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使学生说得精彩

时间:2022-09-24 07:57:07

数学课如何使学生说得精彩

学生会说确实是数学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说自己的疑问、发现,说自己的错题、想法,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需要在数学课堂上长期培养。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照这样推理,凡儿童自己能说的,应该让他自己说。我觉得教师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善于利用学生的语言教学生。讲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性质时,我结合例题214-73.2-26.8让每一位学生给同桌说出这个性质,又在小组互说,终于多数学生会说了。有几位学生会说这个性质,却总这样错214-(73.2-26.8),可见他并没有理解。我问,谁有好的方法帮他们做对呢?有位学生说,这样想也可以:因为是减去两个数,减去73.2,再减去26.8,减去的数比73.2大,如果214-(73.2-26.8),那就相当于减去一个比73.2小的数,所以应该214-(73.2+26.8)。这位学生独特的理解也使其他学生理解得更深了,原来不理解的学生也恍然大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语言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说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包括说者和听者)的理解能力。

二、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讲到逻辑推理问题时,因为题目太长,读题时题目中的条件可能混淆或遗忘,需要借助图表了。题目是这样的: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两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有一个班长参加即可。第一次到会的有小王、小张、小李;第二次到会的有小张、小田、小杨;第三次到会的有小王、小杨、小卫。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图表如下:到会用1,不到用0。

小王 小张 小李 小田 小杨 小卫

第一次 1 1 1 0 0 0

第二次 0 1 0 1 1 0

第三次 1 0 0 0 1 1

教材上是这样分析的: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知小王可能和小田、小杨、小卫同班,从第二次看,小王可能和小田、小杨同班,从第三次可确定,小王只能和小田同班。有同学预习过,和教材上的分析一致,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小张和小卫同班,剩下的小李和小杨同班。

看着黑板上的图表,我边听边想边给予肯定。同时,另一种方法也开始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刚才我们从每一次到会情况分析谁可能与谁同班,想一想能否从每个人的到会不到会情况分析出谁和谁同班?”有同学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小王第一次第三次到,小田是第一次第三次未到,很显然,小王和小田是同班。”接着,其他同学就很快地想到了“小张第一次第二次到,小卫第一次第二次未到,所以小张和小卫同班;剩下的小李和小杨同班。”“列表格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如果不列表格,大家能否从两次到会情况发现某个人和谁不同班?”大家苦思冥想,终于,孙星月说:“从一、二次到会情况看,小张和小王、小李、小田、小杨不同班,那么小张和小卫同班;从一、三次到会情况看,小王和……”她还没有说完,李慧婕就举手,“我来说吧,小王和小张、小李、小杨、小卫不同班,那么小王和小田同班;剩下的小李和小杨同班。”下课后,同学们都说这样的推理比书上的分析还简单。我想,应该归功于有针对性的提问吧。

让学生的妙语连珠成为数学课上盛开的绚丽之花要靠老师长期的培育、巧妙的设问。在长期的培育问题上,我还有必要就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我控制等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上一篇:巧妙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浅谈三角函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