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44:03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要注重导学单的设计,在兴趣培养、内容设计、方法指导、效果评价上下功夫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一、预习的现状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从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情况来看,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教师十分依赖,不愿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总期望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学生不想动脑,也不会自觉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课前的预习也无从谈起。不进行预习或预习工作不到位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所教学的知识没有了解,无法集中注意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预习习惯的培养是第一步,通过预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对于教师的提问,能够很快找到答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的表现欲,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他们预习能力,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自己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预习都不太重视,学生预习意识不强,教师监督不严,使预习沦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形成良好预习习惯,学生自主性和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没有预习作为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也没有那么顺利,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高度集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

三、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与低年级相比,难度较大,加上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因而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高年级数学教学,由于难度大,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所学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跟上教师讲课节奏,无法集中注意力。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这时注重预习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学生也会主动花时间去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另外,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遇到一些数学难题时,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四、预习的策略

数学知识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高于生活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到五六年级,数学的难度加大,这时的数学教学,重在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够运用自身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数学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课后进行预习,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预习时,遇到难题,可自行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标注出来,教师在教学之前,给予学生时间,将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作业,提高能力

培养小学生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趣味性很强的预习作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主预习的积极性。预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思考和探索,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梯形和四边形学习时,课前教师就需要布置预习的小任务,通过任务让学生的预习变为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预习任务可以有很多,例如多次阅读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其次,为了让学生对梯形和四边形有所直观了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梯形或四边形的物体,通过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观察、思考和体验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体验预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预习的积极性,这样对课堂效率提升很有帮助。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预习很重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预习方法。

1.阅读式理解法

阅读式理解方法,即通过课前阅读课本知识,达到了解课本内容的目的。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理解法,学生在课本内容的阅读中,要通过圈、点、划等方法记录自身预习的情况,理解预习内容,提升对重点语句的敏感程度。例如在自主学习“倒数”中,就可以利用阅读式理解法,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这抽象的概念进行课前预习,不至于课上一无所知,一脸茫然,致使学起来没有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预习法,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进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一类方法适用于扩展性的数学知识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在预习中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提前预习和掌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利息计算”这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索和查找银行利息相关的知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掌握储蓄的相关知识,了解利息计算的方法。

3.实验探究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中,实验探究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预习中的自主学习层次递进,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利用实验探究法预习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的预习能够有目标有方向,预习中,学生要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的提纲中的问题。例如几何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推导公式,通过眼睛观察、动脑猜想、动手验证等方法,深刻理解数学几何知识点,掌握数学知识。

五、结语

总之,预习是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培养预习能力,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预习中,要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并积极进行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教授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利用预习方法,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实际数学教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健.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02)

[2]郝灿江.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措施[J].青春岁月.2013(03)

[3]王俊丽,袁晓玲.小学中年级数学预习方法指导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目的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前预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不等于课前预习,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针对这个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例如:针对“谁的得分高”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写下来。(2)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你的提醒是什么?你的发现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意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笔算的欲望。对于100以内3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体现算法多样化。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等班级交流时与同学分享,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二、“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布置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例如: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照样子,做一做。(2)看一看,想一想,你剪出的这件小衣服的左边和右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图案。

本次作业设计我先让学生照样子自己剪对称图形,直观感受轴对称现象,再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拓展到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例如:“评选吉祥物”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阅读课本“评选吉祥物”,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调查数据的。(2)怎样做才能知道班内同学最喜欢黑板上的什么动物?

(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呢?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内容,生活中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去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做好准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布置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班级旧物市场”时,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自己阅读课本86页和87页,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班也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分组好?组内人员应该怎样分工?废旧物品应该怎样定价?开展旧物市场的场地又应该怎样布置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目的是在了解班级旧物交换活动是怎么回事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了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如何搞这个活动的看法。在家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去市场实地考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布置给学生有效的课前尝试性作业,并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张军会.如何使数学预习作业更好地为低年级学生服务.新课程:小学,2010(12).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空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68-02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L,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那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1.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探索创新。

在批改学生的期末试卷时,很多数学教师会发现,平时没教过或者学生平时没做过的题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愿意展示学生的多样化算法,但是展示结束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比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简洁,使学生经历算法最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推荐的最优方法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出错,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选择教师教的方法而不愿意冒险,考试时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题目,束手无策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答案,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答案,教师要试着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有这样一道题:《科学故事》有上下两册,上册厚2.4厘米,有288页,下册厚3.6厘米,下册有多少页?常规做法是先算出每厘米厚度是多少页,再乘3.6厘米算出下册的页数。而有的学生发现3.6厘米和2.4厘米之间的倍比关系,得出288页再加它的一半就是下册页数。这样的思考方法虽然与之前教师教的方法不一致,但是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自信,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式学习。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才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课前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对折后对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预习单和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预习单,教师还能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设计不科学,数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认为很多教学内容无须小组合作学习也能顺畅地进行;(2)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3)学生认识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开展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如何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小组合作的意识,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在互助中学习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小组合作以形式上的保障,明确告知各小组组长和组员的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完成目标。最后,教师应准备充分的、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材料。例如:在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份研究单:

研究内容:a= 。

猜想: 。

我们的发现: 。

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每人先画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的多边形,由组长汇总数据,全体组员观察、提出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之前的探索经验自主开展操作、比较、发现等活动,确定第二次研究的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个有任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他们能在发现、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价值。

4.拓展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人选,教学的时空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前活动、课后延伸可以让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在校本教研时,笔者连续听了苏教版四下《认识升》和《认识毫升》两节公开课。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到超市、商场去观察,了解哪些东西是以升和毫升为单位的,分别是多少升和毫升。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升和毫升,如:一瓶香水5毫升、一盒眼药水20毫升、一瓶矿泉水500毫升、一桶色拉油5升等。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后,让他们在家用滴管滴水和用脸盆盛水,感受1毫升和1升水各有多少。经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对毫升和升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让他们对1毫升、5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和1升、5升等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课堂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学习活动可以是课前的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课后的拓展延伸,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小报、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近似数》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一张“生活中的近似数”的数学小报。学生像做项目一样,收集资料、编辑、排版,创作出一张张内容优质、页面精良的数学小报。教师选出优秀的数学小报张贴在教室墙面,学生通过互相观摩,增加了对近似数的了解。随着教学时空的不断拓展,学习活动不再是课堂的专属,还可以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传授知识和组织活动的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师,也可以是家里的父母。获取知识的地方可以是课堂,更可以是家庭、社会。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3]徐秉国.台湾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j].教育评论,2006.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数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是有密切联系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本文通过讨论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提出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现数学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高等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一方面,高等数学能为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数学基础及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学生成才必备的素养。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理科进校的学生觉得很多内容好像已学过。但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对学生的要求却有很大的不同,对数学的定理、概念的叙述及分析更加深入、更加严密,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一个难点,因而怎样在中学的基础上讲授高等数学,以便很好引导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和要求值得研究。笔者就该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循序渐进

首先应研究中学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是不错的,但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够科学,他们往往是死套公式,背结论,忽视了每一个定理、公式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些限制,公式就完全不能应用。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简单的证明题说不清楚,能够简洁扼要叙述的不多。考虑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呈现思维形成的轨迹,才能便于学生操作,引导学生逐渐获取思维的方法,进而实现内化,强调形成性。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本来就不容易,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碰到一个新概念就能深刻理解,可以从初步认识到熟练掌握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多次反复实践,逐步提高。例如高等数学中“导数”这个概念,许多学生在中学已学会了求导,而且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求导运算相当熟练,但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导数”这个概念十分模糊。为了能正确理解导数是什么,在讲概念之前先从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中,例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和曲线的切线问题引申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能对它有个更巩固深刻的理解,在求分段函数的导数时特别强调分段点必须用导数的定义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求分段点的导数是利用导函数的极限去求的,即他们认为limxaf'(x)就是a点的导数。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函数为f(x)=x2sin1x,x=00,x=0,用导数定义有,f'(0)limx0x2sin1xx=limx0xsin1x=0得在x=0点可导。但又发现用公式f'(0)=limx0f'(x)=limx02xsin1x-cos1x极限不存在,结论x=0点不可导。从矛盾的结论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是:忽视了公式适用的条件,而引起了错误。其实用f'(x)的极限去计算某一点的导数,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求f(x)在a点连续;其二要求limxaf'(x)极限必须存在。当f(x)在a点不连续时,可得f(x)在a点必不可导,而当第二条件不满足,即limxaf'(x)不存在时未必不可导。前面例子就说明这一问题,从中使学生懂得不仅要熟练计算出导数,而且要理解导数的真正含义。

二、明确基本要求,抓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如第一章中许多概念在中学时已学过,因此课堂上对已掌握的内容可不讲或只是总结一下。对已学过但未能掌握好的内容,讲课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学重复,可以从不同方面去阐述,或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把问题讲深讲透,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这样教学的效果会好些。如许多学生对极限这个概念只有一个很初步的认识,往往错误地说成:“变量与某一常量之差越来越接近与零,称这常量就是该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极限。”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的错误可举一个例子,如xn=1+(-1)nn,显然有limn∞xn=0。但它没有满足越来越接近于零的要求。又如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越来越接近”和“无限接近”的含义,也可通过例子xn=1n,得limn∞xn=0,但当n+∞时,1n与-1也越来越接近,我们能否说-1是数列1n的极限呢?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一定要真正理解极限这个概念所描述的接近程度,使学生对极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再如学生对极限的四则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往往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极限问题,而对于稍复杂点的题目就无从着手。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死套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所使用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开始时可以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读,怎样的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然后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等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义、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就能较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介绍、定理的分析、典型例题的讲解,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等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为此,在每章结束时,我们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彦春.大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教育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1-83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协作学习 定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3-01

1 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但并非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中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2.1 创设合理的预习

对于课前预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在学生预习之后,应该对书本中的内容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在学生课前的预习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学生在家可以通过QQ和邮箱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进行互动解答。

2.2 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学生对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

(1)设计动态性的数学问题。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用计算机演示“通过两焦点位置的改变而引起椭圆形状变化的课件”,从一个点分裂为两个点,从圆变成椭圆;随着两点间距离增大,椭圆越来越扁,直到动点到此两点距离之和恰好等于两点间距离时,动点的运动曲线变成了线段,然后随着两点间距离的缩小。曲线再变成椭圆;当两点重合时,曲线又变成了圆,如此反复几次,那直观逼真的图形,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深刻启发学生发现椭圆定义中的条件。在课堂上,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探求,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已是水到渠成。

(2)设计实用性的数学问题。

在设计数学预习作业时,可以创设出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丰富的调查式作业、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5人一组,在网上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相互交流,同学们设置的栏目各具特色。如:游戏中的数学问题“玩中学数学”;竞技比赛中的数学问题“棋盘上的数学”;金融服务中的数学问题“小小理财家”;图案设计中的数学问题等等。笔者认为,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给学生提供了较多提出自己新颖独特方法的机会,有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时,如y=(x-2)2-1的抛物线性质,布置给学生,课外去研究,那个学生写的最多。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①开口向上,顶点坐标(2,1),最小值-1。

②值域[-1,+∞]。

③对称轴是直线x=2。

④抛物线经过四个象限。

⑤与x轴有两个交点,在x轴上点的坐标是(1,0),(3,0)。

⑥图象被x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x轴的上方,另一部分是下方,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表示y>0,下方部分表示y<0。

⑦y>0,x的取值范围是x<1或x>3,因为,y=x2-4x+3>0所以x 2-4x-3>0,x的取值只能是x<1或x>3,y<0,x的取值只能是(1,3)。

⑧x轴被抛物线分为三部分,可用区间表示。等等。

(4)设计生活情景特征的数学问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实际意义,在学习分段函数之前,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题,要求用实际例子说明

然后,请用分段函数形式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x表示时间,单位:月,y表示某产品销售增幅。开始记录时增幅为10%,随后的5个月增幅为20%;从10个月后销售增幅开始下降,到20个月末增幅为0(类似地,也可用来解释价格增幅)。

②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价格呈上升趋势,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10元,并且每周(7天)涨价2元,5周后开始保持2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平均每周削价2元,直到20周末,该服饰已不再销售(即售价为0元)。

(5)设计小组批改讨论作业的情景。

布置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结合为一组,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这样班内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思维深刻的作业,让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有的作业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同时,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我常常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展开,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另外,章节学习完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对学知识记忆深刻,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让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并要完成本试卷的标准答案。学生为了出好试卷,会对知识加以整理,划分主次,会去翻阅一些课外书籍,碰到问题会请教别人,让学生课外完成试卷,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本节课的所有的知识点和要点,发给学生相互批改。

布置数学小论文,通过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学生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些素材和一点感受,撰写论文或谈谈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的体会,也就有了一些基础。

3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娟,程静飞,程彬.基于播客的课堂改革――“翻转课堂”[J].轻工科技,2013(4).

[2] 袁德辉.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泛函分析课程的教学反思[J].大学教育,2013(12).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呼吁;丰富有趣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在的农村中心小学而言,相对于其它县城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下面我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一些浅析认识和做法。

一、摆正师生关系

首先,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在与学生交谈、或是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样,教师才能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乐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

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 必须是高效快速的, 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所有学习内容有很多知识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没必要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更用不着去探究。因此,课前预习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与责任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所以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这并不是简单的讲几个数学故事,或举几个和生活有关的东西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而是要学生真正的弄懂数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向他们灌输数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然后在练习和作业上,以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去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乐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果课堂上能够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每节课都在展示着自我,对问题有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表现的欲望,有创意的想法、观点得到赞赏时的那种快乐油然而生,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能不积极主动的参与,不想赢得别人的赞赏吗?这种过程,其实就是获得快乐的过程,就是合作的成效,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合作是成功的基石,“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都很强,小组互相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起到兵教兵,兵带兵的作用,感觉学习稍微吃力的同学,在互帮的氛围中,也能够很快赶上来,从而能够到尝试成功的快乐。为了小组的利益,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克服了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惰性问题,在争答的过程中,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先前的灌输式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学生交流、讨论、合作的机会少,老师传授的只是对问题的一种看法,而现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精彩的见解出现的时候,还会得到鼓励和赞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树立了较强的自信,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五、把数学用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习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要有生活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依据知识内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能完成、优秀生有深化的发展。使之呈现“芝麻开花”式的发展,达到各自的高度。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农村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9篇

放手培养“小老师”

“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课前回顾。”一间教室里传来稚嫩的“教书”声,走近一看,原来是汪述文所带班级里的“小老师”正在上课呢。此前,汪述文曾到上海等地学习,目睹了教育先进地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她受到很大触动。回来后,她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汪述文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必须充分得到“放飞”,而要想放飞学生,让学生学习“到位”,教师必然要解放自己,从“越俎代庖”走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学堂”、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

汪述文发现,许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学生表现出“失语”特征,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则似乎“吃不饱”,表现欲越来越强。如何既满足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唤醒”平时沉默的学生?她提出了在班级中放手培养“小老师”的策略。

她根据具体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师的主导方向,让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为此,她提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力求每节新课都让学生自愿上台当“小老师”,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汪述文执教《分数除以整数》一课中,‘小老师’们经过充分备课后,展示小组合作制作的PPT,向同学们提出教学的导入问题。而汪述文则在一旁恰到好处地提点“同学们拿出A4纸,先自己试着独立解决,再跟小组交流方法”。交流后,“小老师”展示自己探究结果,演示折纸和计算的过程,其他学生也纷纷上台展示,5种不同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答案。此时的汪述文在一旁不断点头表示肯定,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哪个是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假如是分成三份答案又是多少”……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了规律,学会了举一反三,最后“吃透”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定理。整节课上,“小老师”和教师配合默契,学生们也“不犯困”了,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汪述文还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代表轮流值日播报班级数学作业完成情况、分享学习的困惑与问题、心得与体悟、快乐与收获,在课前建立了“1对1”的检查作业机制和“1对2”的‘小老师’帮扶制度,期中或期末考试前分工整理每个单元复习资料……在汪述文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争当老师助手,一个个引领示范带头的“小先生”成长起来,快乐合作教学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

强化学法指导

小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技能或方法、行为与习惯是相当缺失的。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的重心。为此,汪述文十分注重学法指导,不断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汪述文认为,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为了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预习,她经常使用“预习预告”,告诉学生“今天准备学习什么”“我的问题在哪里”。这种“预习预告”不仅促进学生明确目标,有利于课前交流,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

汪述文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从“分享”中懂得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她根据具体学情,在三个不同的学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低年段,有意识培养小老师会听,会想,会说;在中年段,教会学生数学信息,指导“小老师”展开片段教学;在高年段,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读,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课堂上,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导”学上下工夫,在关键处指导、在迷茫处诱导、在疑惑处辅导,力求做到变“教堂”为“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舞台、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例如在执教《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小老师展示过程中,汪述文发现问题马上会“叫停”,对他们的上课方式进行指导,如让他们放慢速度给同学们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分享对2和5的倍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探讨结果,在这分享的过程,学习的思路就显而易见了。

课后,汪述文及时指导学生回顾梳理和巩固迁移,一方面促使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优化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让其成为孩子们乐园。

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汪述文严格按教育部减负要求布置作业,在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布置贴近生活的数学拓展作业和反思提升作业。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写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一年级写1、2句话,二年级写1、2段完整的话。

综观汪述文强化学法指导的方式,可以发现她在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例如在二年级时,她开始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把本单元所学的“学习内容、知识点、易错点、注意事项”进行表格式的整理。到了三年级,汪述文逐渐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事情:开学初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目标;课前由两分钟数学听算改为数学信息会,新授课前让学生先自学并做自学笔记,课后让学生用A4纸自己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绘制知识网络图,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

注重课外拓展

汪述文注重引导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每一节数学课后,她都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她看来,数学教师应该实现“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深化,不仅是课内学习,课外的拓展更能培养学生养成思考数学的习惯。

为此,汪述文开展了“数学微写作”,她认为学生在数学日记里回想了自己经历的数学困惑、数学实验、数学思考、数学结论、数学经历、数学感悟……这些拓展的过程才让“数学”充满了生命力,这生命的活力将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将圆锥体里的米粒倒进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总共倒了3次才刚好满了。我疑惑了,为什么等底等高条件下3个圆锥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相等呢?再把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同样的实验,心里想:这次应该不会相等了吧?但是倒了第3杯时,我眼睛都瞪大,圆柱居然满了……出人意料实验的结果让我对圆锥体积的奥秘产生了兴趣,回想起老师说的‘圆柱是圆锥的3倍’,我亲手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定律。”这是汪述文班里学生写《实验中的发现》的数学小作文,小学生详细记录课外拓展实验中的数学,记录对同一种数学知识的不同表露,并且独立思考数学问题。

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课堂内的数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望,汪述文便推荐和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学科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课外读物,通过数学阅读,跳出数学课本,看数学世界。她班级的数学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数学“说理题”课上,学到“(1+2+3+4+5+6+……+99)+100+101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时,学生们跃跃欲试,班上的学生温思海抢答道:“(1+100)+(2+99)+(3+98)+……(50+51) =50×101=5050,5050+101=5151,它们的和是奇数。在数学课外读物上,看过高斯解过类似的题呢。”

汪述文还经常跟学生一起阅读《数学是怎样学好》等课外书籍,跟学生一起做数学实验,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折纸,运用数学知识《位置与方向》画动物园导游图、运用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制作风筝,让他们发掘数学创造的美。

她还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发挥“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性主体评价方式,采用作品分析、“成长记录袋”等聚焦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让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汪述文坚信,搞好教育,贵在理念,成在行动,赢在坚持。现在,她的课堂教学从刚开始的个别尖子生当小老师发展到了自愿报名组建小老师团队,从小老师参与片段教学发展到小老师参与全课教学;90%以上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和课前自学,100%的学生在课后会自觉整理数学笔记。学生还自己建立了Q群,课后一起探讨如何制作课件、撰写上课教案,对上课内容进行分工,分享上完课后写的上课体会……

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学习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平台,“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中的发展意识、数学应用中的策略意识、数学解题中的严谨品质、数学发展中的观察和归纳意识、数学史料中的发明创新意识、数学阅读中的立体认知意识,让他们感受数学带来自信与快乐。”汪述文如是说。

【人物小档案】汪述文,南宁市逸夫小学数学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013年、2014年均获得自治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在2014年自治区骨干教师“课例研究”专项评比中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在南宁市2011-2012学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

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3]徐秉国.台湾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j].教育评论,2006.

[4]李晓华.论关注生命价值与教育[j].教育科学,2006,(4).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改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概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