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途径

时间:2022-09-24 11:44:24

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途径

【摘 要】本文基于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高职教育的特征与现状,从高职教育特征现状出发,找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途径,即以“项目”为载体的能力本位教学改革;接下来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分析研究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点,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证明了能力本位教学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有效途径,希望能给高职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一面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

一、高职教育的特征与现状

(一)高职教育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产业转型的推行,实体经济的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都在推动着国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带之而来的就是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更大。高职教育承担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社会责任,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际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了独有的特征:

1、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2、以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

3、关注前沿性技术的最新发展;

4、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6、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二)高职教育的现状

1、学情分析。高职教育属三年制专科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未得延长,导致学生对理论教育存着一定的厌学心结,同时他们又有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迫切需求,这一矛盾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教育方式来解决。

2、教情分析。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教材还是学科体系下的教材,教学方法还是传统而单一的,学情在变化,限于体制因素又得不到一线行业企业的实际锻炼,工作的成就感相对较低,需要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使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学科体系教育的不吻合。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科体系教育厚基础、宽范围、培养时间跨度大,嫁接在三年制高职教育身上,使得高职教育培养能力的进度落后与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能力很难与企业岗位能力实现无缝对接。

综上看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急需打破学科体系教育的束缚,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与自身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

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一)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1、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分析能力开始,即要培养哪些能力?这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也就是要面向哪些岗位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可以总结出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职业生涯初期,作为业务人员,应具备针对岗位和工作任务需求的业务基本能力,比如,对已经策划成熟的展会(摊位)销售能力;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毕业生应努力成为业务经理岗位的管理人才,作为业务经理除精通业务之外还必须熟悉项目运作,有团队部门管理能力;经过上升期后,少数优秀人员可以成为优秀的创业者,又须具备领导企业的能力、战略规划与危机管理能力。2、由教研室团队根据调研结果,对得出的能力进行整合、提炼。即对诸多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行归类整合提炼命名能力,根据整合的能力要求,制定专业能力体系。

(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载体――“项目”化教学

1、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的优点。第一,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而教师成为辅导,即学生提出项目开题后,为了完成项目,他们在主动的寻找方法、搜罗知识,教师在详解某个知识点时,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思路非常清晰,有助于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第二,学生在项目开题时采用团队合作方式,有助于合作与监督,共同提高。第三,项目化教学模式对知识的选择以“够用”为准,打破了学科体系固有的“连贯性”的局限,有效的节约了高职教育时间成本。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1)整体过程:通过教研室团队前期全面的一线行业、企业调研凝练设计能力--以学期为阶段设计的项目(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与项目相关的课程(项目核心课程、项目辅助课程、选修课)--制定考核评估标准。(2)具体流程:项目化教学具体操作流程可分为以下步骤: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开题阶段项目操作阶段总结阶段项目考核阶段,学生首先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了解项目的背景、主题、需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完成开题报告,之后团队为单位开始独立运作项目,在总结阶段专业教师将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报告,最后进入考核阶段,考核组可由教研室团队和聘请第三方(企业人士等)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注重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为实施载体,以“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教学效果不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工学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高度关注工学结合,注重理论教学体系与真实实践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实现项目课程与项目实训相结合、课程实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企合作单位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教学工作一体化。

1、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室。通过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配套效仿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是学生在校内就可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在仿真实训室推行项目操作,能够及时的直观的看到或感受到项目教学是否达到了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2、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实训基地能从及时、直观的角度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校企合作单位可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岗位,两者相互补充,校企合作提供的实训平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短期的分段式的,也可以是学生就业实习期间长期的链式的,通过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得以提升和保障,院校能通过真实的效益来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能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检验学习效果。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培养的方式无限接近真实场景,通过“项目”这一载体,“做中学”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枯燥理论者转变为主动索取知识的动手者,培养出来的能力真正符合一线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较学科课程对高职类学生的培养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谢瑶妮.能力为本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6(03).

[2]郑渊方.对我国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1(05).

[3]龙宝新,郭婵英.论当代教师教育变革的范式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4).

[4]付金凤.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的反思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