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保险发展的途径探究

时间:2022-09-23 07:46:18

职校保险发展的途径探究

随着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保险行业间竞争的加剧,保险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保险产品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保核赔技术能力、查勘理赔工作能力、保险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公关沟通能力等是保险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高校扩招、生源锐减和保险行业发展困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源特别是保险实务专业生源的质量急剧下降,高考200多分就可录取,是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最低分数档次,学生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较差,使保险实务专业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困境当前,我国保险人才市场遭遇到一种企业人才需求巨大但保险专业毕业生却难以就业和更难发展的奇特困境:一方面,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机构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缺口不断增加,预计至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将从2010年的390万人递增至1200万人,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达800万;[4]另一方面,大量保险实务专业的毕业生又面临着就业难发展难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1)许多保险公司在招聘中只招聘有一定保险工作经验的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者,对于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则往往拒之门外。据课题组对一些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资料统计,保险公司在招聘中对工作经验提出明确要求的有95.6%,对学历提出明确要求的有95.2%,而其中要求本科(含)以上学历的占到全部学历要求的79.5%。这种招聘要求使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2)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到保险公司就业的岗位基本都是保险营销员,职业地位低且基本没有底薪或底薪很低,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在保险公司就业后很难立足,因此许多保险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保险行业就业;(3)保费英雄的用人方式和环境使没有人脉资源的大学毕业生在保险公司就业后其业绩往往不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其他没有受过保险高等教育的人员,他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且很难得到升迁和发展,因此许多学生就业后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4)保险行业社会形象差、保险员工地位不高、不受社会尊重等因素也使得许多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不愿到保险机构就业。

保险行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是保险实务专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我国保险业要摆脱目前发展困境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国家有关部门和保险行业应加强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倡导科学理性的保险消费观念,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2)保险公司在经营中应牢固树立服务与效益并重的经营理念,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来寻找长期效益与短期利润的结合点,并以此指导公司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性地建立人聘用、管理及考核机制,提高人素质,改变人手续费与业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高低不挂钩的状况,扭转以高手续费率换取业务规模的现状;(3)保险公司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保险公司应制定保险业人才建设的整体规划,积极主动与高校等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保险人才,加强职工培训,多角度地增加人才供给,从源头上解决保险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4)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制度和道德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诚信缺失已成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不容回避的严峻挑战。因而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制度和道德建设,完善诚信制度,健全保险监管及失信惩戒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促进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开展保险公众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是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险作为一种通过社会互助机制进行专业化风险管理的经营形式,发挥着社会“稳定器”和“助动器”的作用,担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任。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和个人应对客观风险、提高生存质量和发展能力的积极举措。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再加上正面宣传不足,社会大众的保险意识、保险观念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因没买保险而“一病致贫”的,买了保险但没出事就认为是“白买”的种种现象,正是缺乏风险和保险意识的表现。因此,国发[2006]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普及公众的保险教育,有利于帮助社会公众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开启我国保险市场,培育理性和成熟的保险消费者,实现我国保险的可持续性消费;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好地发挥保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提高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生存之本。高职院校要提高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通才”培养目标。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必备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高、富于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金融保险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面向各类保险机构所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通才”,因此,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必须根据企业需求确定“通才”培养目标。(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和人才培养能力。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由于有着面向“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的特征,因此,在师资培养上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征且能够胜任职业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保险实务专业教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保险从业经历,对保险业务上岗流程与规范、保险产品与事务处理、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与岗位任务、保险产品营销技巧的运用等不了解、不熟悉,不能胜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必须注重在企业实践中培养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到保险公司长期兼职或挂职锻炼,实现教师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训深入“对接”。教师只有对保险企业有所了解,对保险岗位较为熟悉,对岗位技能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学校要从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使专兼职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最真实的职教情景,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双主体”办学、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员互派,扎实开展工学结合,有效推进订单培养,达到校企利益共享,促进校企合作稳定健康发展。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保险行业尽管是一个“朝阳行业”,但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行业”,高职毕业生要想在该行业生存发展下去,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心理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诚信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第一、第二课堂,将职场培训模式引入保险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活动式、晨会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挫折教育、诚信教育、服务意识教育,强化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6]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基地建设是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保障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实现保险实务专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重要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必须:(1)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等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采取多种服务形式为学生就业服务,如举办就业知识讲座、订阅就业指导刊物、模拟招聘会、组织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协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联系企业举行专场招聘会、充分利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开办就业网站、联系定点单位接纳学生实习等。(2)加强“保校”合作,特别是与保险企业建立稳定的订单培养和就业基地,建构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绿色通道”,确保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高效高质量地就业。

作者:喻靖文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保险公司经营异同对比透析 下一篇:当今证券投资试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