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少年正畸患者的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时间:2022-09-23 08:07:28

儿童和少年正畸患者的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疗法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68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正畸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问题进行认知宣教、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矫治的必要性并主动配合治疗,对照组则只是给予常规的正畸治疗。根据自制心理评估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测试。结果心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不安、害羞、性格内向以及自卑等心理问题经过心理干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结论在儿童少年进行正畸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心理干预疗法,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儿童和少年;正畸治疗;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爱美需求逐渐高涨,近年来口腔正畸患者逐年增加, 正畸患者能否积极配合与正畸治疗的矫治效果密切相关。由于患者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行为特点各不相同,正畸患者尤其是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病程中心理行为变化规律自然引了口腔正畸医生的日益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在我院口腔科选取正畸患者189例,其中男86例,女103 例。年龄4~18 岁,平均年龄13.8岁,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0例,年龄4~18岁,平均13.9岁。对照组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14.5岁。两组在文化程度,病程,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

1.2研究方法通过询问、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 ①对正畸治疗的认知程度; ②就诊的主要原因; ③与医师配合情况; ④对正畸治疗过程和结果的期望程度; ⑤心理干预治疗[1]。

2结果

与儿童相比,少年组患者在旁人嘲笑歧视,改变个人形象,工作或求职的需要上比儿童对正畸认识程度和对治疗的要求高,配合积极、对治疗也有信心。但是对疗效存在顾虑多,担心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也高于儿童组。但是经过心理干预治疗,无论是儿童组还是少年组患者对正畸治疗的配合程度和期望值均有很大的提高见表(1~4)。

3讨论

3.1正畸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

首先,在正畸门诊应布置候诊患者的活动空间,室内放置花草、适量的书桌和轻松的读物,让孩子在候诊的同时就可以做家庭作业,青年患者可以阅读诊室提供的书刊杂志,医生还可有意识的让紧张、恐惧、抗拒的患者与治疗顺利者闲聊,借鉴他们的治疗经验、态度和行为。还可以在候诊大厅播放一些医学科普片,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焦躁不安。

其次,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就有心理治疗作用,是争取患者全力合作的关键,也是减少医患冲突的重要武器。正畸治疗时给予患者充分的解释、说明、保证、预告,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在治疗中可对患者展示治疗使用的开口器,解释整个治疗过程,可减轻患者疼痛的心理负担。从临床经验上讲,患者的疼痛和忍受力与人格有关。弱神经类型的患者,性格敏感、退缩、依赖和焦虑,可能疼痛感较强,对疼痛的忍耐力较弱,需要更多的安抚、保证、支持和鼓励。沟通中首先要注意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不仅倾听与病情有关的主诉,而且还要倾听其抱怨、担忧、恐惧和好恶的表达,从中可获得患者心理、人格、经历和价值观等信息,为心理辅导提供线索。耐心倾听本身就使患者感到被关注、理解和接纳,有助于患者情绪的安定,增强合作。言语沟通应与目光接触相配合,充分表达亲切友好、关爱、赞赏与鼓励。完全没有目光的接触,会使患者感到对方冷漠,或对医生缺乏信心,没有工作经验等等。如有的患者治疗效果很好,却抱怨还不够理想,甚至发展到投诉。实际上她可能是把自己工作或者家庭生活中的不满潜意识的转嫁于医生的治疗不够理想等等,将自我责任推诿于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矛盾。对这类患者必须耐心地沟通,全面了解她的经历和潜意识的心理动机,给予必要的分析说明。通过沟通,揭示潜意识心理冲突,给她讲明目前正畸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鼓励她正视自己生活的困难,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同事、朋友和家人和谐的生活[3,4]。

3.2儿童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干预

本组错牙合畸形患儿年龄较小,通过功能性矫治器作预防、阻断性治疗。疼痛、不舒适是患儿治疗过程中心理变化的主要压力源。患儿年龄小,理解能力与自我表述能力差,对家庭依赖性强,经典条件反射使患儿回避治疗操作,形成操作性回避反应。

这个年龄组的正畸患者大多数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不愿接受治疗甚至拒绝治疗。通过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诱导可使恐惧感减轻或消失;此外,患儿对父母有明显依赖感,如果医护人员与其父母交谈亲切,患儿会从心理上增添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儿童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的情绪表现主要为一时性,对不合作的患儿不应焦急、烦躁,因为患儿有转为合作的可能性。操作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也可能转为不合作。患儿情绪的好恶感强,首诊时医生应避免给患儿造成痛苦、增加了患儿恐惧心理、导致以后不配合治疗或中止治疗。因为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能力弱,所以在与患儿交谈或交待注意事项或要求配合做某一动作时,要多作示范,还要以儿童的“自我”为中心,在讲解矫治的好处时,要使患儿明白,一切都是为他自己好,这样在心理上便于患儿接受。医生可试用心理诱导疗法、鼓励法、参与法。此外家长和老师对医嘱的强化也是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的重要途径[5,6]。

对这类患儿我们在干预过程中主要体现家庭支持作用和示范作用。与患儿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使患儿感到来自家庭的帮助、关心、照顾,消除患者反抗心理,使他们相信医疗行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而有效配合医疗行为。示范作用可协调患儿克服害怕的心理和回避行为,达到治疗的目标。我们在治疗中对配合较好的患儿给予表扬,并示范给其他患儿,以鼓励他们克服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干预作用,我们发现患儿治疗疗程缩短,就诊时,患儿心情愉快,配合融洽,治疗效果明显。

3.3青少年组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干预

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目的明确,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美观的需求,部分人是为了口颌功能的健康而进行治疗[5]。所以,青年患者正畸前应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畸形矫治的过程、难度、限度和效果,医生应明确告知患者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美观要求。正畸医生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沟通方式应以鼓励性、疏导性、讨论性、礼貌性和治疗性为交流原则,其目的在于交流信息,改善关系、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对于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适或疼痛反应以及戴用矫治器对美观的影响应向患者多作解释,使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必要的压力,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畸治疗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还要告诉随意加力不但不会缩短疗程、而且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患者,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倾诉机会,让患者向医生倾吐病情和心声,必要时可以建议其去心理咨询。

总之,通过正确分析、认识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行为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使其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协作关系,使正畸治疗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VD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IL-6水平变化 下一篇: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