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文课堂应该奏响的主旋律

时间:2022-09-18 02:45:55

和谐:语文课堂应该奏响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分组在课前搜集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后人的鉴赏作品,在课上分组解读诗人的作品,写出自己的鉴赏文章,再交流提高。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行云流水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就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在讲学《史记选读》,我常先让同学们在预习时找一找相关的历史小资料以便了解各课的历史背景。在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中,我们通过两位的本纪的比较,来个“我心中的英雄”辩论,看着学生据理力争,旁征博引,我享受着那份丰富而充实的欣慰。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1.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2.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

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岗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基层篮球执裁中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寓人文教育于物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