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6:31:38

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满足个体所需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只有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够对所需的知识有乐趣。而审美教育更要在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来实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实施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更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去感动学生,用那些具体而鲜明的美敲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效应,促进知识学习和情操陶冶。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自霍去病的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还”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雄心;“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之心,到“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特别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建立起来的伟大新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伟大的历史仁人无不表现出来那种高尚而壮美的道德情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编者是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选材的。因此,教材的每个章节知识点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审美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挖掘出那些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审美教育的元素。历史记录着人类生活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比如“先河的诗经楚辞,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的小说,还有那些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蕴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摇篮,就是美的宝库。我们教学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交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着美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为我们的审美教学服务。也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氛围会增添学生的审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中来。没有审美的能力,或许那些野蛮贫穷而落后的原始的遗址废墟,在学生的眼里则成了毫无光彩,暗淡无光的东西。这就正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些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将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遗址彩图展示给学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学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给学生鉴赏。因为网络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它既能成为历史教师的好帮手了,更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历史中的美。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知识讲授和训练等多种方式和策略,充分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让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就21世纪的新人培养要求而言,当前的历史教育状况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有,没有对历史课进行准确的定位;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功能没能真正发挥出来。所以,现在我们要对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再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适当地加以引用,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再如,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佳选择,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励志成才的理念

“有志者,事竞成。”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都来源于其立志的精神。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陈胜,就是以“鸿鹄之志”的理念,领导了秦末农民的举旗起义,了秦王朝的暴力统治,名垂青史。再如,当代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再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培养他们苦学多思,勤奋进取的创新精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接受德育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洗礼,不断地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草莽丛生、野兽出没”被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过程。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人物画象,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且能记住时间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播放了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象征着什么?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它的建造体现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挪用海军军费,建造公园;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北洋水师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军手里呢?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和塑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教学,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而利用电教手段,就能解决上述难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入;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会自主学习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再针对提纲提出的问题,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今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日美联合防御体系的建立,东盟国家的疯狂扩军备战,南亚的军备竞赛,越发要使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

鉴于上述四个原因,学校教育别是历史学科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

1、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1)在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时,教师首先可以尽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的那样:"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学生讲透文化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例1:我们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国家学会了这一技术后,就将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们却把它用来看风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西方人学会这一技术后,将之用作开发矿山或制作枪炮进行殖民侵略,而我们却把它做成炮仗用来敬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社会环境。例2:我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无名文化,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农氏、黄帝、孔子的威名,而实际发明人或作者是谁?不得而知。这种无名文化,使当事人既得不到物质上的实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激发不了人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极面一直影响到今天。

(2)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肯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呢?而东方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落伍于世界时代潮流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打倒封建专制政体,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人们"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陈腐观念,要把经营工商业赚来的金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来买田置地;第三,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互通有无,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扩大海外市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3)在讲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时,教师先可以肯定自从董忡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又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次是讲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冲击,教材从正统立场出发,集中力量歌颂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地动摇,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讲到这些冲击对我们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说明,这些运动对传统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传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扫荡。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把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扫荡殆尽。那么,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因此当前重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时!是多么的重要!!

(4)在讲到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教材用较多的事实论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都错过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还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再错过这次机会,那么,中华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将越加拉大,中华民族将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趁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召开专题讨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当我讲到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让学生专门召开一个讨论会,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指出:第一,落后要成为挨打对象,第二,落后事实上就抵御不了外来入侵者。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举办专题报告会、黑板报、橱窗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4、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也不失为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忧患意识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

2、忧患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3、忧患意识教育要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作空洞的说教。

4、忧患意识教育还要同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配合起来进行。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历史教学中某此无序状况,表面看来很是花哨、闹热,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表现大致有下几种:理插科打诨。课堂上开玩笑,讲佛教、讲到鲁智深醉打山门、《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厅的自画像变形之美。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二是滥加臧否。课堂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三是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或以“电灌”取代“口灌”,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就是创新┉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对创新教育的裨理解有误。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不应该是勉强为这,形工序义的,而就该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

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短程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识必须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才能在今年内后的实践中应用于。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从古今吵外历史现象中找得巫通之外。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分明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舍近求远何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成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法同样是不可取的。

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后情感受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前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同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适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不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一形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分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

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分明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佼、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是,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这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普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作为2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思想与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应当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有机融合起来。强化思想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推行已有较长时间,其中重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的素质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当包括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这都要通过思想情感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在要求。二是强化学生成长的引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也是片面的。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挥正确的引领,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抵制不良思潮的需要。高中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正确的思潮,拜金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些误导。重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思想渗透,能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看待社会发展、看待历史与未来,对不良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这也是重视思想情感教育所产生的最为直观的成效。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切不可采取教师口头说教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显得非常单薄、苍白和生硬,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说教中不仅无法有效领悟正确的理念思想,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着力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才是渗透思想情感的最佳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最为重要的思想情感,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他们将要承担起壮大中华民族的重要职责。因此,对学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首要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各种思潮良莠不齐,历史教师应当坚定不移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迟疑、不减速,让爱国主义成为历史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旋律。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突破,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从两个角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数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八年抗战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破坏,并出示了一些图片,有万人坑、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图片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大家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将话题转到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方面,从辽宁号战舰、正在建设的航母、第四代新型战机、精确制导武器等,介绍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落后受欺侮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强大的中国正在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不仅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而且也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非常重要的力量。在这样的教学环节,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蕴含的情感主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强化爱党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剥削制度,开展了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党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渗透爱党教育,将党的贡献功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例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香港回归谈判的艰辛历程,一起重温了港澳回归时震撼人心的场景。从这些内容的回顾中进一步延伸到我党和党的领导人在港澳回归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能够顺利收回港澳。学生通过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和基础,港澳才能顺利回归,在教学中有效强化了爱党的思想教育,让党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

(三)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时事政治解读

高中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千万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之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和学生共同解读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情感教育,这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在《王安石变法》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和我国当前以为首的党中央正在推行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改革有着哪些异同点。学生经过分析,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总结出了两者变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同的是王安石的变法活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权益,为了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而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制度改革是为了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强发展速度与质量等为目标,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和人民谋长远打基础。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对当前党中央推行改革的决心力度充满敬佩之情,也自觉拥护中央的决策决定,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四)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就地取材渗透思想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一定片面追求高大上,可以就地取材,以学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发生的变化为原型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大的方面,如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方面选取一些成果来体现我国科技的变化与发展,还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同样可以让学生从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科技发展的进程。如我们身边常用的智能手机、网络终端、智能电器、集成控制系统等,这些方面看似属于小的运用,实际上与整个科技的发展进步一脉相承,抓住了这些内容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思考

一要始终坚持主旋律引领。要把爱国主义、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坚定不移推进下去,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恪守的底线和原则,以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要营造思想教育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渗透,一定要在恰当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情境渲染、师生互动等方式,营造教学的良好情境,达到更好的效果。三要补充大量的教学信息。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必须要搜集大量的教学信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搜集与教师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生动的信息,这些方面对提高思想情感教育成效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

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度的、持久的集中,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现代的网络视频和电脑课件是创新教学的有力保障。通过图、表、声、影等先进手段,把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也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进行评比,既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世界的其乐无穷、产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轻松掌握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且更在于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能自主性学习且具有创造性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聆听教室外的声音,感知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联系。积极开展历史应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历史课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一门基础课。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传统教学手段的问题。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遍运用,是借助于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手段的,一些新型的设备必然会被运用,而由于这种现代教育手段非常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还有学校的领导必然会更加重视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本价值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手段的影响下,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弱,这对于教师正常价值的实现是不利的。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转变思维,提升教师素养。在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中,要着重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解读课标和考纲,给学生的常规认识带来一种与众不同之感,而且要更深化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维,以便更好的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历史教师要做到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提供更多的可能。比如在讲解《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武林外传》吕秀才与姬无命关于‘我是谁’的对话,导入世界与人,本我与自我的关系。然而如果对课标内容没有深入解读的话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看的只是一个自杀式的笑话而不能真正与本课中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与苏格拉底的思想“认识自己”相吻合。因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与教师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适度运用于还原历史,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是有迹可循,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很好的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给学生展现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历史的还原,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要进行无目的的还原历史,要注重在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前期下,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结合,然后再进行还原。比如说在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要突出这节教材的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而对于过程中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教师可以适度截取有用的视频资源适度的还原这些战争,以更好的给学生展现人们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和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学校须更新教学评价,特别是听评课上应全面看待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学校的教学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与时代的发展相贴合,让学校的发展更能够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要做好教学评价的更新,让评价机制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的需要。而不能唯一至上原则,这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有效化。综上所述,现阶段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因此,要不断的采取措施,更好的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培养正确社会历史意识

有学者说“历史意识是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企望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灵活动”。因此,历史教学要用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会初步运用基本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并发展学生的社会历史意识,要以历史知识作基础,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如爱国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等。

2.培养优秀民族素质

当前,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忘却优良传统,使民族气节下降甚至消失,民族意志变薄,做出一些不顾国格、人格,损害民族情感的事。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民族素质低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素质。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应该好好利用优秀文化来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素质的培养。

3.培养先进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国与国间也存在许多隔阂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隔阂和问题的原因是各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而且这种历史和社会文化间存在差异。要想很好的解决国与国间因历史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社会,还应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树立起“和平的公民责任、民族间相互依存、国际理解以及人类友爱的意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正视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承认彼此间的差异,不因为彼此的差异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理解合作。

二、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后,我们就需要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在学习中国古代文明时。我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史的教学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学习“近代探索”时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教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近代中国是古代史的延续和现代史的前奏。学习近代史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本土化原则

本土化应该是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教材采用的教学案例一般比较普遍。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穿插本地发生的历史,使案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尽量缩小学生的时间、空间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探究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文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采用正确的方式。

上一篇: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理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