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建立高效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15 11:24:58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建立高效数学课堂

摘要: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效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00-01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体会、发现身边的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和谐的师生关系,育人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达到全身心的和谐.留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创造一个布满活跃、愉快的教学氛围,发挥好情感教育的活跃性、愉快性的作用。

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畅所欲言,使师生间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师生同体才能同声同气,相互吸引,相互影响,才能同心同德,配合默契.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有不少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殊不知,你的眼睛,老是盯着书本、教案、黑板,就是舍不得把目光投向学生,目中无人,学生如何会与你配合?久而久之,课堂上那种“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留意与学生眼神的对接,透过心灵的窗户判定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碰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作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

3.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讲解析几何中的直线问题时,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做为作业完成.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我教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理科班中处于比较偏下的位置,后来逐渐的培养,一个星期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之所以选择直线,也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它们的图像就是直线,所以在做起来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4.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更新观念,使数学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对这样的课才会感兴趣.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 下一篇: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