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2-09-24 10:29:08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摘要] 本文应用了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均衡和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模型, 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并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技术创新战略 博弈分析 模式选择 中小企业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创新绩效的根本保证。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面临着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其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本质上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条件,特别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依据技术来源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主要划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1.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首先强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核心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而获得的。其次,自主创新战略模式强调技术与市场开发的率先性,第三,自主创新战略模式强调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支持。

2.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决不是一种纯粹简单的照搬行为和拿来主义,而属于一种渐进型的创新行为。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在博弈论中,从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竞争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所具有的知识角度划分,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本文应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最优策略均衡和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

1.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最优策略均衡分析

由于每个参与人的效用(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战略的函数,因此每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选择依赖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选择。这种不论其他参与人的策略如何,能够使自己的支付(效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策略叫最优策略。

假定A、B为同一行业并生产同类产品的两企业,同时都面临着是否进行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支付短阵如表1:

表1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支付矩阵(I)

表1矩阵中的数值表示A、B两企业分别选择对应技术创新模式的利润水平。根据最优策略的定义描述,企业A的最优策略为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因为对企业A来说,针对企业B的两种策略,假如B选择自主创新,A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模式时利润为10个单位,而A选择模仿创新只有6个单位的利润;假如B选择模仿创新,A选择自主创新时利润为15,而选择模仿创新时利润只有10单位,所以A当然选择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即不论B选择哪种策略,自主创新是A的最优策略。同理,企业B的最优选择也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因此上述支付矩阵中,支付组(10.5)构成了一博弈的均衡点,从而构成了最优策略均街。即A、B两企业均选择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

该博弈模型的均衡解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竞争较完善的情况下,A、B企业都有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创新行为得到有效激励。假定A、B两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实力等相当,则博弈双方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但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博弈双方的收益和利润率提高,能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从而促进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分析

最优策略均衡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企业市场竞争中,博弈双方的实力有时有较大的差异。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市场份额小,创新效率低,面临的创新风险大,创新的动力则明显不足,下面运用“智猪博弈”(Boxedpigs)加以说明。

在“智猪”博弈中,有一大一小两只可以做出理性选择的智猪在一个食槽进食,食槽有一个电钮,每按一次电钮可出8单位食物,但按电钮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大猪和小猪都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等待对方按电钮;二是自己主动按电钮;针对两种策略,可能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各自得到的收益不同。

应用该模型分析,假定A为大企业,即“智猪博弈”中的大猪,B为小企业,即“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此时就会出现智猪博弈的行为,是否“按电钮”则表示企业是否选择自主创新行为,矩阵中的数值则表示扣除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成本后企业的创新收益。博弈支付矩阵见表2。

表2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支付矩阵(II)

显然,这个博弈没有最优策略均衡,尽管“模仿创新”是小企业的最忧策略,但大企业没有最优策略,其最优策略依赖于小企业的策略。我们用“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的思路来求出均衡解。首先找出参与人的劣策略,并除去这个劣策略,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这个劣策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剔除新博弈中的劣策略,直至唯一的策略组合,即为均衡解。称之为“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Iterated dominance equilibrium)。

对小企业而言,给定大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得到1单位收益,而选择“模仿创新”则得到4个单位收益;给定大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得到-1个单位收益,而选择模仿创新则得到0个单位收益。因此不管大企业选择何种策略,小企业的理性选择都是“模仿创新”。在剔除小企业“自主创新”这个策略后的新博弈中,小企业就只有一种策略即“模仿创新”。此时“模仿创新”已成为大企业的劣策略,再剔除,剩下的惟一策略组合(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即矩阵中的(2,4),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该博弈模型表明,如果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是理性的,则小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战略模式,而大企业的最优策略只能选择自主创新创新的战略模式。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现实选择

1.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是一个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指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一些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众多,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分布面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到企业总数的99.6%,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5%,上交税收占48.2%。中小企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提高整个社会财力的主体之一。

虽然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创新速度快、创新效率高等一些优势,但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以及一些宏观政策和法律环境等许多制约因素。2001年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状况调查表明,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较低,而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更低。近有70%的企业从事R&D的人员占据科技人员总数的5%以下。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平均的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0.5%,其中大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是中小企业的两倍多。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大企业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整体在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也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

2.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的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给我们深刻启示:目前在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鉴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现实选择应以以模仿创新为主,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通过合作创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的最高境界――走自主创新之路。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三洋、联想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模仿创新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企业在技术方面,不做原理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跟随学习者,将自己的研发活动集中在特定的领域,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产出。从市场开拓方面来说,模仿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开发率先创新者的市场领域,享受自主创新者开辟的新市场投入的诸多外溢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开了市场“沉默期”,减少新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

模仿创新是以模仿为基础的一种创新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实现二次创新。但模仿创新有也其局限性,如模仿创新的时滞性,由于模仿创新者产品的推出较率先创新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可能有大量其它模仿者进入该产品领域,往往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模仿创新的被动性,模仿创新者在技术上易受制于人,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甚至会陷入技术追赶陷阱不能自拔。因此从长远考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尽早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70-83

[2]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36

[3]孙建等: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 2001,(1): 72-74

[4]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