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9-17 10:09:21

对中职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近年来,中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资助政策是否完善,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助学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组织的是否严密,怎样才能做到资助工作的合理、公平、公开,是做好助学工作的关键。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强化创新意识。因此,切实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的“经济支持”模式,积极构建和发展“素质与能力支持”模式对于做好中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将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探索; 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中职校普遍存在的一支特殊群体,在我国中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资源整合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直接辍学走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因此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这项关系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做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对中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探索研究的重要意义

1.对资助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能满足困难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形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会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而着力构建“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能满足学生的深层多样化的需求,能让更多的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2.对资助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更能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而困难学生具有压力大、知识广、志向远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表面经济物质需求,而是更关注深层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经济支持作为资助的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

3.对资助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创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对教育新的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实际问题解决得好,思想问题往往迎刃而解;而思想问题解决得好,则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难外,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大大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的“经济支持”模式

积极围绕“服务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工作目标,丰富和完善多元并进的“经济支持”模式,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1.“确保三公”,个性资助。“个性资助”,即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因素,为其量身设计资助项目。既重点关注四类学生,即新生、毕业生、复困生、优困生;又增设个性化资助项目,如实物补助等。“确保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就是切实做好宣讲、公示,确保公开;认真履行评审程序,严格执行评审条件,确保公平;不徇私情,确保公正。

2.以“确保底线、鼓励自强”为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的实施次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测算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标准,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所得”不低于这个底线。在每学年伊始,学校先评定助学奖学金,然后受理学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申请。在审核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经济所得及个人能力、学习生活表现。最后,学校给予那些通过以上措施仍无法达到资助底线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无偿补助。

3.突出“励”字,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激励工作。中等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要注重经济辅助与思想辅助相结合,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自觉把学习与发展个性、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统一起来。

一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平凡的生活背景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普遍存在自卑与消沉情绪。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理想信念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制订了“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将人生价值追求与报效祖国的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鼓励学生“多样性”,支持学生学有所长。三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我们首先是重点开发校友资源。在新生入校之际,用优秀校友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成功的创业历程教育、激励学生。其次是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功能。“扶贫”与“育人”相结合,为广大贫困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积极进取,全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积极构建和发展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为主体的“素质与能力支持”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其物质、资金的困难,也要解决精神、心理上的困难。更要着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构建“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强励志教育。解困的重点在于解心,扶助的目的在于成才、成功,励志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关心隐于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在校园网、论坛、报刊、广播等媒体上建立“与困难学子面对面”栏目,了解其心理变化,主动倾听其心声,在资助的同时尊重其隐私、尊重其人格。定期召开困难学生座谈会,交流大家在学习生活上取得的成绩和心得。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校园十大先锋人物”评选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自强意识、爱心意识、感恩意识,化对家庭和亲人的小爱为对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大爱,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上一篇:对我国“小留学生”中“留学垃圾”现象的思考 下一篇:指点人生航向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