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23 09:08:13

创新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模式探究

摘要: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从原则、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大学生科研工作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吕校春(1976-),男,黑龙江勃利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17-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强化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创新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模式研究对于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学生项目研究情况

1.国外的基本情况

国外大学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引导本科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让他们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美国伯克利大学很早就把大学本科生科研工作作为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主要组织在校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为本科生提供各种科研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积极组织实施Symposium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Public Service(SURPS)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美国哈佛大学也开展了Summer Honor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SHURP)计划,使本科生可以参与科研工作。

2.国内的基本情况

在国内,清华大学最早开始进行学生科研训练方面的实践探索,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SRT(Studengs Reaserch Training,即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是在已经开展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推出的。这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计划。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把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纳入到本科生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达到毕业标准。上海市教委也启动了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坚持以“鼓励创新、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开展,并采用自主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方式立项,每个项目原则上资助l万元,可上下浮动40%。[1]其他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陆续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意义与原则

开展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做项目。通过这项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具体的项目,可以很好地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工作,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次:第一,研究型学习。在科研立项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其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得到验证和探讨,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是高等教育注重实践的根本体现,也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在做中学”,这也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推崇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第二,学术科研。参与立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创意,通过实践进行学术研究。这个过程要求参与者具备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创业实践。科研立项是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而创业实践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因此,创业实践是进行创新实践工作的最后一个重要层次。

各高校学生科研立项(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有所不同,组织部门有的是教务部门,有的是学生部门,参与方式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学校在组织学生科研立项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资金资助与配套

项目资金资助与配套是借鉴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通用做法,国内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等也采用该做法。很多时候,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经费均是由学校主办部门来承担,如果是普通的小项目可以这样做,但是对于很多重大项目来说,这样操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很难调动学生所在院系的积极性,无法协助主办部门推进项目的实施。因此建议实施经费配套制度,将院系也纳入到管理指导体系中,来共同完成该项工作。

2.普及推广与提高结合

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实现课外创新研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本科生形成研究型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让更多人受益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针,另外,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组织学生科研立项活动,能够培养出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大赛的骨干学生,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在实践中,学生科研立项可以分为普通型科研立项和重点型科研立项。普通型科研立项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科技活动的普及开展,让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重点型科研立项的目的是集中培养部分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创新想法,以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科研创新还不太熟悉,因此在考核验收学生科研成果时,要以鼓励、宽容的态度处理。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支持学生萌生创新思想,为他们的科研实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三、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模式研究

1.组织工作流程

(1)计划制定。每年初,学校主办部门可以根据经费、教学安排情况,确定本年度资助的总经费和项目数量,并邀请校内专家撰写立项参考题目指南,这些题目主要是参考校外各类竞赛、学校科研课题以及社会的各类现实问题和学科热点。

(2)通知。学校主办部门在每年1月份和9月份采取各种方式公布立项通知,启动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由于科研项目时间要求,1月份重点型项目和普通型项目,9月份普通型项目,以确保参与学生科研立项的学生有足够时间开展研究活动。

(3)培训宣讲。培训工作是学生科研立项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学生开展培训宣讲不但能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工作要求,也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生科研立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科学研究方法培训。重点培训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兴趣,以及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如TRIZ理论等,让参加科研立项的学生从宏观上对于科技创新工作有所了解。二是具体立项流程培训。主要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填写立项申请书、如何实施科研立项、整个立项的流程等进行培训,从操作层面给予全校所有参与立项的学生以指导。三是优秀科研项目交流。主办部门可以专门邀请历届立项中取得优秀作品的学生,与希望参加科研立项的同学举行座谈会、交流会,给他们传授立项实施的经验。

(4)项目评审。学校主办部门要组织相关专家首先申报项目进行统一评审,从而确定予以资助的项目。确定资助计划后主办部门需以项目计划任务书的形式向项目申请人反馈项目评审意见,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

(5)计划公布。主办部门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计划任务书内容,参考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确认项目已按要求进行了修改。进而公示资助计划,并印发给各院系,传达到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

(6)中期检查。为保证学生科研立项能够按期、按要求有序进行,保证学生科研立项的质量,主办部门需定期组织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普通型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可以委托院(系)组织完成,重点型项目需由学校主办部门组织实施。检查时间一般定在项目已开展1个月后,即5月底和10月底。主办部门应根据项目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进展汇报,并将评审结果反馈给各项目团队,对于未按计划进行研究的项目,要及时予以终止。

(7)结题验收。学校主办部门要在每年9月底、12月分别组织学生科研立项结题答辩会,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确认项目是否达到了结题标准。对于未能完成的项目,重点型项目可以申请延期结题答辩,普通型项目不予延期。

(8)成果转化。对于结题合格的作品,学校要积极鼓励参与者能够参加到学校、省级以及全国的各类科技作品竞赛中,同时对于研制成功的作品项目,鼓励学生使用该项目参与到创业计划竞赛中来,从而为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平台。

另外,对于努力实施但最终没有能够完成项目的参与者,主办部门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自己所实施的项目,通过发现研究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形成失败案例,供以后参与立项的学生参考,避免他们走弯路。

2.指导学生参与过程

(1)指导选择科研题目。选题解决的是“做什么”。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项目选择是整个科研立项的基础,参与科研立项的学生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选题:参考立项指南选题或自主选题。立项指南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分析国家、省、学校的需求,整理出能够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参考题目。自主选题是参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选题。大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创新设计题目,是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并取得成绩的关键。新的研究课题必须遵循“创新性、现实性、可行性”的原则。

(2)指导组建科研团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引导学生打造优秀团队,融入到团队中,才有交互学习的机会。[2]科学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面前都是卑微和渺茫的,要想学习和使用科学的力量,一定要组成一个群体。因此,在组织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研究。法国巴黎高师的经验是:“科学交叉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产生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但做科研却不能单打独斗,与周围的同学多讨论,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优秀的团队里离不开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实行导师制,延伸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的时间与空间。在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发挥指导教师人生阅历、科研经验和科研条件的优势,在思想上加以启发,科研规律上加以把握,科研方法上加以指导,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水平。

(3)指导团队进行总结。在项目结束时,要指导参与学生对参与过程和个人收获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以其获得更大的提高。一般来讲,通过参与科研,学生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一是实现了研究型学习,发挥了学生科研对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二是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亮涛,祖英利.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2]王松武,刘文智,李海波.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上一篇:构建医学生情感关怀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