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时间:2022-09-16 03:17:38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企业发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加强心理辅导、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后信息收集反馈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稳定

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会使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资本投资难以得到收益,而且会使就业失败的大学生成为边缘群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就业能力差。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企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源于英国,随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美国、瑞士、中国等相继对大学生就业开展了广泛研究。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目前国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以知识、技能、思维、心理等方面为依托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素质群。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知识不扎实,运用能力差

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多类别岗位要求,择业面窄和专业知识不厚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专业对口岗位不称职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二)就业意识薄弱,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动力不足

很多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较差,择业意识形成比较滞后,职业目标模糊,择业过程盲目,择业动力不足。

(三)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

个别大学生不重视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非智力因素不过关。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势在必行,它是当前减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影响企业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关系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

(一)对大学生个体而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心理焦虑程度非常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专业、就业认识不够,缺少必要的准备。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实现充分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前进阶梯。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就业能力概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可以较好地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建设。

(二)对高校而言

高校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决定于毕业生的竞争力,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直接体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应作为高校办学目标成为教育主管部门重要监测指标。

(三)对用人单位而言

用人单位对高校的评价已逐步从过去注重学校名气转向学生就业能力。有没有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能不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是否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就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能力概念的提出,对用人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评价、管理和开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对社会而言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而社会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民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程度。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职业满意度,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团结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一)健全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竞争,如果缺少应有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表现出焦躁、困惑、恐慌等。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相关教师与心理辅导人员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相关辅助设备设施的配备还有待完善。现在大学生已经开始是90后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更加复杂,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特别是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尤其是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愤怒、厌恶、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所以高校要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健康课程向基础课程靠拢,逐渐形成必修课或必选课程,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转变学生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对个人能力、优势认识不足,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就业形势了解不够,或者消极等待,依靠别人,或者盲目乐观,看不清自己的坏习惯。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就业、择业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高个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团结协作,确保身心健康。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锻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把握和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三)建设职业辅导系列课程体系,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丰富就业指导内容,使内容多样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更应加强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要加强分层指导,个性指导,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提倡时间早,内容多,形式新。低年级讲座主题主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等方面展开。高年级主要围绕企业行业认知、求职技巧、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政策法规相关主题展开。一年级同学可以采用生活教育类讲座、新生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形式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启发生涯意识,有效规划大学生活。二年级同学可以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指导课程和举办生涯团体辅导、交流会等引导同学了解专业与职业,认识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三年级同学可以通过企业行业认知讲座、专业与职业指导课程、职业素养提升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就业前的职业定位,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同学可以通过讲座、毕业生团体辅导等形式引导毕业生降低期望值、合理定位,强化求职技巧。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学校要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始终贯彻共赢的原则,使企业和高校能兼收博采,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求政府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学校在借助企业资源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分担了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在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生产实际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以供大学生在学校内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节省了学校实践经费,又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便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内部资源的共享。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后信息收集反馈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有利于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通过了解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状况,专业技能情况,专业知识运用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情况,适应工作程度,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意见等内容,有利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开设课程,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反映情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利于高校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使个人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团结稳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2]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3]黄艳.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解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7.

[4]朱明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探索研究,2010,15.

[5]张红华,汪小明.金融危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

[6]蒋思勤.试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研究,2010,15.

[7]朱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调适[J].教育随笔,2010,19.

[8]李明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理论研究[J],2010,5.

作者简介:

高男(1981—),女,硕士,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辅导员。

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上一篇: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下一篇:构建重大灾害应急保障机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