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经营异同对比透析

时间:2022-03-15 03:41:04

保险公司经营异同对比透析

保险企业收取的保费收入在抵补了赔款、营业费用等还有剩余,才能维持保险企业的生存,再大的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规模,如果其经营效益不高,其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实际利益仍然微乎其微。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差异《2010亚洲保险公司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指出,从盈利能力方面进行考察,外资公司有较高的总资产回报比率,中资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较低,资本回报率并不乐观。仅从保费收入利润率来看,中资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远低于外资保险公司。如2006-2008年,丘博保险的该指标平均为13.27%,而2006-2008年人保财险的保费收入利润率平均只有3.11%,不仅丘博一家,其他外资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利润率方面也较中资公司更高1。(1)中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保险承保技术落后,投资能力不强在受到2008年投资亏损的重创以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的中资保险公司一度偏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取得。一方面纷纷增设分支机构,开拓市场,通过网点优势增加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依靠自身本土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业务来源,获得保费收入,同时借助不断拓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取得投资收益进而取得利润。2008年的投资亏损之后,在保险监管部门及业内学者的大力呼吁下,保险企业有意识地回归承保利润,并在保险业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承保技术较低,多数险种始终无法在承保业务中获利。(2)外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保险承保技术高而获利相比中资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中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外资公司则显得从容得多。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内保险公司的股本回报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美国、英国可比公司非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为10%左右,远高于国内非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经营的外资保险公司若达到国外可比公司相同的股本回报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就必须在承保业务领域获取更高的承保利润,以弥补投资收益的不足,以确保其在国际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凭借多年的经营经验和较高的承保技术,外资公司也确实具备在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获利的能力,自从进入市场后所获得丰厚的承保利润就是例证。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差异对中外资公司责任保险经营的影响就责任保险自身而言,作为产品开发难度、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最高的保险产品之一,费率和责任界定困难,且责任保险产品的推出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充分数据积累为支持,而我国责任保险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相关技术发展有欠完善,使得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的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较低,显得放不开手脚。既然在责任保险经营方面难以获得较高的承保利润,再加上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就不难解释大多数的中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上既缺少承保利润取得的核心技术,又难以寄希望于借助责任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取得的尴尬境地。由此看来,责任险的承保盈利能力显然不入中资保险公司的“法眼”。这造成了无论是哪种盈利模式下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都对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兴趣不高,因此责任保险业务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所占份额低下。与中资公司的情况不同,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并不是将承保业务作为其吸纳资金的一个渠道。由于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悠久的发展历史,保险企业至今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责任保险经营的经验。虽然保费规模尚且较低,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但责任保险经营本身所创造的利润已经足以使其不断将更大的精力投入中国责任保险市场,这也就是外资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中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去三分之一左右份额的重要原因。

在较高的经营成本要求下,对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市场主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保险公司经营涉及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就收入来说,保费收入规模大意味着公司能够集中更多同类风险的保险标的。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业务是建立在大数法则的基础上,越大程度的满足大样本的要求,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就越小,经营就越稳健;就成本来讲,保险企业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保险费率大小的重要因素。成本过高,则导致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高,反之,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就低。在保险市场费率自由化趋势下,保险费率是保险公司间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经营管理优劣势对比首先,中资保险公司具有外资公司不具有的本土优势。中资保险公司相对于外资更了解本国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而外资公司要充分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现状、中国保险客户的有关情况则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尤其在选择责任保险这种较为“生僻”的保险产品时,消费行为较为保守本土居民一旦先认知了本土品牌,就难以认知外来品牌。其次,中资保险公司具有外资公司不具有的品牌影响力。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对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始品牌效应致使消费者倾向本国保险公司,这也是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上中资保险公司占据九成以上份额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近年来各中资保险公司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中资公司因此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第三,中资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能力较外资公司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责任保险对于中国的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尚未成立专门的责任保险经营管理部门和责任保险公司,专业技术人才也较外资公司缺乏。这正是为什么外资保险公司能在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上大展拳脚,以致在很多险种上发展成为主要力量的原因之一。

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战略也呈现出多样性。1、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等待观望面对政策法规环境的不完善等环境限制和自身经营水平方面的不足,绝大多数中资保险企业选择观望,开展责任险业务的积极性不强。中资公司责任险业务萎缩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责任险业务真的无利可图,而是因为大多数的中资公司至今还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责任险业务模式。正是受到公司对责任保险发展观望策略的影响,大多数中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经营方面显得过于被动。他们满足于自身目前所拥有的较高的本土市场份额,对承保质量、责任产品开发、经验数据收集、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较低,导致责任保险备受冷落。2、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积极开拓与中资企业将责任险业务视作鸡肋形成鲜明对比,外资却对其觊觎已久。面对同样的经营外部环境,外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方面的态度就显得积极得多,大有一种强势卡位的气势。外资产险公司借我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纷纷进入我国责任保险市场。2004年,我国对外资保险公司开展责任险业务的限制已经有所松动,而在2005年,在吴定富主席“保监会将积极引进在责任险和农业险等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同时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营业机构,带动相关业务和相关地区的保险市场发展”的保险工作会议讲话之后,外资保险公司则大规模进驻我国责任保险市场,抢占市场份额。2004年6月1日,正当中资保险公司尚在等待强制责任险等配套政策出炉的时候,美资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在广州推出“工商通保”,为中小企业主解决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酒店意外遭遇火灾、抢劫或客人在饭店里遭遇皮包被偷、抢劫等等都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责任。事实上从2001年起,不少外资保险公司以中资公司最弱的责任险为突破口,打了中资保险公司一个措手不及,比如美国丘博集团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我国首例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美亚保险则在产品责任保险方面独树一帜。

作者:吉林保监局

上一篇:国内医疗保险的经济学透析 下一篇:职校保险发展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