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衬托手法

时间:2022-09-15 02:01:27

古代诗歌中的衬托手法

【中国分类号】G633.3

衬托是把甲、乙两种事物作对比,拿次要物象乙来衬托主要物象甲,从而使主要物象甲的特征更加明显突出。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以相同事物对照,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以大衬更大,以小衬更小,以好衬更好,以坏衬更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山之更高。

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后宫中所有美女的美来衬托杨贵妃的美。

反衬就是以相反事物对照,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从对立面的角度描写景物,反衬心理,利用人的心情和景物气氛之间的矛盾,或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如:

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反衬哀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了。

欧阳修《蹋莎行》:“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典例精析】

例1.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天空广大尚且有鸟路,江汉却无通行的桥梁。

【解析】以天空中小鸟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现实中的处处受阻:欲渡江汉却无桥梁,旧地难返,故友难见。

例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

【解析】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例3.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

【解析】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例4.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解析】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在主体对象不出现的情况下,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不写主体物,只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多个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苏卷)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夕阳西下,暮晖满林,外出的乌鸦纷纷归巢,但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无法归去,独自一人,远在天涯,饱尝愁苦与无奈。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上一篇: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的相关探究 下一篇:简析高考英语写作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