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8 01:32:15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中国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摘 要】凭借着地理位置相邻的区位优势,中国与东盟合作历史悠久。在双方的经贸合作中,农业领域的合作走在前列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交与内政是连在一起的,论文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历程的回顾,分析了中国制定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积极合作政策的国内政治基础以及双方合作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operation with ASEAN by virtue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re linked together.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based on a review of China ASE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roces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political foundation after China established active cooperation with ASEA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policy, and researches the signifia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P键词】中国-东盟; 农业合作; 国际政治经济学

【Keywords】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PE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62-03

1 引言

除新加坡外,中国与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都是农业大国。凭借地理位置相邻等区位优势,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合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国家制定了各项政策,积极开展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1]。

内政与外交是相连的,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当然存在地理位置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但是,促使中国制定与东盟农业合作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双方的合作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际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内政治基础以及产生的政治影响。

2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发展

以20世纪末中国与菲律宾签署关于加强两国农业合作意向书以及向菲律宾提供商业杂交水稻良种谅解备忘录为里程碑,中国与东盟开始了全面的农业合作。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动农业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1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2002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到要加强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实施快轨道农产品零关税[2]。2004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品贸易协议》规定对不同贸易商品实行差异化减税或零关税方案。这些协议的签署及其后的修订,使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更加便利化。2009―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长109.34%。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达295.7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5.33%。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这与双方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政策以及积极进行谈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2 农业投资

中国与东盟在农业投资方面的份额虽然不及农产品贸易的份额高,但是农业投资比重一直有上升的趋势[3]。2009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互投资协议》的签署为中国和东盟搭建了一个新的农业投资合作平台。该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体制,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相互投资提供制度性保障。中国对东盟农林渔牧业的投资,2007年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3.7%,2010年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的3.8%,2014年这一比重达到7.5%。①随着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双方的农业投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2.3 农业人才与科技合作

中国与东盟在农业人才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双方要加强在人才培训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早在2002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备忘录》中,中国就承诺为东盟提供包括水稻种植、渔业养殖、生物科技、农业机械等培训,并向东盟成员国派遣专家指导[4]。10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中国农业部为东盟各国累计培训了10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②此外,中国与东盟各国也建立了一些科技示范项目,如中国与菲律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等,这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人才与科技的合作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农业人才与科技的合作将成为双方未来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新方向。

3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国内政治基础

中国与东盟合作成果的取得与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积极推动与东盟的农业合作,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基础。正如陆建人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所以选择东盟作为首个自由贸易伙伴,与其说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如说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③因此,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合作,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基础。

3.1 农业“走出去”战略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并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由10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走出去”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2010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强调我国农业要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农业国际合作[5]。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农业合作。④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凭借着一系列战略部署与政策支持,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 维护粮食安全

我国农业虽然发展较快,粮食产量也逐步提高,但是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环境,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不足、淡水Y源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与非关税壁垒等影响,我国农业贸易失衡且长期面临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领域,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政府除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国内农业发展条件外,更加注重农业国际合作,尤其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通过农业的对外合作,我国不仅可以拓宽粮食与原料来源,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可以通过广阔的海外市场化解国内过剩的产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通过中泰“高铁换大米”项目的实施,我国既可以获得泰国对我国出口的大米,改善我国大米进口条件,又可以将高铁技术出口到国外,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3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

中国积极推动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还与国内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有关。随着我国政治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步加大,一些民间团体在对外交往中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6]。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云南省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由于广西与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南亚各国临近。因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以及便捷的交通,广西与云南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地政府在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对外合作的背景下,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并且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如泰国糖业公司、新加坡威尔玛公司等大型企业都与广西合作组建了集团公司。两省也积极推动湄公河-澜沧江、环北部湾经济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4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合作不单单追求经济收益,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外溢”到政治领域,促进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有助于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4.1 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加强。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互动的增多,“中国”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东盟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国力的增强会使中国走向称霸的道路。因此,他们时刻保持警惕,而且在一些领土问题上存在与中国的冲突。这不仅影响了中国-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双方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政治互信。通过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双方的贸易额逐年提高,经济投资规模呈上升趋势,国民经济也不断发展。这些成果都使东盟国家认识到中国并没有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新时期,中国更加重视承担自己地区性大国的责任,积极开展互利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带动周边国家一起致富[7]。这也使“中国”不攻自破,中国的强大给各国带来的是机遇而非挑战。

4.2 促进中国周边外交的开展

在我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周边外交占有首要地位。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但是,我国的周边环境现实依然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冲突还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挑动,周边有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是十分友好。因此,中国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期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平台,中国不仅在东盟国家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而且多次派遣专家学者到东盟各国,为当地培训了许多科技人员与科技农民。这些措施从具体层面上践行了我国的周边外交理念,使很多国家感受到了中国的诚意。经济上的合作也带动了政治与外交方面的沟通与互信。近年来,围绕文化、安全等方面的议题,中国与东盟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开展合作,促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开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4.3 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可以较好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倡议有助于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造福于沿线国家与人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中,东南亚地区是重心所在,将影响整个“一带一路”的建设。虽然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反应热烈,但由于南海问题等原因,部分国家并没有完全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这就需要密切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组建利益共同体,让这些国家真正地了解、接受并最终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在与东盟的合作中,由于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的互补性,农业领域的合作一直走在前列。在新形势下,农业可以继续发挥优势,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密切双方经济交往,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实行。

【注释】

①翁鸣:《从产业协调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新动力》,载《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11期,第67页。

②卢肖平:《同心协力 化危为机 共创未来――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载《世界农业》,2010年第1期,第4页。

③陆建人:《论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第6页。

④张晨,秦路:《涉农企业自身、金融服务主体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关联度》,载《改革》,2014年第5期,第135页。

【参考文献】

【1】陈前恒,吕之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状况与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9(4):46-50.

【2】周后红.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前景探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世界农业,2012(3):26-28-46.

【3】翁鸣.从产业协调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新动力[J].国际经济合作,2015(11):67-69.

【4】卢肖平.同心协力化危为机共创未来――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J].世界农业,2010(1):1-6.

【5】陆建人.论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J].当代亚太,2005(10):3-10.

【6】张晨,秦路.涉农企业自身、金融服务主体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关联度[J].改革,2014(5):134-138.

【7】Wan-Ping Tai and Jenn-Jaw Soong,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Strategy and Challenge,” The Chinese Economy, Vol.47, No.3, 2014,pp.23-39.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理念演变 下一篇:辛安矿2105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