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TFP增长率的估计

时间:2022-09-12 04:19:32

摘要 以我国1952年~2007年的宏观数据为基础,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并分析了我国1952年以来55年的TFP增长率。发现建国以来,我国的TFP增长率波动较大且水平较低;从1952年~2007年间,平均TFP增长率仅为1.48%,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仅为18.4%。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较低;同时分析自1992年以来,我国TF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认为进一步的推进改革,消除降低经济效率的体制因素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TFP增长率;C-D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2-0017-04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规划、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和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它的增长能反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的效果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所以研究TFP增长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 。TFP增长率,一般是指由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产出增加。有不少学者对我国经济的TFP增长率进行了分析与测算,不过因分析数据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尽相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在数据段的选取上,有的学者只是分析与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如郭庆旺等(2005)[1]、徐家杰(2007)[2],也有学者对我国1952年以来的TFP增长率进行了估计,如舒元(1993)[3]估算了1952年~1990年的TFP增长率,王小鲁(2000)[4]估计了1953年~1999年的TFP增长率 ,王艳丽[5](2006)测算了1953年~2002年的TFP增长率,但是都没有延伸到2007年。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大部分采用以C-D函数为基础的索洛余值法,郭庆旺(2005)[1]则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与比较,还有不少学者采用以面板数据为对象的边界生产函数法,主要是参数随机前沿分析和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不过以面板数据为对象的边界生产函数法更多的用于区域TFP的分析和比较。

本文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扩展,以我国1952年~2007年的宏观数据为对象,利用改进型的C-D生产函数估计和分析了我国1953年以来55年的TFP增长率。

二、模型

由于TFP增长率是指由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因此通常在估计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来测算TFP增长率。对于总量生产函数的形式有不同的选择,如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VES以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本文和大多数学者一样采用C-D生产函数,不过由于C-D生产函数又有普通和改进的两种,这也会带来估计结果的差异。不少研究者用普通的C-D函数(Y =AKL)来估计TFP增长率,应用该模型时通常隐含两个假定,一是技术要素A是一个不变的参数,也就是认为广义的技术进步对不同样本点的作用是相同的;二是规模报酬不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小二乘法(OLS)估计一般会导致TFP增长率的低估而高估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

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对不同样本点的作用是相同的这一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通过考察世界经济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都是一种飞跃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所以认为技术进步对不同样本点的作用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呈上升趋势,即A=A(t),且A(t)是t的递增函数。而用普通C-D函数进行估计时,将A当作了不变参数,再加上最小二乘法的拟和特点,必然导致投入要素贡献的高估和TFP增长率的低估。本文就是以此为基点来选择的估计模型。

Solow[6]于1957年提出了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 =A(t)KL,A(t)=A (1+?酌) ;这里加入了时间指数趋势以测定技术进步,通常设定其中参数γ表示技术的年进步速度。这使得技术进步在不同样本点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呈上升趋势,所以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的TFP增长率进行估计。首先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ln(Y )=lnA +t ln(1+?酌)+ ln(K )+?茁 ln(L ) (1)

为了估算TFP增长率,我们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进一步得到方程(2):

ln(Y /L )=lnA +tln(1+?酌)+ ln(K /L )(2)

对模型(2)进行OLS估计,就得到了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于是就可以得到TFP增长率了,其计算公式如下:

TEP增长率=dY /Y - dK /K -(1-)dL /L(3)

三、数据采集与模型估算

具体的计算过程中,需要采集历年来国民生产总值Y、固定资本存量K,劳动力L的样本数据。

产出(Y)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调整得到(具体结果见表1)。

从业人员(L)数据直接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具体结果见表1)。

资本投入水平用资本存量(K)表示,计算公式为K =I /P +(1-?啄 )K ,其中K 、I/ P 、?啄 分别为第t期实际资本存量、实际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率。基年资本存量采用郭克莎(1996)的研究方法:1952年资本存量为1500亿元,按1978年可比价格可换算为1465亿元。并选用林毅夫、刘明兴[7]计算的全国固定资本形成平减指数[8](为1978年价格,但是只有1999年以前的数据,根据2000年~2007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固定投资价格指数,将平减指数延长至2007年)来缩减固定投资,折旧率设定为10%。通过以上处理就得到了1978年可比的1952年~2007年的固定资本存量数据(具体结果见表1)。

利用表1中的我国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模拟,得到结果如下:

ln(Y /L )=-1.39+0.01It+0.68ln(Kt/Lt)+1.15AR(1)-0.58AR(2)(4)

t=-6.81t=2.92t=11.01t=10.2t=-5.23

p=0.000 p=0.005 p=0.000p=0.000p=0.000

F-statistic=3422.041 Prob(F-statistic)=0.0000DW=1.89

观察估计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F检验均合格,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当高,且经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并在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异方差假设(由于篇幅关系不再列出)。于是便得到了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8和0.32,这样根据模型(3)就可以得出1953年~2007年的全国TFP增长率变化状况,具体结果见表2。

注:各年的TFP增长率=GDP增长率-0.68*K的增长率-0.32*L的增长率;五年计划的TFP增长率指的是平均增长率=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0.68*K的年平均增长率-0.32*L的年平均增长率。

注:TFP增长率的贡献=TFP平均增长率/产出的平均增长率*100

为了进一步观察我国TFP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做了折线图,具体情形见图1。

图1、1953~2007年我国的TFP增长率变化状况

四、结果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一五计划以来,我国TFP增长率的变化特点是波动比较大,而整体水平不高。以下将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以1978年为界分为改革前与改革后两个大的阶段,并以五年计划为小节来具体分析我国TFP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TFP增长率的波动的比较剧烈,大起大落。①1953年~1957年是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段时间我国经济的TFP增长率表现良好,TFP平均增长率大约为4.14%。由于一五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经过了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目标基本符合我国当时建设的急需和国力的可能,因此这一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增加,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所以这一时期,TFP增长率对产出的贡献率比较高,达到53.7%,经济增长质量比较高。②1958年~1962年,这段时间我国经济的平均TFP增长率大约为-11.55%,GDP平均增长率为-7.11%,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62.3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TFP增长率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产出下降的速度,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滑坡。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政府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导致了连续三年的“”,造成了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资源配置恶化、抑制消费、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协作、竞争严重不足等问题,加上1959年~1961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产出大幅度下降,使得该期间我国TFP急剧下降。③1963年~1970年,这段时间经历了三年调整和三五计划,是TFP增长率大起大落的几年。1963年~1965年是“”之后的进一步调整阶段,TFP和产出持续了几年的增长,这里需要提到的是,1963年~1965年的3年调整时期,TFP的贡献高达84.3%,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时期良好的政策措施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五”、“二五”时期高资本积累的时滞作用而造成的。但是1966年,开始了,直接导致1967年和1968年TFP的大幅度下降;九大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局势,使得1969年和1970年的TFP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率均超过了10%。④1971年~1977年,为第四个五年计划和改革开放前的最后两年。四五计划期间的平均TFP增长率大约为0.09%,产出平均增长率为5.62%,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55%。这几年是的最后几年,经历了“批林批孔”以及“反击右倾翻案风”,局势动荡,所以经济低迷,TFP增长率很低。1976年TFP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一方面在于政治局势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与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严重损失有关。到1977年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经济得到恢复,TFP上升,增长率达到3.02%。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TFP增长率波动相对比较平缓,整体看来表现不错。①1978年~1985年,这段时间为五五计划的后期以及六五期间。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少旧时期的观念还处于突破阶段,不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再加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和推行,国民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六五期间的平均TFP增长率达到2.72%,对产出的贡献率为22.42%。②1986年~1990的七五计划期间TFP表现平平,甚至在1989、1990年出现了2次连续的负增长,使得整个七五期间的平均TFP增长率降低为-2.27%,对GDP的贡献也降低到-29.8%。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七五初期经济过热使得在后期进行的整顿期间采取了紧缩的经济政策,但是宏观政策的不成功导致了通货紧缩出现了市场疲软,整个经济增长衰退;另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有关。③八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TFP的增长率较高,其中1992年TFP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点为6.42%,平均TFP增长率为3.74%,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28.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彻底摆脱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做不同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观念束缚,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范围和领域明显扩大,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对我国TFP的提高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后期的宏观调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比较高。④1996年~2000年是我国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全面走低,波及我国;并且1998年夏,我国又遇到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产出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TFP也出现了负增长,该期间平均TFP增长率为-0.08%。⑤2001年~2007,我国经济又进入了平稳快速增长时期,TFP增长率比较高,平均TFP增长率为2.9%,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0.53%,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27.53%。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TFP增长率的变化状况,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TFP增长率自1992年达到顶峰后,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由于我国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有研究者验证我国的经济增长符合Verdoorn定律(魏梅,2008)[8],即我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我国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认为影响TFP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在于效率改善的停滞或下降,而影响效率改善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效益递减和实质性改革的停滞不前。邓小平南方讲话引发的改革浪潮虽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的速度又开始减缓,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制度改革停滞不前,城乡二元结构并未触动等。这些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国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五、结语

纵览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从1952~2007的55年间,我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8.05%,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从增长来源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观察我国TFP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可以发现虽然TFP增长率或高或低,波动较大,但是整体水平却比较低。由表2、表3,可以看出,从1952年~2007年的55年间,我国的平均TFP增长率为1.48%,它对产出增长的平均贡献仅为18.4%,这意味着资本、劳动等硬投入的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82.6%,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如美、日、德的TFP增长率对GDP的贡献达到70%以上,其差距是非常显著的。这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要素投入的增加来驱动的,属于硬投入带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不高。

诚然,过去无法改变,但将来却是可以创造的。我国自1992年以来TFP增长率的降低带来了警示,改革的停滞不前与改革效益的递减减缓了我国效率的改善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深层次推进改革,打破各项制度对资源有效配置的约束。当然,提高技术水平仍然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之路。

[注释]

①楚钰,《全要素生产率》,政策,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2]徐家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78-2006年[J].亚太经济,2007,(6):65-68.

[3]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82-88.

[4]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3-15,79.

[5]王艳丽,刘传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5):90-93,99.

[6]Solow, R.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7]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80.

[8]魏梅.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效率收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2):79-81.

The Estimation of the China’s TFP Growth Rate from 1953 to 2007

Zhou Caiyun,Mao Huixiao

(Economics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1952-2007 macroeconomic data, this paper uses the improv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to estimate and analysis the TFP growth rate of 55 years since 1952. We find tha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TFP growth rate is violate and the level is low; From 1952 to 2007, the average TFP growth rate is only 1.48%,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GDP growth also is only 18.4%. This shows tha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lthough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s extensive and the quality of growth is low; At the same,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ing of TFP growth rate since 1992, we believe that promoting the reform further and eliminating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 which reduc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re the key of sustainable growth.

Key words: the TFP growth rat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上一篇:节能及节能政策的微观经济解析 下一篇:第二产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