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目标导学”数学课型的教学操作流程

时间:2022-06-27 12:36:44

两种“目标导学”数学课型的教学操作流程

“目标导学”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新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师要围绕目标而教,学生要为掌握学习目标而学。下面例举该教学模式的两种课型的操作流程,与广大小学数学同行探讨。

一、单元导读课(准备)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创设与本单元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阅读内容和任务。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自读课本。

2.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1)粗读。快速浏览每个信息窗,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有几个信息窗,以及每个信息窗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2)精读。借助单元导学提纲(可采用先读课本再读提纲,或是先读提纲再读课本等方式),按照教材编写思路,通过读、思、做等活动,理解课本内容,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准备交流收获和疑惑。

3.全班交流,确立目标

(1)小组为单位,交流本单元的收获和疑惑,可逐个信息窗进行交流,先交流收获再交流疑问,简单的疑问小组能解决的就没必要记录,对于一些共性的疑惑,小组长记录整理,准备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总整理收获和疑惑。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这个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理解的语言阐述,不要照本宣读。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疑惑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让学生直接回答,对于一些学过的知识性的错误教师要适时进行纠正。   (3)达成共识,把握学情,确定新授课的教学起点。

4.指导学生,新授准备

一是指导学生弥补有关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可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也可采用提供案例研讨的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课外进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如:学生所用的学具,课前需要做的调查,教材情境窗中涉及的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游戏活动,运动会常识以及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等。

二、新授课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或者教师以学生预习交流情况为基础,并以此为起点,生成问题,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

2.子主尝试,合作探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完成学习目标。

自主尝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组内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全班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3.洎主练习,达到目标

遵循的原则是:联系生活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性或提高性练习。目的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当堂掌握情况。

4.洎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一环节,应当改变往往由于时间的关系,而走过场的现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不足。如: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掌握了什么方法、规律,并回顾经历、探究的过程等。

以上教学流程仅供参考,事实上,任何教学模式都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学情及已有学习基础,顺势导学,才能事半功倍。

上一篇: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之我见 下一篇:提高课前准备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