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差距分析

时间:2022-09-18 07:36:26

中国城乡差距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城乡差距简介。二是存在城乡差距的原因。三是减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 城乡差距 农业

一、中国城乡差距简介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从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到1978年改革前,城乡收入差距之比比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要高,稍大于中等收入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增长4.7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长3.6倍,但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4:1、1985年的1.7:1,扩大到2004年的3.23:1。表面上看,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是3:1。但这种差距不足以表明中国社会城乡居民的真实距离。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住房、公费医疗和实物收入等,再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要用于第二年再生产资料,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没有明显缩小的迹象。改革前我国基尼系数小于0.2,此后逐渐扩大,现在已超过0.4这一国际警戒线。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向人均GDP1500美元迈进的进程中,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基尼系数仍有扩大的可能;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将伴随着工业化的全过程,是世界性的普遍事实,但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收入的正常差距为1.5―2倍,大部分国家在1.7倍左右。我国人均GDP2003年已经突破1000美元,这说明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超过了国际标准。

二、存在城乡差距的原因

1.产业方面的差异。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与城市区别的根本所在。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农产品收入弹性小,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会滞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另外,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国企改革力度加大,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缓慢,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农业和非农业差距拉大。因此,农业的产业特性为经济发展中城乡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可能。

2.公共产品的供给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为私人产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自然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服务),比如农村社会治安,乡村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等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及信息,农村基础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等等。但实际上,即便是诸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建设之类的项目,都是由农民自我买单的。农村以孱弱的经济基础承担着比城市重得多的财政性负担。

3.城乡发展理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很多方面对城市优先发展,甚至产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映一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高低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

4.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是有差别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不仅建学校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1988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共1, 528亿元,其中中小学930亿元,而农村中小学只有465亿元。实际上,国家义务教育的范围是不完全的,只有城镇中的中小学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义务教育。农村中的中小学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

三、减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1.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应实行统一户口,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逐步取消现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2.重点帮助基层政权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难题。中国基础教育长期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方针,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作为大头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及资金投入职责主要落在了县、乡、村基层,与其所掌握的财力极不匹配。“小马拉大车”造成的后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成为当前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真正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摆在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

3.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快城市化。城市化有两条路,一是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建城,像我省的温州龙港,农民改变了社会分工角色,不再当农民;二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村镇要按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水、电、气适度集中,虽然还是农民,但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4.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当前应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来,党和国家正在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美]A. J . 雷纳,D. 科尔曼. 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苏明. 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

[3]顾益康,邵峰.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J]. 中国农村经济,2003, (1) .

[4]郭克莎.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态势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1997.

[5]桑美丽.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原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上一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下一篇:应对蓝色壁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