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学习 学习社会 现代培训和开发

时间:2022-10-18 08:29:28

终生学习 学习社会 现代培训和开发

继续教育有着宽泛的内涵,可以以不同角度切入,从理论上、实践上加以阐述。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学习社会,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以及现代培训和开发等五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一般地说,是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在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确认了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属性,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与物质资本具有同等地位的资本。优质人力资本能够迅速积聚物质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则是有效的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转变的发展阶段,学习成为人们不断吸取新知识和必要技能的重要途径:七亿劳动力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继续学习,其中数亿农业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进入非农产业;结构性失业人员需要接受培训重新就业;摩擦性失业不断释放潜在失业者,需要通过再培训找到新的就业门路。

中国人口众多,但人才匮乏。将人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学习、培训和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运用制度、政策、组织的学习和教育形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学习、培养、训练、配置和利用,以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和创造性。

所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教育、重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看成是能对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的事情,并作为主要施政内容加以规划和落实。

美国学者奈德勒(Leonard Nadler)在其《开发人力资源》一书中,把人力资源开发界定为:1、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培训、学习与教育、培育);2、在一个限定时间内进行;3、旨在产生行为变化。

按照奈德勒的阐述,人力资源开发有三个主要的领域,即培训、培育、学习和教育。具体说来,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的开发,对人所从事的现有工作进行学习与培训,对人的未来工作和任务进行培育,对人的发展和提高进行教育。这说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教育,不仅限于正规教育,其中包括现代培训。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强调每个人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而这一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需要把工作的、职业的培训与社区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

二、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按照OECD的说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1996年,OECD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选录部分内容,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形成报告,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科学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与统计数据问题。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也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或者说,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要素的经济形态。

应该说,知识是指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OECD将知识区分为四种形式: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OECD认为,信息一般属于前两类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两类知识的需要。而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信息经济学,一般地习惯于把上述四种知识都看成为信息,或是深加工信息,或是原始信息。知识不仅是信息,它还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与教育。

在当前,真正开始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国家恐怕只有美国。其他的发达国家,包括OECD大部分成员国在内,或者仅仅是即将临近,或者是还有着一段距离;对有些国家或者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名词。从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衡量,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还不及美国50年代的水平。1996年,我国知识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06%;而美国在1958年则为29%。以综合指数而言,若把美国现有水平为l的话,我国仅为0.31。但是,尽管如此,我国一些发达程度较高的地区,还应创造条件向着知识经济社会迈进。

知识经济社会所强调的是:

1、知识将成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知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主要因素;2、知识和智力开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3、知识将改变未来社会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4、知识网络促使国家创新体系的进步,科学系统、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5、知识和学习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6、人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体,终生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贸易、金融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缩小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变得相对容易。但是,变化的快节奏使得知识差距可能扩大,造成“知识隔离”。这种隔离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问,同时也发生在个人之间。

有证据表明,熟练的、适应性强的人员对于利用新的知识爆炸和迅速的技术革命所提供的潜力是非常关键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距。结果,不能或较少获得学习机会的人就有可能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抛弃。

三、学习社会

“学习社会”一词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M、Hutchins)。1968年他发表《学习社会》一书对以往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提出到20世纪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学习社会。哈钦斯提出,所谓学习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哈钦斯主张教育所有的民众使人人为自己而学,协助个人了解他生活所处的环境、事实,使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尽可能发展成为聪慧的人。学习社会的目标在于提供人在任何人生发展阶段的学习机会。

哈钦斯把学习社会内涵看作是:需要终生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把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人文博雅教育要成为终生学习内容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终生学习发展人的技能和批判思考能力。

自1970年以后,终生学习、终身教育、迈向学习社会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各国相继展开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入90年代,在发达国家则走向具体实施阶段,学习社会的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策略。

迈向学习社会在世界成为主导性的教育思潮,体

现在,发达国家有许多官方的和民间的机构和组织努力地推展和实施学习社会。这些机构和组织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5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中,通过了一项支持人人有学习权的决议案。

在1997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的汉堡会议中,重新提出这项思考,指出学习是一项权利,一种享受,以及一份共同的责任。这种权利为全民所应平等享有。(UNESCO,1996)

1972年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

1996年发表了德洛尔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

《学会生存》和《学习――内在的财富》两本书,在全世界起有重大的影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70年代进行“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的研究。197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书――《回流教育:终生学习的策略》(OECD,1973)。1994年6月,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在日本召开,会议对日本文部省提出的三项终生学习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生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生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

在1996年的部长会议中,提出了“全民终生学习”的主张。

欧盟

欧盟于1995年发表名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该报告书提出,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三大冲击:资讯社会,国际化和科技知识等。为有效地应对这些冲击,必须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具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报告书提出,迈向学习社会的具体途径为:1、鼓励获得新知:可行途径包括建立和能认可制度,促进流动,运用多媒体教学;2、促进学校和企业界的紧密结合:可行途径包括教育对工商界的开放,企业对民众提供训练机会,学校和公司之间的合作等;3、排斥对学习机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统合,照顾不利群体:可行途径包括开办第二次学习机会,建立欧洲志愿服务体系;4、精熟三种语言:以增广见识,拓展文化视野;5、兼顾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的训练投资:在顾及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妥善运用。

次年,欧盟将1996年订为欧洲终生学习年。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迈向学习社会》(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一书,提出构建学习社会的具体构想,包括回流教育、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提出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的必要》的教育改革报告书中,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致力于学习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学习社会中,教育机会不仅存在于学校内,同时应扩大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等,即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均享有教育的机会。

英国“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和“全国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顾问小组”

英国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于1997年发表《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指出学习社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20年英国所追求的目标,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学习社会和发展起有积极的贡献(Dearing,R.,1997)。

同年,英国的“全国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顾问小组”提出了《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的报告书,其中指出,英国目前仍然不是一个学习社会,但是需要发展出一种“全民终生学习文化”,将学习社会的前景予以实现(Fryer,R.H.,1997)。

对于“学习社会”的理解,作者将其界定为:所谓学习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全民学习权的保障,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基础。

在学习社会:

1、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终生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

3、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机会应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保障全民学习权,整合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态来进行。

4、学习和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学习和教育与社会形成互动,密切交织。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

5、学习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6、学习和教育将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一切过程;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学习和教育职能。

8、终生学习、终身教育既是学习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迈向学习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

终生学习主张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学习,终生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终生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

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客体,着眼于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

终生学习是个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陛在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终身教育更侧重于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人们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组织一个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完善体系。

二十一世纪的终生学习国际发展趋势:

1、通过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形成完善的终生学习政策与计划;

2、从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出发,探索和采用适宜的终生学习模式;

3、发展创新的终生学习理念与行动;

4、运用信息与通讯科技扩展终生学习的机会途径;

5、把终生学习与知识经济和发展学习文化紧密结合;

6、促使人人成为自我导向的终生学习者。

五、现代培训和开发(T&D)

(一)全民的(for alI)和终身的(1ifelong)

1994-1995年的IALS的数据显示,每个成人在-25 64岁之间,预期的培训年限累计超过5年。

现代培训力图突破传统教育僵化的管理模式,建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个人参与

学习者是培训活动的中心。培训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培训管理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学习者的现实需要和特点为出发点。

现代培训反对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因为在这样一种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个性以及知识经验被忽视了,因此很难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社会参与,有效协作

现代培训机构需要社会参与,和机构外的团体加强合作,以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支援,更多的学习机会。

合作网络:

1、与本地及海外高等院校合作,合办课程及订立学分认可协议。

2、与工商界合作,合办职业课程、持续专业进修课程和再培训课程。

3、与社区合作,进行各种学习、教育和文化活动,实施非正规与非正式的学习和教育活动。

4、与资讯科技界合作,开展网上学习。

(四)灵活开放,弹性化

灵活开放,自由进出。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学习,用什么方式学习。

学习阶梯,多元衔接。任何学历的学习者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现代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及全面的开放性,要求现代培训的模式是弹性化的,它要实现现代培训的可选择性,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如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可选择性、学习层次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现代培训的弹性培训模式包括以学分制为特色的弹性管理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互动为特征的培训方法体系、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体系等等。

(五)学分转换与互认,学分银行

现代培训是开放的培训体系,学习者可以在各类培训体系、在正规教育场所和非正规教育场所之间进行流动。不同机构之间的培训是融通的,可以互认学分,以提高培训的效率。

学分是可以积累的,学习者可以在不同专业、院系、校际甚至地区之间选修课程,并实现学分互认。学习者的上课时数、报告、论文、考试、实习等都可计入点数(credit)。因此,任何学习的方式都可累计积分。

此外,学分还是可以转迁的。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可以使学习者不仅能够在不同学习领域或专业、院系、校际、地区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而且也满足了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对学习、教育提出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

学习者参加培训后,实行学分登记,并将之存入学分银行,作为干部任用、交流和调转的证明。学分银行制度是一项保证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弹性管理制度。学习者可以将文凭证书、在校学习的成果以及工作期间的学习成果等,经过评审后转换为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学分可以累积,到达一定程度,就可以转为正式的学位课程学分。学分银行的学分“储蓄”,对于学习者来说,终身有效。

需要规划学习护照、学习卡、学习银行,以畅通学习渠道的转换。

上一篇: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 下一篇:关于召开“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年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