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时间:2022-09-19 02:06:56

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我结合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体,作为矛盾双方代表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工夫学这门学科,因而成绩卓著。这种情况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种现象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等,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指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应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不伤他们的自尊心,不侮辱他们的人格,从内心让他们感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才能融洽,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能推动人们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历史教学中讲到长征时,我选了《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曲,播放录音,以感染学生。“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粮断……”,随着缓慢而低沉的音乐,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向当年艰难的长征历程之中,仿佛亲身进入当年长征行列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再生动地描述教材中的长征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共鸣,于不知不觉之中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接着播放一段激起高亢的乐曲,“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激发学生从心底深处迸发出对红军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七律・长征》,更进一步增强情境效果,进一步升华情感因素,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运用讲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了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因素的作用下掌握了所要学的历史知识。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四、运用课文插图,调动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的插图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插图有的以浓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景,如《攻占巴士底狱》、《瓦尔密战役》等,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貌,如《鸦片吸食者》、《魏源》等。这些感性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知识枯燥无味之感,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学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可引导学生看日本明治天皇的《御笔信》、《甲午战争示意图》等插图,指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惨痛灾难,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国之心,要他们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样的讲解营造了有利于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的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后进生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对中学语文所学知识进行积累和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