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生分析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18 10:06:23

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生分析及教育对策

所谓体育弱势生,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残疾、遗传病因、身体肥胖或瘦小、主动参与意识差等因素,导致他们对体育课和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消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一种负担和压力,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为“体育弱势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升学的门槛越来越低,高职院校中这类学生的数量也在扩大。

不可否认,我们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因此,关注体育弱势生,调动体育弱势生的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是现今体育教师真正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和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面对的问题。

体育弱势生的表现特征

根据笔者观察,体育弱势生一般有以下特征:

1.具有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常有为难、沮丧心理,依赖性强、逃避体育活动。一些“弱势生”总觉得自己运动能力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不具备运动天赋,因此,对待体育活动,他们提不起精神与兴趣。即使在体育教师的督促下,也只是勉强完成课堂练习任务,给人感觉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投入,有难度的技能活动更是显得缩手缩脚,缺乏自信与上进性。

2.合作性不强,这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由于各方面条件影响,他们要么担心自己受大家嫌弃,不愿意、不敢主动参与活动;要么是因为他们身体素质和个性原因,大家不愿意与之合作。时间长了,这类学生逐渐成为体育活动中“边缘人”。

3.无所谓态度,即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课堂听讲不认真,练习偷懒,纪律涣散,行动自由。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呈现二个特征:一是师生瞧不起,产生退缩心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课中练习不积极,经常逃避练习,甚至旷课,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对待体育成绩持无所谓态度;二是师生歧视他们,产生对抗心理。他们行为散漫,随便,好强辩,不按老师布置的练习去完成动作,我行我素。

体育弱势生的成因及分析

1.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学生体育素养“先天不足”。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仍是很多中学突出的问题,体育课程徒有虚名,课时被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大学新生对体育方面基本知识、项目技能认识空白。再加上缺乏锻炼,营养过剩,或者偏食,致使大学生

中“胖墩儿”、“豆牙型”体形比较常见。在体质上,他们弱不禁风,遇到天气变化就感冒发烧,经常请假;在个性上任性、偏执、容易敌对,与人关系僵硬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身心正常发展。

2.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使得体育弱势生产生畏难情绪。体育课程与一般文化课程学习相比,是一种“技艺性”的特殊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属于身体认知范畴。一些技术性和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结构比较复杂,这对于那些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或者身体笨重、缺乏灵活性的同学来说,容易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

另外,由于体育活动项目本身具有的危险性和伤害事故的时有发生,这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和经验,学习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再现,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弱势生”对于体育活动焦虑和逃避心理。

3.一些体育课教学形式单调,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在近年的扩招中,教学设施尤其是体育活动设施不到位,除了跑步、广播体操等项目外,其他项目内容没法开展,这种客观条件也制约着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兴趣不高的“弱势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讲解的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够规范、正确,没有吸引力,练习的内容缺乏新意,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怕老师而有意识回避老师,或借故做些与体育课内容无关的事情。

针对体育弱势生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弱势生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体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他们对待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克服为难情绪,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多方面的意义。大学生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学业的完成以及今后对社会的贡献,体育活动不仅仅有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健身功能,还具有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的教育功能,重要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它还具有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压力、丰富生活的休闲和娱乐功能,这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健康、时尚的生活素养。

2.淡化运动技术,在体育课中采用“快乐教学”。现在很多高校体育课程都在采用“选项课”或“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出“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思想。但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重视教学的外在因素,突出教师对教学的控制作用,而忽视教学主体及其内在心理因素的挖掘,重视技术练习,忽视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的培养,把传授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唯一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原有的专项运动水平,这样在一起上课的学生所学的运动项目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如果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势必造成“弱势生”学习的困难,从而对体育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也根本谈不上贯彻“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因此,在对弱势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彻底转化角色,应淡化运动技术,强调重在参与,注意指导和参与的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3.创设“梯度教学”,激发弱势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谓“梯度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体现教学的“梯次”、“序列”,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一,教学内容创设梯度,让体育弱势生尝试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在难易程度上要有意创设梯度,视对象而定,不设难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保证那些身材矮小、体型较胖、身体素质较差的体育弱势生和其他同学有一样多的练习、表现机会。适当降低教材内容难度要求,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之后,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把曾经在练习中尝够“苦头”的体验转化为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消除畏难情绪能起到积极的心理作用。第二,对不适合运动的弱势生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病、残、肥胖、体弱学生的实际,实施康复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恢复健康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克服自卑心理,树立顽强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人生目标。第三,成绩评定创设梯度,激发体育弱势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对于一般活动项目而言,体育弱势生尽管相当努力也只能在及格线左右徘徊,甚至有的练上一辈子也达不到“及格”的标准,这样势必会挫伤因先天不足影响运动能力学生的积极性。用这种柔性的相对的评价标准,对培养体育弱势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培养他们对终身体育的兴趣有积极意义。

4.积极鼓励,增强体育弱势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信心。自卑、退缩心理,是体育弱势生最大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是体育教师重要的任务。为此,教师要注意二点:

一是要善于赏识学生,引导体育弱势生克服心理障碍。赏识,是教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而给予重视和赞扬的一种教育态度。它通过教师口头表扬和手势、目光等各种暗示方法体现出来,对学生充满着信任与期待,能够引起学生做出积极的响应,进一步影响弱势生消除心理障碍。

二是要鼓励体育弱势生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暗示,是教师通过语言和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如,在体育教学中让后进生经常进行自我暗示:“我行”、“我感觉不错”、“没关系,我能行”等语言,利用这种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体育弱势生缺乏信心、自尊心低落的心理障碍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上一篇:从广东民办高校发展看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责... 下一篇:谈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