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综述

时间:2022-09-18 07:30:06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综述

(一)积极调整和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和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应积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切实全面抓好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提升远程教育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就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和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学习支持模式的重要作用,以推进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在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远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由此,必须积极推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各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及网络知识,研究和了解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思想理论,要求教师依据远程教育基本规律开展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知识的加强,高效运用完善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不断推进学习支持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明确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的新思路

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树立“人本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理念,力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人性化学习支持模式。各学校应制定相关文件,真正明确和规范学习支持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各项要求。同时,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应下大力气加强教师服务团队建设,不断推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有效明确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的基本思路:从资源共享、技术支持、信息互动等方面为学生的远程学习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三)实施分层化办学教育模式

远程开放式教育应采取三级分层的办学教育模式,实施自学、在线学习和面授辅导互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远程开放式教育学习支持模式具备如下特征:中央级学校积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基础课程的信息教学包,借助于学习平台实现学习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有效共享,帮助学生及时、准确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培训及教学研讨的形式,为地方学校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通过网络点播中心、呼叫中心、实验中心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咨询、答疑、解惑等远程服务。省级学校应致力于开放课程教学包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借助于学习平台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一些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等帮助,还要为分校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各分校及教学点应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集中面授的学习环境,依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面授辅导课,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此外,各班班主任应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帮助学生认真选课,督促和监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以确保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采取多种措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基于Web的智能化网络学习环境,可通过面授辅导、电子邮件、MSN沟通、QQ流、BBS、教学论坛等形式,同时建立网上学习园地、自动答疑系统、自动作业系统等平台,并聘任研究生作为“在线助教”的职位,主动向学生提供教学、管理、教务等全面的系统化服务,以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基本需求。各学校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丰富和广泛,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网络学习越来越多样化,网络远程学习用户界面操作比较简单,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线平台能支持文本、图像、视频、动画、CAI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教学平台能实现信息反馈,通过IP课件、论坛的形式,各任课教师可专门负责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各学校应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深切的情感关怀,可借助于聊天室、QQ流、,教学论坛、教学研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信息互动的宽阔平台,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真正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学习效率的均衡提升。

(五)为远程教学开展提供多方位支持与服务

各学校都应下大力气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积极有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信息及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不忽视书面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件,高效整合与课程相关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需要。各学校要积极构建全面、有效、实用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加大网络信息化投资力度,接入光纤系统,大大加快了上网速度,同时建构校园网,实现师生对于教育资源的检索、查询、浏览和下载等。可借助于校园网上BBS、FTP、VBI等网络互动形式为学生集中授课,网上教学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不同课程的教学细则、重点、难点相关内容和信息,还可利用语音答疑系统、双向视频会议、BBS等形式实现师生间的教与学的互动,这是提升远程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总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必要形式,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积极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模式,及时、准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并不断进行发现和探索;努力实现远程教育不断探索与完善的教学目标。

作者:姜山峰 刘涛 徐可心

上一篇:天然气分析制的建立与实践 下一篇:天然气利用技术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