依靠音乐来进行。诗情画意般的旋律与水墨大师李可染的画风和谐统一,形成了玲珑剔透、含蓄质朴的叙述风格,洋洋洒洒的水墨画图中浸润着音乐“闲庭信步”般的从容美妙,由南派曲笛艺术大师陆春龄吹奏的音乐旋律更让人陶醉在似有似无的水墨香薰中,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和”在“润物细无声”与“情满于怀”的艺术况味烘衬下完美地呈现,难怪美国新闻界赞誉《牧笛》的音乐是“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牧笛》将“中国学派”的水墨动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电影、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统一可谓尽善尽美,浑然一体的诗情、画意和乐韵看似随意散漫实则巧夺天工,它们在艺术家的精美构思中共同编织幻化出了这部愈久弥香的东方音画。

1964年,吴应炬组织起上海电影乐团、上海京剧院乐队和新华京剧团乐队的豪华阵容,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配乐,光芒四射、威风八面的音乐旋律,斑斓靓丽、奇幻精巧的色彩构图,加之超凡脱俗、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使这部动画片一经问世就成为经典之作。影片的音乐极具京剧艺术的特质,动画角色的举手投足在腾挪跌宕、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展现出十足的舞台程式化,[二六][快三眼][流水][导板]和[摇板]等节奏板式应用得恰到好处,板腔音乐在这里展示出“形散神不散”的“七十二般变化”。喧闹生动的吹打乐、张弛有致的乐曲结构、一幕幕富韵味和韵律的矛盾沉浮、京剧等戏曲艺术中典型的韵白、武打和舞蹈动作,无一不铭刻中国式的印记,国粹的祥云托举着整部影片散发出如有神助的光辉。另外,在“玉帝观乐”和“仙女摘桃”两段场景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将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同乐伎的舞蹈及歌唱场面相融合,源出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在呈现出唐代燕乐婉约风格的曲调中显得舞姿蹁跹、婀娜动人。

1965年,吴应炬为60年代最后一部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写作了主题歌曲,乐曲因优美抒情的旋律和轻盈活泼的节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荣获了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三等奖。这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惟一没有被打倒的影片以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展开,内蒙民歌的旋律因素被融入音乐创作,民族五声羽调式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马儿奔跑的节奏使画面更显生动欢快,而“天上闪烁的星星多,不如我们公社的羊儿多。敬爱的共产党……”这样充满蓬勃朝气的歌词,在赋予作曲家无限灵感的同时也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这部主题歌曲在1972年又被作曲家吴祖强和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王燕樵直接引用至大型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中,作为琵琶曲的主题动机,歌曲的旋律片段在音乐发展中被不断变奏展开,成为这部充分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指导方针的大型民族器乐曲的灵魂。此后,李德伦、小泽征尔等指挥家多次率领中外著名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公演这部作品,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因此成为中国音乐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美轮美奂的主题旋律和鲜亮瑰丽的民族特色一次次感动了听众,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动画音乐中的“英雄赞歌”。

今天看来,新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在“”前的发展是建立在音乐创作总体大繁荣的背景下的。短短的十几年间,虽然历经风雨但佳作不断,尤其是在创作方向上以民族主义为指引,坚持兼容并蓄、洋为中用的创作原则,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曲《嘎达梅林》、交响序曲《春节序曲》等。这些作品虽然从音乐结构到写作技法都积极地吸纳了西方音乐的手段,但是在音乐主题旋律及内容表现等方面都有意识地以民族要素为核心。这种时代精神极大地感召了动画电影音乐的创作,以吴应炬为代表的作曲家主动恪守“中国学派”的艺术根本,灵活运用民族民间的、戏曲的多种音乐元素对动画电影画面进行了东方式的解读和阐释,使水墨动画电影的中国印记更加鲜明清晰,这种至今仍显夺目的民族情和华夏韵让我们前行中的回望不能不增添感动和自豪。

让人扼腕的是,“吴应炬时代”在噩梦般的“”到来时戛然而止,他的音乐在颠倒黑白的“休眠期”中,同众多优秀动画影片一道被当做“毒草”打入“冷宫”,在十余年的漫漫长夜中雪藏在一代国人的记忆最深处。(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 张惠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薛良.音乐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4]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论稿[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5]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郑艺(1972― ),男,吉林白城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文化及音乐创作理论;钱今帼(1973―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及视唱练耳技术理论。

上一篇:影视动画的表现手法与民族化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基于广告学教学效果公式的广告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