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时间:2022-09-13 11:02:50

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方式。我国报道的国际新闻主要是向国际新闻社订购,编译后呈现给受众的。国际新闻编译就是对蕴涵在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进行发掘、加工和再次传播的过程。国际新闻中的信息内容多样,信息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有的提供实际的服务、有的提供娱乐、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国际新闻编译工作者要从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国际事件中挑选出适合和满足国内受众需要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编译的条件。

从新闻翻译的特点来看,新闻翻译实际上是“编译(adaptation)”。编译本身隐含了“改变”,即“为了译文的目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诺德(Christiane Nord)认为,“任何译本都或多或少含有编译成分。编译是目的论的体现”。纽马克认为编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在译入语文化情境与源语不一致或语义有差异时,往往要采用编译的方式。

由于功能派译论是针对目的语文化受众的,所以在针对传播信息为主的新闻翻译方面是很适用的。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无论哪一家媒体编译新闻的最终目的都是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内容。功能学派认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或是要实现一定功能的,而译文忠实与否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入语与源语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差异。依照翻译的目的,局部的不忠实,增益、删减甚至改写就可以解释为合理的。编译后的新闻信息与原文并不完全等值,而是有选择性地针对特定的要求或环境传递信息,完成新闻所负载的职责。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依据研究新闻的编译,不仅可以指导新闻编译的实践,还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CCTV-2《经济信息联播》中的国际财经新闻,主要是将来自路透社、美联社等国外的通讯社的国际素材进行编译,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按照本节目的要求进行信息整合,编辑播出。中西文化差异是编译时常见的难点,如有些报道中的“lawmakers(立法者)”就可以译成“议员们”,因为在三权分立的国家,议会有立法权,议员即立法者,这类将解释包含在翻译中的方法符合国内受众的认知特点。

新闻编译的策略有:①解译,即用常规的表达法把原文中非常规的文字解读出来;②大量的注释,对目的语读者不了解或不熟悉的事件或事物加以注释,增加背景材料等。在原作者和译者意图不一致的情况下,译者要在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还是忠实于读者的问题上作出选择。新闻编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看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基于这一观点,必须考虑译文受众和原文受众的差异,即读者的接受性。要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原文,甚至可将原文置于一旁,按我国受众的思维习惯来调整结构,重新组织;否则,必将出现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的现象,将原文的美感丧失殆尽。只有抓住原文的精神,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才是真正好的新闻译文。

如《国际先驱论坛报》有篇文章The Rise of China to Rival U.S. may Take Longer as it Sorts out Domestic Issues(崛起的中国需要解决国内问题),原文有25段,《参考消息》编译后的《我国仍需首先关注国内问题》仅为11段,删除的段落多为涉及国家政治上的敏感问题及有关国家未来政策方面的内容,甚至有些错误的、偏激的观点和描述。这篇文章显然是带有“中国”的偏见,歪曲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的迅速发展招致一些人的不满,进而批评我国内政和民族政策,干涉我国内政。译文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国内的广大群众和一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读者,树立我国正确的国际形象是发起人的主要意图。译者必然要根据此翻译纲要对其进行编译,剔除原文中不实的部分,汇总新闻要义,打破原文中的中国“”,证明中国的发展、中国内部事务,是有利于世界稳定的。新闻编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灌输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应按照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遵循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全世界新闻传播的双向化、合理化。

“9・11”后,国际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开始出现不断剖析、先入为主的倾向,事件的报道往往很偏激,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也迎合国家利益,采取一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态度,甚至不惜采用失实的手段歪曲新闻内容。国际反恐行动使战争可以直播,特别是伊拉克战争(Iraq War),更是引发了一场世界媒体大战――电视直播、报纸特刊、网络资讯、广播报道等纷繁复杂,观点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编译者坚定自身媒体的立场,本着平等、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新闻进行编译,让国内受众从客观角度认识该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我国新闻媒体对冰冻灾害、“5・12”地震、奥运会的报道虽引用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评介,但对于某些明显对事实的歪曲和造谣及时进行删除编辑,使整个报道符合国内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倾向;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则是追根究底,剖析其实质,强调我国的作为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让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多地带有“全球化”印记。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成为历史的大趋势,因而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应反对新闻垄断,促进全世界新闻传播媒介的均衡分布,使新闻信息流动双向化、合理化,提倡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新闻工作者应宏观把握我国国情和我国的方针政策,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刻的剖析,针对受众设计产品或提供服务,适合不同阶层的特色,满足各阶层的需求,编译出有价值的新闻。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

hester: St Jerome.1997.

2.曹明伦:《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中国翻译,2005(6)。

3.www.省略

(作者单位:王萌,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关晨,保定学院外语系)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 下一篇:论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