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时间:2022-09-20 12:56:19

【前言】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双语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使用情境,有效地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转换(1anguage switching)。双语认知的大量研究表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存在着共享表征,且无神经结构上的明显分离(chen,1990;Kroll&Stewa...

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摘要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双语;语言转换;语言产生;语言理解

分类号 B842

1 前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第二语言学习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掌握第二语言的人一般被广泛地称为双语者。研究发现,单语者与双语者的语言加工机制有明显的不同,双语者使用其优势语言(一般认为是母语)进行语言认知任务的加工时间显著慢于单语者,这在行为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Ardal,Donald,Meuter,Muldrew,&Lute,1990;Hahne,2001)。另有研究发现,在句末词的语义及句法背离判断任务中,双语者脑电成分在左侧半球比右侧半球有更大的差异,而单语者则与之相反(Proverbio,Leoni,&Zani,2002)。因此,双语者的大脑是如何加工两种语言的,这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丁国盛,2001;Rodriguez-Fornells,de Diego-Balaguer,&Miinte,2006)。

在日常生活中,双语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使用情境,有效地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转换(1anguage switching)。双语认知的大量研究表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存在着共享表征,且无神经结构上的明显分离(chen,1990;Kroll&Stewart,1994)。而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双语者能够迅速、准确提取出当前任务所需使用的语言,而不受另一种语言的影响,这种能力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那么,双语者这种语言转换能力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或者说,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这是近几年来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colome,2001;Bialystok&Martin,2004;Abutalebi&Green,2007)。

围绕上述焦点,研究者从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Orfanidou&Sumner,2005;Rodriguez-Fomells,Van der Lugt,Rotte,Britti,Heimze,&Miinte,2005;Wang,Xue,Chen,&Dong,2007)。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第二个问题是若非目标语言激活,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第三个问题是若非目标语言激活,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语言加工包括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两大过程,所以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也包括语言理解转换和语言产生转换两大类型。目前,在对语言产生转换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双语者语言转换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达成了比较多的共识(costa,Caramazza,&Sebastian-Galles,2000;Jackson,Swainson,Cunnington,& Jackson,2001;Costa & Mikel,2004;Costa,Santesteban,& Cano,2005;Costa,Santesteban,&Ivanova,2006)。但相对而言,在语言理解转换方面,研究者探讨的还不多,并且在仅有的几项研究中,还存在着重大争议(Rodriguez-Fornells,Rotte,Heinze,Nosselt,&M(inte,2002;Moreno,Federmeier,& Kutas,2002;Alvarcz,Holcomb,& Grainger,2003;Jackson,Swainson,Mullin,Cunnington,& Jackson,2004;Chauncey,Grainger,& H01comb,2008;Martin,Dering,Thomas,& Thierry,2009)。

2 双语者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双语者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是研究者最早关注的内容,目前仍然有着大量研究,根据我们总结出的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对语言产生转换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总结和梳理。

2.1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

语言认知研究者普遍认为,语言在大脑中的表征有两个基本层面,概念层面和词汇层面,其中概念层面也称语义层面,是指语言的概念意义而词汇层面是指语言的字型和发音(Silverberg & Samuel,2004)。语言产生过程是由概念层面到词汇层面的加工过程,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是共享表征的,那么共享的语义系统能否同时激活双语者的两个词库,以及能否进一步加工两种语言的语音层面,这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在Rodriguez-Fornells等人(2005)的研究中,要求德语一西班牙语双语者根据线索提示使用两种语言进行图片命名,当命名单词以元音开头时要求被试做出“是”的按键反应,如果命名单词以辅音开头则不做任何反应。实验设置了两种条件:(1)一致条件,即一半图片所对应的两种语言的单词均以元音开头(如“esel”和“asno”,中文翻译为“驴”);(2)不一致条件,即另一半图片所对应的单词,一种语言是元音开头,另一种语言是以辅音开头(如“erdbeere”和“fresa”,中文翻译为“草莓”)。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判断何种语言,在不一致的条件下,脑电成分在300~600ms出现了前额的负向偏大。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双语者语言产生转换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会激活,并且在概念层面激活之后,两种语言的词汇层面也得到了激活,即双语者能够对激活的两种语言的语音进行编码。其他很多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Costa et a1.,2000;Costa et a1.,2005)。

总体上看,关于双语者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的前两个核心问题,目前研究者观点已经比较一致,认为在语言产生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会激活,并且在激活概念层面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激活到词汇层面。

2.2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影响

关于语言产生转换中激活的非目标语言是否对目标语言产生影响的问题上,研究者曾经存在着激烈论争,由此形成了非特定语言提取(language-unspecific selection)和特定语言提取(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两种理论观点。

2.2.1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

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当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激活之后,双语者会考虑到所有被激活的词汇,那么,非目标语言必然会对目标语言产生干扰。双语者如何排除非目标语言的干扰,从而实现目标语言的顺利提取,这同时涉及到了双语语言转换的控制机制问题,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抑制模型”(Inhibitory Model),,该模型认为双语者的词汇提取包含了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加工,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被激活的词汇从而实现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Green,1998;Meuter&Allpoft,1999)。研究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实验技术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Jackson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二语时,母语需要被抑制。他们让母语为英语,二语为不同语言的被试根据线索对数字进行命名,发现转换到母语的消耗大于转换到二语的消耗。所谓转换消耗就是指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时,反应时增加,错误率增大的情况。并且仅在由母语转换到二语的条件下在320ms出现了前额的负向偏大。这种负向偏大与反应的抑制有关。研究者对此研究结果做出了解释,由于母语的激活程度较高,因此在使用二语时需要对母语进行抑制,从而导致从母语到二语的转换条件下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与抑制有关的N200成分。而转换到母语时反应时增加的现象是由于当使用二语时需要对母语进行抑制,再次提取母语时,则需要更多的时间。Rodriguez-Fomells等人(2006)使用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者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任务时,都与由额叶和前额纹状体回路执行的认知控制功能有关,尤其是与抑制控制的功能有关(Bialystok,Craik,&gyan,2006;Bialystok,Craik,&Freedman,2007;Abutalebi et a1.,2007)。

2.2.2特定语言提取理论

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激活之后,双语者只会考虑被激活的目标语言的词汇,而非目标语言的词汇不在选择范围之内,也就不会对目标语言造成干扰(Roelofs,1998)。一些支持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词汇提取过程中的唯一认知过程就是操纵控制目标语言的激活水平,激活程度最高的那种语言就会最终被提取,但是语言控制与抑制功能无关(Grosjean,1997)。另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会对使用的每种语言赋予“语言标签”(language tag)或者是“语言节点”(language node),而认知控制模式直接与每种语言的词汇相连,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Dijkstra & van Heuven,2002)。Costa,Miozzo和Caramazza(1999)运用图画一词汇干扰任务,考察了干扰词对图画命名的影响,实验中干扰词与图画名字意义一致,例如要求被试在干扰词为“flower”的条件下,对一幅内容为“花”的图画命名,结果发现,无论要求被试用何种语言命名都出现了跨语言的促进效应。研究者用特定语言提取的框架对此结果进行了解释,认为双语者只考虑了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图画名字得到了来自图画和干扰词的双倍的激活,从而命名时间会比控制条件下更快。Costa等人(2004)使用高熟练双语者进行了语言产生转换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时消耗不相等的现象,该结果对特定语言提取理论也给出了有力的支持。

2.2.3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理论的融合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双语者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也会有所不同,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语言加工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两种长期存在争议的理论逐渐走向融合。比如,Costa等人(2004)提出一个综合的观点,即“特定语言提取闽限说”,该理论认为语言产生中非熟练双语者是通过非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抑制非目标语言的干扰从而实现目标语言的提取,而熟练双语者达到了特定语言提取阈限,他们是通过特定语言提取机制实现目标语言的提取的。总体上看,关于双语者语言产生转换中的第三个核心问题,即非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影响问题,目前研究者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3 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语言理解与语言产生是不同的加工过程,是由词汇层面到概念层面的加工过程。那么在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如果激活那么激活到了哪一个层面?非目标语言激活后会不会对目标语言的加工产生影响?对于语言理解转换中的这三个核心问题,还有待于进行系统探讨。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第一个问题,但争议很大。

3.1非目标语言抑制说

Penfield最早提出了“input switch”的语言机制,该机制是指语言转换中双语者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从而有选择性的通达目标语言。当遇到语言转换情境时,当前使用的语言立即关闭,而需要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的通路会自动打开(Penfield&Roberts,1959)。Scarborough,Gerard和Cortese(1984)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让西班牙语一英语双语被试接受包含西班牙语、英语和非词的混合任务,要求被试在目标词是真词时按“是”键,目标词不是真词时按“否”键,其他词都按“否”键,结果发现跟目标语言相比,非目标语言单词反应时间上没有词频效应,并且非目标语言单词拒绝时间和非词一样快。由此他们认为,双语者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Rodriguez-Fomells等人(2002)使用ERP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要求西班牙语单语被试和西班牙语一加泰罗尼亚语双语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西班牙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是元音还是辅音,用左右手快速按键。结果表明,对于两组被试来说,目标语言(西班牙语)的单词出现了词频效应,这种词频效应主要表现在N400的波幅上。值得注意的是,两组被试都没有

表现出非目标语言(加泰罗尼亚语)的词频效应,研究者据此认为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没有通达。在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对中一英双语者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熟练双语者在学习阶段呈现二语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呈现一语词汇任务时没有获得启动效应,熟练双语者在激活二语的概念之后没有将激活量扩散到相应的一语单词;而非熟练双语者在学习阶段呈现一语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呈现二语词汇任务时也没有获得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莫雷,李利,王瑞明,2005;Li,Me,Wang,Luo,&Chen,2009)。他们据此假设,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一种抑制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扩散。在对一例前额叶损伤的双语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在激活汉语单词概念后又将激活量扩散到相关的英语单词中,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这与正常的非熟练双语者的结果不同。据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患者的抑制功能受损有关,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抑制作用(李利,莫雷,陈卓铭,王瑞明,伍丽梅,2007)。

3.2非目标语言激活说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双语者不能有选择性的通达两种语言,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会自动激活。Dijkstra等人(2002)提出了双语词汇识别的BIA(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模型,该模型认为双语词汇识别是非选择性的,两种语言都会自动激活,使用一种语言时需要对两种激活的语言进行平行的词汇搜索,目标语言由于得到更大的激活从而被顺利提取。Moreno等人(2002)选择母语为英语、二语为西班牙语的被试参加了一项ERP实验,实验要求被试阅读英语句子(如:He put a clean sheet on the),句末词设置了三种条件:(1)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如bed;(2)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的同义词,如mattress;(3)最符合预期的英文单词的西班牙语翻译对等词,如eama。根据已有的研究,出现的单词与预期背离越大,N400的波幅就会越大。基于这一理论前提,若双语者完全不激活西班牙语cama这个单词,那么条件3则会引起最大的N400波幅,但结果并非如此。研究结果证明,在加工一种语言时,另一种语言也相应的激活。Martin等人(2009)采用词长判断任务,要求威尔士一英语熟练双语者只对目标语言做反应,而忽略非目标语言,结果发现非目标语言仍对目标语言产生了启动效应(相关条件N400波幅小于不相关条件),由此他们认为非目标语言得到了自动化的语义激活,支持了BIA模型。

3.3非目标言激活融合说

在语言产生转换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非目标语言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在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出现了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的融合说。Alvarez等人(2003)采用启动范式对语言理解转换问题进行过探讨,28位母语为英语的英语一西班牙语双语者参加语义类别判断实验,实验中采用同种语言和不同种语言的翻译对等词进行启动。先前的ERP研究结果表明,重复启动条件下N400的波幅会降低,因此,本实验中N400波幅的降低程度可以代表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当用二语单词的翻译对等词(一语单词)去启动二语单词时,二语单词的反应时更长,并且会出现N400波幅的增大。而用一语单词的翻译对等词(二语单词)去启动一语单词时,则会出现N400波幅的降低。该结果表明,当使用一语时,二语并没有自动激活,但是当使用二语时,一语会自动激活。Thierry和Wu(2004)做了一项研究,他们给掌握中文和英文的双语被试呈现英语词对,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词对是否相关,其中不相关的英语词对的翻译对等词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半词对翻译后是同一个中文汉字或词组,另一半是不同的中文汉字或词组。研究结果发现,母语是英语的被试对于两种情况下的反应没有差异,但是对于母语是中文的被试来说,当判断那些翻译对等词含有相同汉字或词组的英语词对时,出现了反应时延长、错误率增加、N400波幅增大的现象。该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目标语言是熟练的优势语言时,会自动激活这种语言,而当非目标语言是相对较不熟练的非优势语言时,则不会激活。Sebastian-Galles,Rodriguez-Fomells,de Diego-Balaguer和Diaz(2006)让西班牙语一加泰罗尼亚语双语者做加泰罗尼亚语的真假词判断,结果发现与母语是加泰罗尼亚语的双语者相比.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双语者容易拒绝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真词的假词,却很难拒绝含有西班牙语字母的假词。该研究结果与Alvarez等人(2003)的观点一致。Chauneey等人(2008)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只对目标词进行生物属性判断,结果发现即使掩蔽的启动词只呈现50ms,启动词仍然会自动激活,但是启动词是一语时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启动词是二语时的激活程度。

4 问题与展望

对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不仅能丰富双语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更好的解释生活中的语言转换现象,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语言转换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先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在语言产生转换方面,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且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了比较多的共识,但相对而言,在语言理解转换方面,研究者探讨的还不多,并且在仅有的几项研究中,也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因此,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重点对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进行系统探讨。总体上看,在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中,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对先前研究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关于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加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语言转换过程中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如果激活是在哪种层面上激活,激活的非目标语言是否对目标语言产生影响,目前语言理解转换领域的研究只是在第一个问题上进行探讨,对后面的两个问题都还没有研究。而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Rodriguez-Fomells等人(2002)的研究中,他们认为双语者没有对非目标语言的语义进行通达,但是他们让被试判断目标语言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是元音还是辅音,这是一种词汇判断任务,只是让被试在词汇层面上对单词进行加工,这一结果很可能是他们的实验任务造成的。另外,他们根据非目标语言的词频高低对语言加工没有影响

来说明非目标语言的概念没有激活也不够妥当,词频可能并不是反映概念加工的一个敏感指标,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待于使用更敏感的指标进一步验证。

第二,双语者语言转换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先前的研究中仅仅提到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其他因素如个人语言获得的年龄、语言使用情境等因素都应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如在Elston-Gitter,Gunter和Kotz(2005)的研究中,给母语为德语,二语为英语的被试呈现英语句子,句末词设置为同形异义词(如gift在德语中意为poison,在英语中意为pmsent),然后给出一个英语探测词,一种情况下,这个探测词是与句末词的德语意义相关(如poisonl,另一种情况下,这个探测词与句末词的德语意义无关。根据Alvarez(2003)的实验可知,当使用非优势语言时,优势语言(本实验中为德语)会自动激活,那么相关条件下的N400波幅较无关条件下的要低。结果发现,如果在正式实验前先给被试看20分钟的英文电影,则就不会出现启动效应。而给被试看德语电影则会出现这种启动效应。由此可知,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使用情境的影响。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语言转换现象,普遍需要双语者在概念层面上进行语言加工,但先前的很多语言理解转换研究使用的都是词汇判断任务,那么,概念加工任务下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转换中如何加工非目标语言?概念加工任务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跟词汇加工任务下的机制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四.先前的语言转换研究多数采用外显记忆任务范式,这种范式下被试可以清楚地知道实验任务要求他们做什么并容易采取应对策略,从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引入了内隐记忆任务范式来研究双语问题,其中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是其典型代表,该范式下被试对双语的加工属于无意编码和间接提取,并且实验任务也只包括一个单独的编码阶段(学习阶段)和一个单独的提取阶段(测验阶段),这样就能够将被试的策略排除或者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从而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zeelenberg&Peche,2003;李利,莫雷,王瑞明,2008)。因此,未来研究中也应该借鉴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对先前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并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五,先前研究中往往混淆了语言表征的两个层面,比如在语言理解转换研究中,仅根据单词的语义层面有激活就认为非目标语言有激活,根据单词的语义层面没有激活就认为非目标语言没有激活。实际上,语言表征包括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silverberg et a1.,2004)。语言理解过程中是先激活词汇表征,再激活语义表征,因此也可能存在着非目标语言有激活,但只是在词汇层面上激活,其语义层面并没有激活。此外,先前关于语言转换的研究多集中于拼音文字,双语被试的两种语言也都属于拼音文字系统。而中文是表义文字,与拼音文字在语言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先前关于语言转换的有关研究成果是否适应于中一英双语者,这一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六,先前跟双语语言转换有关的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是词汇,但真正探讨的问题却是整个语言转换机制问题。如果实验材料不用词汇,实验结论是否还是如此。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外,很多语言转换机制的研究都涉及到转换的控制机制,虽然在我们所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的研究上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但目前在控制机制的研究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控制机制的神经基础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这一问题单独进行探讨。

第七,先前关于语言产生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如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特定语言提取理论等、但对于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一直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理论观点,相关的研究结果争议很大。通过对先前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语言理解转换机制可能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会激活,这种激活会对目标语言的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非目标语言激活到哪种层面受语言使用时的具体情境的限制;在词汇任务情境中,非目标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层面和概念层面都会激活。这一观点可以称之为“语言理解转换的语境观”,这是认知经济原则在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当然,这只是我们根据对先前的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所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是不是确实如此,还有待于在未来的研究中设计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上一篇: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影响驾驶安全的驾驶员注意模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