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让数学课变得鲜活灵动

时间:2022-10-28 01:33:39

活动,让数学课变得鲜活灵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主动参与操作实践和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情境。通过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活动数学,让数学课变得鲜活灵活。以下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活动教学的。

一、创设活动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激励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从中初步感知到每排的个数和排数与长、宽的关系,然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你发现每排的个数及排数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教师可安排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后,再在小组内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议一议。小组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活动只有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成熟、发展的区域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教学“分数”这个概念时,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差异及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的不同程度来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分数了解多少呢?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一个分数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创造出许多不同的分数,并且能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出了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了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强调外显活动与内化活动的有机统一

活动强调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统一。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讨论等各种外显活动,把看不到的学生的内隐思维活动外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起学生丰富的智力活动,形成一种内化。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全班可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每两个小组分别是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两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研究它们体积的关系。在实验中,有两组学生发现了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的1/3,另外四组没有发现这样的关系。此时,教师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的1/3”这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找到了自己的“思维场”,得出答案:原来是“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在起作用。从而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教学。

四、重视课内外活动的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能力。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延伸和综合运用。如:学校哪一棵树的树干最粗?如果要在树干上绕四圈彩带,要多长的彩带?让学生走出课堂,量一量、算一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教完图形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座未来的校园。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设计出各种独特的校园,最后师生评选出“最佳设计师”。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试谈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 下一篇: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