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感悟

时间:2022-09-23 11:41:13

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感悟

摘要:我想只要能真正“因材施教”,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是我们生物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09-01

“生物工程”为21世纪科学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这门学科的基础工程――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她对培养未来的“生物科学”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今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开拓智力,培养能力诸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思路。下面浅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求知欲,和活跃的思维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课本身内容丰富的有趣的学科特点,努力挖掘各种有趣的材料,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从而达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导入新课的设计,“导言”,可以带来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打开学生心扉,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在讲“水分代谢”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较浓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在讲“伴性遗传”时,设计了如下导言:“一夫妇,男方正常,女方是色盲,所生子女中总是儿子是色盲(全是),女儿却一个色盲也没有;而另一对夫妇,男方是色盲,女方正常,无论是儿子、女儿却都完全正常,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一个一个导言产生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课后,我也用悬念式结束,学生们带着值得思考的问题,带着疑问结束新课,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遗传变异”时,用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用故事:美国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王子的追求,给看上去很普通,蓬头垢面,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的去信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向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若他俩真的结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当时同学们有答:“可能的,”也有答:“不可能”!于是我抓住时机进行点拨,把学生引入激烈争论讨论阶段,在学生们的论辩中,引导学生:“其实要解决此问题,去预习生物教材的可遗传变异一节的内客吧!特别弄清基因重组的特点和结果就不难回答了。”随着新课程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敦促学生回家针对的预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巧设情景,循循善诱,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有机的结合,是生物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二、提出和发展“矛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用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求达到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生物教学的难点和关健,在这方面我有真切感悟。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问:“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破坏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我马上设置如下疑问:①所有的植物都要去掉顶端优势吗?②香樟树长到一定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③杉木、松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能有高大的木材没?这些有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经过教师直接的阐明利用顶端优势和破坏顶端优势的原理效果好。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利用“俗语说:水往低处流。”提出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提出:在人类细胞中的构成蛋品质的20种氨基酸能合成吗?等等疑问,这些设疑,看起来是小问,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到小小的怀疑,怀疑,知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能在教学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思维的延伸,建立知识网络、培养综合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特别注意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拓展学生思维深入,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支点。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必然形成学生思维的阶梯,逐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丰厚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达到建立知识网络的“纵线”。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向学生提问:①真核生物的遗传基因主要在哪里?②生物的遗传信息指什么?③为什么基因中存在遗传信息?④遗传信息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⑤在什么情况下遍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完备。

在教学中更要注重“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迁移”。其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一同的现象中寻求所饱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讲:“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位置,程度的分解,释放的能量是如此不同,但是他们本质上是有机质的分解,释放能量。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找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等。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建立知识网络。

上一篇:让数学日记成为学困生进步的阶梯 下一篇:实践操作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