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狮子装饰艺术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3 12:47:53

中外狮子装饰艺术比较研究

摘 要:中西方艺术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形式的文化类态。中国的狮子艺术形象之原型来源于域外,与外来文化颇有渊源,并非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由于各国各自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价值观的差别,狮子的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精神气质、功能应用与文化内涵,在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HTK]艺术形态;比较艺术;狮子造型;装饰艺术;形态特征;精神气质;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狮子生活在非洲、东南欧、西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等地区。在古代埃及,狮子象征着王权与太阳神,狮子作为宫殿神庙的保卫者,具有强大的力量,蕴含着丰富的神话色彩;古代亚述人、巴比伦人和赫梯人的建筑上常以狮子造型装饰,用于镇宅驱恶;在波斯和亚述的艺术作品中,常出现人狮搏斗的场面,狮子象征着高贵与勇猛,通过猎狮以表现出王者的无畏,展示人中之王的威严气势。在古印度,狮子是本土宗教的圣物,作为佛祖的化身,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欧洲地区,狮子代表着权利与力量。狮子艺术形象广泛的出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传统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之中。狮子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狮子艺术影响广泛、根植于多种文化之中而传承至今。中国本土并不出产狮子,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狮子艺术的原型源于古代西域,受外来狮子文化影响颇深。《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汉代以后,西域进贡狮子的记录多见于史籍。佛教的传入是狮子艺术入华的另一途径。印度佛教大约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中外狮子艺术形态特征比较:意象与写实

历史上西亚、中亚、南亚次大陆、北非、中欧等区域,生存着野生狮子。这些地区的的狮子造型艺术,虽然也蕴含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其狮子艺术作品都注重具象写实,狮子的形象刻画的细腻精确,突出表现凶猛野性的原貌,狮子整体结构都要塑造的与原型一致,狮子身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实物的解剖结构。狮子雕刻注重“以体为主,块面感强”,多以圆雕或浮雕手法表现狮子的形体变化,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古西亚地区的狮身人面雕像与流传于欧亚大草原上的有翼神兽“格里芬”,其造型虽然具有变形混合的特点,但是其局部具体的结构还是写实的。“格里芬”英文Cryp,在希腊神话里,它是头部如鹰鹫,生有鹰翼、躯体如狮子的怪兽。” 现藏于印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的“萨尔纳特狮子柱头”约建于公元前242年至232年间,属于阿育王石柱柱头雕刻的代表作品。柱头顶端雕刻着四头一组背靠背的圆雕雄狮,面向四方,背脊相连,张嘴吐舌,怒吼咆哮,前肢肌腱紧绷,整组狮子雕造的相当细腻逼真。在欧洲地区,其狮子艺术造型完全忠于原貌,其真实度如同动物标本。狮子形象常被用于建筑的装饰,狮子形象多出现于大门、壁龛、墙面、拱缘、建筑顶部和内部、喷泉、纪念碑等位置,其材质多用石材和金属。历史上中国本土并不出产狮子,虽然狮子多由皇家宫苑饲养,一般平民百姓难见狮子的真容相貌,因而对狮子充满着神秘感。古代艺人们缺乏“写生”对象,只能根据流传于民间的对狮子形象特征的猜想,借助于书籍中的文字记载,融合本土文化中的造型元素,结合中国传统的艺术处理手法,以此创造出中国狮子的形象。古人在狮子的刻画上,以形写神,贵在传神,注重表现狮子“威猛、强悍”的内在精神,对其外形则突出主要特征,不专意细节真实。中国狮子的艺术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动物学意义的真实狮子形象,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符合本土审美观念的“意象之狮”。

二、中外狮子艺术精神气质比较:神性、野性与人性

古代埃及和巴比伦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狮子被附上浓厚的神话色彩。狮子艺术形象被刻画成神兽,拥有高贵的神的精神。在欧洲地区,狮子被视为“兽中之王”,其狮子艺术作品多着重表现狮子雄壮的仪态和王者的气质。在亚述、波斯的狮子艺术作品中,人狮之间的搏斗拼杀亦是主要的表现题材,狮子往往被表现得异常凶猛狰狞,人狮之间表现为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自然界中狮子的凶狠残暴的野性,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建于公元前6—前5世纪,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波斯波利斯,其揭见殿基坛的东侧的“野兽争斗图”浮雕,描写了狮子袭击牡牛的场面,整个场面十分生动。狮子厉爪已捕获牡牛的后身,张开狮口狠狠咬住牡牛臀部,面目肌肉紧绷起伏,充满着狰狞野性,牡牛昂首回顾身后狮子,流露出恐惧,使整个浮雕更具刺激性。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天人合一”,人与宇宙万物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和谐共处的、统一的整体,中国狮子自然要符合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早期狮子的那种原始狂野的气焰,到了唐代已经收敛为肃然蹲踞,显透出固守自足、和缓沉厚的“人性精神”。狮子形象,虽然还怒目张鬣,牙爪森森,但威而不戾,没了恶性。唐代《金刚经》的狮子图中的狮子,乖巧妩媚,气质犹如大猫。宋代开始,狮子艺术进入民间,其“神性”与“王气”,逐步衰退,狮子的精神面貌更为驯良,“人情味”也愈来愈浓。[JP2]人狮关系更加和谐,狮子造型被涂上世俗的色彩,呈现拟人化和宠物化的特点。山西晋祠圣母殿前的狮子,工艺精美,脖颈挂铃,饰以彩带,前爪戏弄幼师,气质温存,既威风凌凌又醇厚公良;既活泼风趣又雅拙可亲,与人为善,性具天伦,充满民俗意味。唐宋时期开始出现的“狮子滚绣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

三、中外狮子艺术的文化内涵比较:王者与瑞兽

历史上,古西亚、南亚、北非以及欧洲区域的文化传统中,都有崇拜狮子的习俗,其狮子艺术也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在域外之故乡,地位尊贵,几千年来一直高高在上,被视为力量、王权、尊严的象征,凶猛高贵的狮子,从未被驯服。在古埃及,狮子被涂上浓重的神话色彩,作为强大太阳神的象征,意味着神力和王权。狮子作为王陵、神庙、王宫的守护神,用其凶猛强悍的强大能力,以镇魔驱邪,保护自己。古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狮子代表着高贵与勇猛和权威。此后的赫梯文化、巴比伦文化、亚述文化以及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沿用了狮子这些文化内涵。古波斯国王听政就头戴金冠,坐于狮子座之上;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王书》中的英雄人物,多被冠以狮子的称号。与狮子相搏被看作是拥有无上的勇气和权力,亚述、波斯狮子艺术中,通过大量的人狮相搏的场面,间接表现出王者的无畏之气概。古印度,狮子是皇权和佛祖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把帝王比作为雄狮,佛祖释迦牟尼之祖父就被称为“狮子颊王”;佛教创立之后,狮子作为佛祖的象征,更被视为圣物。释迦牟尼有多种称号,如“大雄狮子”、“大狮子王”、“人中狮子”等。欧洲地区,狮子形象被视为“百兽之王”,象征力量、王权与勇敢。文艺复兴时期的寓言中,狮子代表坚毅和勇敢的美德。在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中,狮子象征“犹大部落之狮”,在《圣经·旧约》中,狮子是犹大族的族徽,大为的标志。欧洲很多国家的君主喜欢用狮子作为自己的名号,如:德意志的诸侯和统帅猛狮亨利,诺曼底公爵狮心王查理。英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历史上都曾以狮子形象作为其城市的标志。由于佛教之影响与狮子本身具有的威猛特征,使其在中国逐步演变为一种瑞兽。作为中国人福禄祯祥的吉祥物,狮子被赋予镇宅守墓、驱邪御凶、招财纳福、预告灾难、繁衍生子等职能。中国传统狮子艺术作为具有明确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汉唐时期,狮子作为权利和威严的象征,石狮雕塑只限于皇家贵族使用,平民百姓不可擅越设置石狮。狮子被视为辟邪的神兽,具有驱除邪崇的灵性,因而多用于镇守陵墓或守卫皇宫府第,担任着镇墓兽或门卫的角色。宋代时期,以蹲踞式为主守门石狮开始流行。守门狮子的制式是有定制的,门狮都以成双成对之家族化形式出现,雄狮居右,雌狮居左。雄狮左爪踏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富贵权威;雌狮蹲坐于右边,左爪抚慰幼狮,俗称“太师少师”,“狮”与“师”同音,象征子孙发达,官禄永传。这种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本位”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阴阳辩证哲学和审美观相契合。人们除了以狮兽守门外,还在建筑屋顶、雀替、匾额、坐具以及屏风等处以狮子形象表示驱恶纳祥之寓意。狮子作为吉祥瑞兽在民间非常普遍,其形象种类也丰富多彩,用途也更广。中国民间狮子不仅可以避邪驱凶,祛病除灾,更是招财纳福、子孙繁盛,祈福纳祥的象征。狮子的形象按照一定的程式,组合成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像,如:狮子戏绣球象征着新年吉祥,又有着孕育生命的含义。陕西民间剪纸艺术中,有“狮身娃娃头”纹样,俗称“生生”,象征着多子多孙、繁衍不息。流传于陕北和关中地区的炕头狮和栓马狮是小型狮子雕刻。炕头狮又叫栓娃狮,能够驱邪气,寓意祈护子嗣。栓马狮的作用除了拴马之外,亦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总之,中外狮子艺术沿着各自的审美哲学观念这条主线,以不同的艺术发展方向,在艺术形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上形成各自的特色,使狮子艺术面貌呈多元化发展。外国的狮子装饰艺术忠于原型,对于野生狮子的外形和精神气质都是高度写实,狮子艺术形象多用于建筑装饰以及各种工艺美术设计中,其材质多选用石材和金属。中国的狮子装饰艺术注重“写意与寓意”,狮子形象的外形与气质都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其艺术形式和应用都更具多样化的特点。 (责任编辑:武翠娟)

上一篇:论中国戏曲的行当 下一篇:甲骨文新一体机发力虚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