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修行

时间:2022-09-18 12:22:30

艺术与修行

最早结识艺术家付小桐源自于我和她所在的阳台艺术小组的合作,也正是“阿瑟・丹托之后:我们去哪里?”这个展览的合作使我有机缘见到了付小桐针孔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作品的制作极其繁琐,付小桐利用针孔的物理性质和宣纸的特点呈现了一派虚实之间的山脉景象。原作和图片的呈现相去甚远,这系列的作品在我看来很难用图片的观看来代替现场的体会。更确切地说,欣赏针孔系列作品需要结合展览空间光线的变化,这种变化依赖于位置的变化。就像徐冰在烟草计划中所做的虎皮作品,观看位置细微的调整,其作品结合光线产生的变化也将呈现不同的观看结果,所以我更愿意将付小桐针孔系列作品归类为一个装置作品而非架上作品。

后来我在上舍空间见到她的新作《540,000个孔》,她将作品呈现逐步跳出了二维平面,作品的制作走向极致的同时对于光线运用也开启了一个新阶段,艺术家用不规则的针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树叶形状,作品的呈现结合了光线使得作品在空间中显得极其安静和通透,传统的宣纸和光线与针孔的虚实之间形成了一个东方美学的氛围空间,这件作品远观更像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近观又包含了诸种的细节,形状的虚实相间,气场的有无之间,抽象化的细节和具象化的总体形象构建出了这个作品的可供阅读的大量空间,这件作品和她过往的作品既有衔接,更重要的是深化了过往作品的所要表达的精神气质和表现方式。付小桐作品的精神气质在我看来是一种东方审美情怀和宗教般的修行品质,东方美学的虚实相间和有无之间通过作品形式感得以呈现。针孔系列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将这两种诉求的结果结合在了一处。

从山峰系列到《540,000个孔》,针孔系列作品对于我了解艺术家付小桐的个人气质和精神诉求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之后的展览和学术讨论会上,我和艺术家付小桐有几次交谈。艺术家本人和作品一样安静,和我同为山西人的付小桐更像是一位南方的姑娘,不曾想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已经为人母,她说话的声音不大,言谈之间眼神严谨温和,这是我对于艺术家本人的印象。基于作品的阅读和人的交往之后,我再看付小桐的简历,付小桐的学习经历基于艺术学院的专业训练,在天津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习付小桐所读的是油画系,而在中央美院的硕士学习付小桐所读的是实验艺术系,从传统的油画造型训练到现代实验艺术的学习,我想付小桐的作品之所以能具备传统气质和当代呈现这两种特质的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两段学习经历。

基于传统和当代,穿越在观念和物质性之间,我想到之前一个研讨会上夏可君先生所谈及的中国当代社会的混杂性,所谓中国当代社会的混杂性在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既有农业社会基础,又有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在大都市现代化程度有很高。这种混杂性构成了中国当下的魔幻现实,如果说马尔克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衍生出来的想象,那么中国就是想象和现实混杂不清的现状。

以混杂性来考量付小桐的作品同样会发现针孔系列的作品和徐冰的《天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付小桐来自于山西内陆的小城,而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她的艺术学习经验又是结合了传统的油画训练和现当代艺术理念学习,无论是个人生活经历还是学习经历使得付小桐具备了这种中国当代社会的混杂性特质,同时映射到作品创作上付小桐将这种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

针孔系列既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境遇的转化,比如作品的气场和作者的气场的契合,我相信付小桐针孔系列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更像是一场修行,生活对于艺术家亦是一场修行。此外针孔系列又是学习经验混杂的结果,如果说生活的修行是作品的内容生产过程,这种修行伴随了作品的生成,那么针孔系列的呈现就是艺术学院学习的结果,付小桐将自身的前后两种不同的学习经验都融入到了这个系列的创作中,使得这一系列作品一方面既具备了传统的气质,同时又在理念上独树一帜。

以上就是我对于付小桐针孔系列作品的一些观看体会,艺术家的作品只是生活的结果,对于作品本身的阅读有时候更多的需要了解艺术家本人。付小桐和她的作品一样,很难在简短的几次谋面中完全看清,在安静的气场之下,虚实的表达之间,艺术家要表达的内容可能还有很多。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一直觉得艺术创作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与结果,我在付小桐的作品中最多的感受就是关于修行,一方面因为这种制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创作题材大多关于山脉,如他所言涉及了灵魂,死亡等等,这些似乎都是佛教的命题。假如说艺术对于付小桐是一场修行,我想知道在未来这样的修行到达的下一个境界是什么?

上一篇:从成见走向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提... 下一篇:那些舌尖上的宝岛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