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啸防控账

时间:2022-09-24 11:00:21

中国海啸防控账

这是中国首次海啸警报。

日本“3•11”地震发生12分钟后(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58分),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预报台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中心接到“7.9级”地震信息,并在北京时间14时20分了第一份海啸预警信息。

最初发出的是信息不是警报。“当时预计有海啸,但没有海啸的监控数据,还不能确认。”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海啸组组长赵联大说,他们随后通过GPS全球通讯系统的数据,获悉震源东边的浮标测到1米多的海啸波,这已经属于非常大的海啸,于是在15时10分发出第一次蓝色警报,预计海啸将在17时30分到达台湾。

“与此同时,我们做出研判:日本沿岸海啸波将超过十米。”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说。

海啸警报分为蓝黄橙红四种颜色,50厘米内不发警报;大于50厘米小于1米,发蓝色警报;1米到1.5米发黄色警报;1.5米到2米发橙色警报;两米以上发红色警报。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是中国唯一海啸预警中心,沿海各海区100多个海洋站没有预警能力,只有监测能力。

海啸到达日本后,日本沿岸海洋站立时给出监测数据,并不断更新。16时40分,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第二次海啸蓝色警报,预计海啸将于当天22时到次日凌晨到达大陆沿海。下午18时许,台湾取消了警报,原先预计海啸抵达台湾后造成的浪高会有50厘米~100厘米,达到蓝色级别,实际却只有十几厘米。中国大陆19时30分也解除警报,但继续跟踪,一直到12日凌晨。

中国的海啸威胁

观测这次日本海啸,距离震源最近(约500公里)的一个浮标是美国投放的,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启动预警,都始自这个浮标的公开数据。

“地震的信息可以通过全球地震台网获取,但有地震不一定有海啸,第一时间真正能监测到海啸波的,还是海啸浮标。”国家海洋局海洋观测处处长陈陟说。

浮标的工作流程是:感觉到震动,自动进入应急连续工作状态,加密变成1分钟间隔观测,从地震开始一直持续工作到次日9时。

中国于去年10月在南海北部刚刚布放了两个海啸浮标,但尚未与太平洋海啸中心实现数据共享。

中国沿海大陆架宽广,浅水利于海啸强度衰减,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和他的工作团队计算发现,大陆架对海啸的衰减程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依然会造成灾害。而中国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据国家海洋局统计,沿海海拔低于5米以下的地方居住人口超过7000万。

而这7000万人面临的海岸线一直处于对海啸“不设防”的状态。中国迄今没有专门针对海啸的堤防,只有一般的防海浪和风暴潮的海堤。于福江解释,不建专门针对海啸的堤防,主要考虑因素是,中国历史上海啸发生例子不多;考虑修建海啸堤防需要很大的成本,建成了又不一定用得上。

但这种以历史上海啸不多发为依据的判断,在地震学界并不被普遍认同。印尼大海啸之后,国内著名地震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振兴曾经对笔者说,东海和黄海面对的,正是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构造带区域(包括菲律宾群岛和日本海域),中国实际上一直处于地震和海啸威胁的范围内。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专家符力耘也表示了类似担忧,“环太平洋如果发生大地震,中国将受到威胁。”他认为,中国的东南沿海应该建立系统的海啸防护工程。

在南海设立浮标,正是因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海啸来自南海马尼拉海沟。于福江对笔者说,马尼拉海沟在菲律宾的西海岸,是国际公认的非常危险的断层带。评估认为,此处有可能发生8.5级以上的地震。

“如果那个地方发生8.5级以上的地震,我们评估会有八米到九米的海啸波,香港天文台评估有十米海啸波。海啸3小时抵达珠江口岸,这个大经济群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于福江说,好在和日本不同,中国有三个小时的应对时间(日本这次只有十分钟)。

与需要三小时才能传到中国的外海海啸威胁对应,中国近海发生大地震导致海啸的可能性则比较小。历史材料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只发生过十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一次。

差在“最后一公里”

美国施行海啸研究十年计划,自从投放浮标以来,海啸预警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破坏性海啸基本不会遗漏。

中国现在的海啸预警技术有两类。一类是事先模拟各种海洋地震的情景,在海上地震多发区,做不同地方、各种级别的假设,事先计算结果,置于预警数据库里,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只要判断跟数据库中哪种情况最接近,就直接提取数据,这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时间。目前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已经针对周边海域模拟了几千种可能性的数据。

另一类技术是获得地震数据、特别是海啸波数据以后,通过流体力学的方法直接测算海啸波的传播,测算海啸波何时到哪,这种方法更准确,但需要时间来计算。

对于地震和海啸预警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海啸预警,获得地震数据是第一步。于福江说,目前,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依赖美国方面提供的地震数据,他们反应速度快。“中国地震局不专门为海啸预警做定位分析,分析数据的速度因此较慢。”

获得数据后的计算方法是中国自己开发的,于福江说,“预警技术我们不比人家差。”但预警结果出来后,如何把信息发出去,中国比美国和日本就要差得多。“我们把这叫‘最后一公里’,预警传真发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再向下面发,最后到海边,几次演习发现,最快也得半个小时,慢的要一个小时。”

假如这次“3•11”大地震中日本以这个速度传播信息,海啸预警机制就基本上失效了。于福江透露,国务院应急办也在考虑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可能由国家气象局牵头制定统一的平台,直接将信息发到终端,这与日本目前的机制相近。

另外,中国在海啸逃生演习、逃生疏散路线的设计规划等方面,与日本和美国相比也相去甚远。日本从小学开始,每年都搞常规性的地震、海啸、火灾等各种各样的灾害逃生演练,一旦灾害发生,人们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判断。

“如果不是有这种意识的话,这次日本可能死亡的人数会更多。”陈陟说,中国沿海基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海啸逃生避险系统。

这次海啸之后,中国海洋局向国务院提出四点建议。

针对日本核电站事件,建议在中国沿海区域进行规划布局及重大经济设施建设时,要开展海洋灾害的评估。加强海啸的观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中国海洋预报中心原计划“十二五”期间再增加一个海啸浮标,但日本海啸加快了紧迫感,建议增加海啸浮标布设(东海两个,南海增加一个)――海啸浮标依赖进口,每个价格为1000多万元人民币。

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日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地震后警报立刻响,地铁停驶,工厂停运,建议中国也建立这种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而海啸预案到达橙色以上,建议升格归入国家预案,由国家领导人主导应对,否则各项资源调动困难。

加大防震防海啸知识宣传,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经常开展有效的演习。

于福江说,他们在争取《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年内出台实施。

上一篇:买个海岛当岛主,如何? 下一篇:航运业:人民币结算时代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