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时间:2022-10-19 06:17:18

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摘要:美育作为提升人的审美素质、美化人生的一门学科,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有利于造就崭新的人格。确立科学发展观,就是确立和谐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要求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社会和完善人类自身,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

关键词:审美教育;道德完善;人格和谐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97-02

审美教育作为提升人的审美素质、美化人生的一门学科愈来愈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大有成为“显学”之势。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研究切实可行的美育新举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新体系,探索一条美育的新途径,更好地拓展美育的功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世界发展的需要。美育对人的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能力。

一、美育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集人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士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是强国之策,振兴之举,育人之路。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也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强调“崇德”、“正德”,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修养,把人性规定为道德性。王国维说:“美学上的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

在美育过程中,首先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其二,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只认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就具有内在动力,激发人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享受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其三,强化审美文化和社会和谐的功能,使崇高、壮美、正义、光明、纯洁、友爱、刚强、温暖等人性美,在新的时代得到弘扬,实现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当一个人不计个人的利害,不畏死亡,为实现最高的善而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时,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美的境界,即崇高的境界。

审美力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愈朝前发展,人的审美力应该愈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层次就愈高。而高度的精神文明,又可大大促进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正从事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的建设的宏伟蓝图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包括健康的审美力的培养,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美育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复兴所突现的功能应引为关注。美育,从增强人的审美力的角度上看,将成为实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内在的情感动力。而从美育特有的形象性和情绪感染性来看,它又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高校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对美的关切、渴望、追求心理格外强烈。对美的追求,表现在他们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上。但由于情感易波动,要求、兴趣的迁移性较大,“饥饿感”较强,往往吸收不加选择,缺乏鉴别能力。若任其受外界的影响,就容易饥不择食,对美丑是非兼收并蓄,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那就不免戴着有色的眼镜去观察现实,看待人生与未来,以致美丑不分,或以美为丑,或以丑为美,在追求美的同时就已亵渎了美。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与心理特征,以及美育本身的作用、意义等,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从特殊需要上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决定了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青年一代广泛进行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理论知识,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才能使他们明了是非标准,划清美丑界限,增强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 美育有利于造就崭新的人格

美育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扩大到人类自身,人类不仅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生产活动,而且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那么,人就能得以和谐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竞争机制的形成,生活节奏的加速,城市化与科技化导致人与人的隔膜等,人类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转入快速高效的现代节奏。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同时,这种巨变与空前的紧张也对人的身心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精神疾患者已成为难以控制的世纪病、时代病。有的专家估计美国大约有1/ 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 。中国的精神疾患的数量也在增加。人类应该拯救自身,特别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损,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课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当然这种解救主要依靠国家立法与制定政策,努力建立社会的公正、正义,大力发展心理治疗。此外,通过美育,使人类做到审美地对待自身,使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

美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叔本华说:“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人格。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影响因素。”说到底,人格也是人的审美的精神特质,就是如何审美做人的精神素质和思想道德品格。

中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谈如何审美做人时指出,每个青年应该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人格长城。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特别是取决于如何审美做人的素质教育。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人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这种伟大的人格,“就是他时时刻刻都为了一个理想而付出他的全部生命,去争取更高的生命。”

新的时代需要克服由商品社会、应试教育和科技主义所形成的所谓“单向度的人”、“异化的人”,而造就全新的社会性格。这样的社会性格应该是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知识与情感和谐统一、外在人格与内在人格协调一致、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这样的新人,只有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中,在德智体美各育的和谐协调配合中才能逐步地培养形成。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所要求人才高素质,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育的功能, 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的这种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把对美的鉴赏和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素质,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即杨振宁所说的具有美学或鉴赏力的那种很高价值的精神结构。这种“精神结构”变成人的一种整体素质,一种能力,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定向。美育的终级关怀,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样的认识才更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真正含义。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育就是要培养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善于辨别生活中的美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和人生。通过美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

三、美育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从猿发展到现代的人,从蛮荒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人越来越美,社会越来越美,这都是人的智慧、才能、理想,通过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人类自身逐渐完善的历史。原始社会中,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主要造就的是功利素质的人(其他素质处于萌芽和依附状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造就的是伦理素质的人,黑格尔说的所谓“英雄时代”就是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前期(产业革命时期),主要造就的是经济素质的人,会赚钱,有商业头脑和经济观念,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甚至不惜把人也变成“经济动物”。马克思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征,指的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与此同时,普通劳动者则被迫成为机器的“奴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造就的是智力素质的人,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变成智力的较量,因此不惜用重金聘用或收买人才。到了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由德国“包豪斯”的先驱们开拓的“工业设计”,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成果创造人类所需的各种用品,强调对传统的扬弃,追求产品的功能与美的统一。这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显地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今天,人类所创造的产品对人类审美情感的适应,使今天的世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美好。

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进入一个从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质量”,从追求单一到追求多元化的新时代。“高感情”的文化产业不仅要求具有高知识,高信息含量,还要求具有审美价值。新时代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竞争极其激烈,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商品的审美内涵即是价值内涵。审美力同样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美育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人与世界的这种价值关系,从而全面提高自己,为实现这种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步进式加热炉水梁应用技术 下一篇: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实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