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态安全探究

时间:2022-09-19 10:23:17

地方生态安全探究

理论模型

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根据土地的不同生产力,可将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化石能源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在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中,各种物质消费和能源消费等均按相应的换算比例折算成相应的土地面积,一般转换和折算为耕地、牧草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5大类。由于这5大资源消费类型的差异很大,因此需要用均衡因子与每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相乘,转化为可直接比较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再进行相加[3]。计算方法式中,EF为所衡量区域总的生态足迹面积;ef为人均生态足迹;EC为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N为当地常住人口数量;Ei为均衡因子;aj为第i种消费品折算的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Ci为第i种资源的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种资源的世界平均生产力;i为消费的资源类型;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aj为人均占有的第j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λi为产量因子。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由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均衡因子将根据岑川镇2011年各类生产性土地的生物生产力,以“国家公顷”和“全国平均产量”为单位进行计算[5]。通过查询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岑川镇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耕地和建筑用地、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牧草地、水域的均衡因子分别为3.58、1.45、0.69、0.28。耕地和建筑用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的产量因子分别为1.89、0.96、0.24、1.27、0。暂住者与常住者的时间加权折算方法因为一定区域内存在居民的迁徙,人口数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于是暂住者与常住者对资源的消耗量是不同的,所以将研究区域内的人口分为暂住者与常住者。暂住者指在研究区域内居住不超过6个月的人,而常住者则是在研究区域内居住超过6个月的人[6]。为了增加计算准确性,应将暂住人口折算为常住人口。

岑川镇生态足迹模型的实例分析

生态足迹的计算岑川镇2011年总人口为20446人,外出务工者为4171人,根据其工作地点的不同分为本省内务工人员和本省外务工人员,其中在本省内务工的村民为1386人,每年因农忙和过年在家的时间约为3个月,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为33%;而在本省外务工的村民为2785人,每年只有约半个月的时间在家,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67%。3.2结果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岑川镇存在5767.23hm2的生态赤字,人均赤字为0.34hm2。只有林地一类生产性土地存在生态盈余。岑川镇生态足迹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分别为48%、26%、11%、11%、0.02%和0.01%。全球尺度下的生态足迹化石能源用地在高收入国家所占比例超过了50%,低收入国家只有高收入国家的一半,约2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化石能源生态足迹所占比例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所占比例越大经济发展能力就越强。岑川镇化石能源足迹仅占0.01%,而耕地与牧草地生态足迹占大部分,表示该地区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岑川镇生态承载力按其大小排列依次是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牧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分别为55.90%、42.59%、1.37%,水域、牧草地与化石燃料用地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从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来看,岑川镇的生态处于极不均衡的状态。由于岑川镇属于山地丘陵地貌,丘岗山地连绵起伏,导致林地面积十分巨大,而其他生产性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其林地面积占整个乡镇面积的3/5以上,丰富的森林资源弥补了全镇大部分的生态赤字,如果扣除林地一项,全镇的生态赤字为11991.06hm2,人均赤字为0.704hm2。但从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因为地形的单一,造成了该镇耕地面积的狭小,建筑用地、水域、牧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完全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其中有的可以以其他方式解决,如牧草地面积的不足,可以通过家庭养殖的方式生产和满足部分对禽类食品的需要,剩余的需求由市场交易的方式来满足。水资源和化石燃料资源的缺乏,可以由市场交易弥补。有的则将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镇域内由于地势平坦的土地面积较少,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势必将造成耕地与建筑用地的需求矛盾。综上所述,岑川镇2011年生态足迹结构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面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势必会加大岑川镇的生态压力,生态赤字将进一步的扩大,从而导致生态安全性恶化。岑川镇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表明,当地生产发展的自然资源消耗已经超过了其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岑川镇生态系统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

建议

(1)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推广规模化种植,走新型产业化道路。以产业生态学原理为标准,根据岑川镇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该镇环境特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岑川镇旅游资源丰富,可利用大面积的水域、丘陵和田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建立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2)加大利用和普及新能源的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建立以沼气、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对外的依赖度。增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贸易的种类,禁止对当地资源破坏性开采和过度开采,进行环保宣传,树立节能减排意识。(3)建立有效保障体系,维护和保持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决策机制,建立与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的生态环境决策能力和参与能力。

作者:梁容川 袁博 葛大兵 李昊 苏畅 田雄 任森华 徐丽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 湖南省气象局培训中心

上一篇:乌鸡指标与体质量综述 下一篇:初中生物学的创新教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