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及节能政策的微观经济解析

时间:2022-09-17 04:44:05

节能及节能政策的微观经济解析

摘要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但是在理论上还缺乏对节能活动微观经济机理的系统分析,使得节能政策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节能的概念, 利用一个基本模型描述了节能决策过程,指出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与基本模型不符的节能缺口现象,并解释了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效的节能政策体系以缩小节能缺口,推动节能。

关键词节能;节能缺口;节能政策;微观经济解析

中图分类号F062.1;F20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3-0013-04

节能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长期问题。虽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去推动节能,但是节能活动中的经济理性无疑是其根本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市场化的节能机制为主,辅以适当的政策干预是推动节能的政策保障,只有把握节能活动的内在经济机理,将节能政策体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全民经济福利。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文献从微观角度对节能活动的经济机理作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从节能的基本定义出发,从节能决策的基本模型扩展开来,形成一个对节能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框架,以期对节能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作出一个理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节能政策体系,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一、节能的概念

从经济效率角度看,节能是经济主体对能源和非能源的相对价格变化的一种内在反应。在生产领域,它是指用资本等更便宜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替代能源,节能意味着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资本成本和资本运行所需的能源成本的现值最小化。在消费领域,它是指消费者用更便宜的商品来替代能源,在不降低消费者效用的前提下,获取能源服务的成本投入最低。应该注意的是,减少能源使用同时也导致产出或消费者效用的减少并非具有经济效率的节能。上述经济学意义的节能与物理学意义的节能或能源效率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能源效率通常指使用更少的能源生产相同数量的服务或产出,服务或产出以市场价格计算,能源投入以传统的热力学单位度量,[1]而经济学意义的节能中能源投入是以其市场价格计算,因此,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不等同为经济意义上的节能。

二、节能的基本模型和节能缺口

从节能的经济学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分析经济主体节能活动的内在机理。节能本质上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以更便宜的资本来替代能源的过程,经济主体的节能决策可用以下基本模型表述。 NPV=-c>0 其中:NPV为净现值,c为节能投资的资本成本,n为节能投资的寿命周期,fi为不节能资本寿期内每年的能源消耗量,ei为节能资本寿期内每年的能源消耗量,Pi为能源价格,r为经济主体要求的节能投资的贴现率,理论上,它应取社会平均贴现率。在以下基本假定下:(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他对潜在的节能机会有完全的注意力和计算力;(2)经济主体是具有充分信息的,即他完全知道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节能资本;(3)在选择和使用节能资本过程中不存在交易费用,如果 NPV大于零,是可行的节能机会,经济主体会节能。

根据模型,节能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能源价格的合理构成和市场化形成机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节能缺口现象(Energy Conservation Gap),即在现实的能源价格水平下,很多满足该模型的节能机会没有被利用,导致了实际节能水平与理论节能水平之间的存在差距。

关于节能缺口存在的原因可从基本模型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加以解释。在满足基本假定的前提下,从基本模型内部出发,导致节能缺口存在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在节能中,不仅要考虑直接的节能资本成本C,还要考虑隐藏成本,它是指与节能资本使用相关的额外成本,是隐性的,是为节能主体考虑但不为或不全为研究者和决策者等外部人观察到的成本,比如:使用节能技术或产品导致的生产过程的故障或连续性被打断、其它方面的功能或效用受到影响等问题导致的成本。实证分析表明,即使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隐藏成本,节能缺口仍然存在,比如很多成熟的节能技术隐藏成本是很小的。

二是节能主体使用了过高的贴现率。很多研究结果显示,节能主体所要求的贴现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贴现率水平,如Hawarth[2]、Sanstad[3] 、Thompson[4]和王庆一[5]等的研究,因此节能缺口很大。①但是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分析,过高的贴现率是效率市场的体现,其原因主要有:(1)与金融投资相比,它属于有形资产投资,流动性较差,大多节能资本甚至不具有可交易市场。如Sutherland做的实证研究发现,与公众公司相比,家庭和私人企业对节能投资的回报要求更高。[6](2)投资较大的节能资本占企业资本预算或家庭收入预算的比重较大,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弱。Train做的14个案例调查发现,企业、中等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节能投资中使用的贴现率是依次上升的。[7](3) Hassett和Metcalf提出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节能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节能投资要求更高的贴现率[8]。上述原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高贴现率问题,但是显然还不充分。比如:它无法解释节能投资为什么比其它非金融投资要求的贴现率要高,例如一条新的生产线;对于任何占资产组合中较大比例的投资都会要求较高的贴现率;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所有投资的共同特征。因此,从模型内部无法完全解释高贴现率问题,而上述原因导致的高贴现率是效率市场的体现,与隐藏成本一样,无需政策干预。

三、节能缺口存在的外部原因――基本模型的修正

由于从基本模型内部不能充分解释节能缺口现象,我们还需要从基本模型外部加以分析。

1.节能投资中的信息问题

经济主体作出节能投资决策时需要掌握相关信息,比如:有关节能产品的供给商和价格、现行技术和产品与节能技术和产品之间的能耗比较、待选的各种节能技术或产品的节能绩效比较、节能产品其它方面功能和效用等等。我们假定经济主体具有这些方面完善的和对称的信息,但是现实的节能市场却并非如此,它是不完善的、不对称的,由此导致节能市场的失灵,无法产生基本模型所体现的市场效率。节能市场信息问题的独特性加剧了节能投资的不足,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相对于初始的资本成本信息,今后的能源费用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主体倾向于选择低资本成本和高能源成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9];(2)能源一般由少数厂商提供,产品较为同质化,易于比较,购买频繁,搜寻费用相对较低。而节能设备、技术的差异较大,信息相对缺乏、模糊或隐蔽、在缺少标准化的计量和评估手段时,购买者很难对竞争性产品进行比较,或者验证厂商所宣称的节能绩效,购买次数少,搜寻费用相对较高。因此,能源属于搜寻品而节能设备更具体验品和信任品特性,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产生信息问题,导致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节能投资的不足[10]。

搜索和传递节能信息都是有费用的,因此,节能投资的成本还包括了经济主体搜寻、加工和传递节能信息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相对于节约的能源支出来说很高,虽然对于全社会来说节约的能源费用很大而具有正的外部性,个体也不会进行节能投资,信息问题就成为节能缺口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2.节能投资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节能投资中还存在市场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包括:为购买节能产品和技术而发生的招标、讨价还价、缔约等费用。组织交易费用包括:组织内部对能源使用的监督和控制成本、节能投资的决策成本、建立、维持和运行能源信息体系的成本等等。这些交易费用成为节能投资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能源费用较低的企业。Hein和Blok发现,能源密集型的大公司用于节能投资的交易费用占到节能投资的3%~8%,而对较小额的节能投资或能源密集度较低的企业,这一比重要大得多[11]。此外,节能属于高度的专项资产,具有很高的资产专用性,很难进行再处置,因此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还导致了节能投资中一个较常见问题-奖励的分配,即节能投资和收益的不匹配。如租赁房屋的节能中,出租人进行节能投资的收益却由承租人享有,虽然可以通过租约的调整使出租人获取相应回报,但是缔结或修改此类和约的交易费用可能相当高,由此阻碍节能投资。再如房屋的建筑者和销售者并不承担房屋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费用,如果供应节能房屋的额外成本不能被弥补,节能房屋的供给会不足,而通过和约安排解决这一问题的交易费用较高,因此,初始价格较高的节能房屋交易障碍较大。Schleich和Gruber对德国的商业和服务部门的实证分析就显示:奖励的分配是大多数部门节能投资不足的一个显著障碍[12]。因此,考虑到节能投资中的各种交易费用,节能“缺口”就更小。

3.节能投资中的有限理性问题

行为经济学认为即便市场主体拥有完全的和对称的信息,并不必然作出正确的决策,即所谓有限理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主要体现为认知局限和惯常行为,他们往往以拇指规则行事,节能市场也是如此。Robinson[13]和Satand等[14]对美国政府的一些节能计划的研究表明:有限理性削弱了很多意在减少信息问题的项目的效果,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美国能源部建立的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具有经济效率的节能机会,但是被采用率只有50%[15]。

认知局限使得经济主体即使意识到需要以基本模型为指导来进行节能决策,但是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他们容易落入初始成本的窠臼,而往往节能产品在初始成本上不具竞争优势。惯常行为表现为现状偏好和损失厌恶,节能市场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些阻碍节能投资的惯常行为。如终端用户在选择发动机等用能设备时,通常考虑价格、交货时间、设计标准、与特定供应商的关系等,节能往往不在主要考虑之内[16]。企业在更换设备时,倾向于采用已经用过的设备。受时间和注意力约束,企业等组织通常关注核心活动,比如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战略性投资机会,而节能往往被忽视。这些惯常行为虽然会有损失节能的机会成本,但是免去了现实的资本支出的增加,Stern (1984)[17]和Lutzenhiser(1993)[18]发现风险厌恶使市场主体安于现状而偏离节能方向。Sorrel(2004)进一步发现惯常行为对资本的购买比对能源的购买的影响更大,导致能源的消费过度而节能投资的不足[19]。有限理性的客观存在使得实际节能缺口进一步缩小。

四、推动节能的政策体系

推动节能的政策体系应该基于节能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因此,推动节能的政策体系应该在成本效益基础上减少或克服这些问题,以缩小节能缺口,相应的政策体系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1.推动节能的价格和税收政策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社会最优节能规模取决于能源的真实价格。能源商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外部性,比如污染环境、耗竭资源、影响国家安全等等,如果这些外部性不能在价格中充分体现,就会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节能就失去其经济基础。克服这种外部性一般需要政策干预,将各种负的外部效应充分纳入能源价格中,以反映能源使用的真实成本。

2.推动节能的信息政策

信息问题导致了节能投资的不足,因此,合理的信息政策是节能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它主体,政府提供节能信息的优势在于:真实、中立、可信度高,隐含着对节能效果的保证,这会减少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成本。Stern的研究发现:比信息的可得性更重要的问题是谁来提供信息,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独立的第三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它们传递信息的成本较低[20];容易引起关注,使得常被忽视的节能问题能够引起市场的重视,有助于克服行为惯性。在企业等组织的节能中,如果政府能够针对组织的核心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节能信息,有助于减少或克服因投资决策部门和能源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组织失灵。

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适合由政府提供,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由政府提供才是有效率的。比如节能意识和节能常识的宣传与教育、节能产品基本类别信息、新节能技术的示范性使用、新产品示范采购、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等,由于这些信息的收益大部分难以内部化,因此市场供给不足,、认证等市场中介也很难发育,只能由政府提供。而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定制化信息通过市场提供更有效率,比如特定用户的节能、特定产品的节能和特定技术的节能等。

3.推动节能的规制政策

与其它政策不同,规制政策绕过了市场主体行为调整而直接干预市场结果,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节能主体的有限理性。由于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市场作出最优决策,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定对结果理性进行市场“复制”,从而达到市场效率。例如最低能源效率标准将不节能产品或技术驱逐出市场,从而确保节能机被充分利用。关于规制政策的经济效率问题存在一些争议,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由于政府无从知道微观主体的贴现率,难免造成效用损失和结构扭曲,影响了消费者选择权,降低了总体经济福利[20] [21]。但是由于节能这样的信任品的信息获取和传递费用是很高的,并且有限理性的改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获得的节能收益,规制政策是低成本解决信息问题和有限理性问题的途径[22]。考虑到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的贴现率较高[23] ,强制节能标准对他们的福利造成的损失较大,所以应该给予他们合理补贴。

4.推动节能的激励政策

通过经济激励政策,可以帮助市场主体减少节能的资本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比如,对节能投资进行补贴、税收抵减等。此外,政府还应该对私人提供某些节能信息提供补贴。节能投资者在使用新的节能产品或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其它潜在使用者具有积极的外部性,即采用外在性(Adoption Externalities) [24]。潜在的使用者学习使用一项新节能技术并结合自己的状况以达到节能目的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这一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观察他人使用的情况,因此新节能产品或技术的使用者所生产的信息具有积极的外部效用,对于生产这种信息的使用者应给予补贴,比如在一项新节能产品或技术推向市场时应该给予先行的购买者以补贴。

由于导致节能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针对不同节能产品或技术、不同的行业和组织,需要不同的组合性政策来推动节能,仅仅使用任何一种单一政策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率。比如,如果仅仅使用价格税收政策,达到社会最优节能水平的能源价格可能非常之高,使得经济整体无法承受。

[注 释]

①Hawarth 、Sanstad、和Thompson等曾归纳过相关研究,涉及到

的各种节能产品所使用的贴现率从25%到300%不等,远超过

市场平均贴现率水平,王庆一等也提出了很多类似案例。此外,笔者曾经计算过,在我国的节能灯市场,将普通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00%-200%,但是目前节能灯的使用率仍不超过20%。

[参考文献]

[1]Murray.G.Patterson,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concepts,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Energy Policy,1996,(24):377-

380.

[2]Richard.B.Hawarth ,Alan.H.Sanstad, Discount Rate and Energy Efficiency[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5,(7):102-107.

[3]Alan.H.Sanstad,Carl.Blumstein, Steven.E.Stoft,How high are option values in energy-efficiency investments?[J]. Energy Policy,1995,

(23):739-740.

[4]Philip.B.Thompson,Evaluating energy efficiency investments: accounting for risk in the discounting process[J].Energy Policy,1997,(25):989-996.

[5]王庆一,肖 汀.能源效率:市场缺陷与政府职能[J].中国能源,2001,(12):36-37.

[6]Sutherland.Ronald J,Market barriers to energy-efficiency invest-ments[J].Energy Journal,1993,(3):15-34.

[7]Train.K, Discount rates in consumer’s energy related decisions: 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Energy 1985,(12):1243-1253.

[8]Kevin.A.Hessett, Gilbert.E.Metcalf,.Energy conservation investment, do consumers discount the future correctly?[J].Energy Policy,1993,(6):710-716.

[9]Eyre.N, Barriers to energy efficiency: more than just market failure[J].energy and environment, 1997,(1):25-43.

[10]Steve.Sorrell,Eoin.O’Malley,Joachim.Schleich,Sue.Scott, The economics of energy efficienc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60-61.

[11]Steve.Sorrell,Eoin.O’Malley,Joachim.Schleich,Sue.Scott,The economics of energy efficienc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69-69.

[12]Joachim Schleich, Edelgard Gruber,Beyond case studies:Barriers to energy efficiency in commerce and the services sector[J].Energy Economics,2008,(30):461-461.

[13]Ribinson.J.B,The proof of pudding: making energy efficiency work [J].Energy Policy,1991,(7):631-645.

[14]Sanstad.A. H., Howarth,.R.B. 'Normal' Markets, Market Imperfec- tions and Energy Efficiency[J]. Energy Policy, 1994,(22) : 812-818.

[15] Adam B. Jaffea, Richard G. Newellb,T, Robert N. Stavins, A tale of two market failures: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54) :172-172.

[16]Edmar Luiz Fagundes de Almeida,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limits of market forces: the example of the electric motor marketin France [J].Energy Policy,1998,(8):643-653.

[17]Stern.P.C, Energy Use: the human dimension[M]. New York:W. H.Freeman, 1984.

[18]Lutzenhiser.L, Social and behavioural aspects of energy use [J].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vironment,1993,(18):247- 289.

[19]Steve.Sorrell,Eoin.O’Malley,Joachim.Schleich , Sue.Scott, Theeconomics of energy efficienc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Limited,2004:81-82.

[20]Sutherland.Ronald J,The economic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J].Energy Policy,1996,(4):361-370.

[21]Morss.Mark.F, The incidence of welfare losses due to applianceefficiency standards [J].The Energy Journal, 1989,10(1):111- 118.

[22]Steve.Sorrell,Eoin.O’Malley, Joachim.Schleich, Sue.Scott, Theeconomics of energy efficienc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Limited,2004:37-38.

[23]StoftSteven , Appliance standardand the walfare of poor fami- lies [J].The Energy Journal,1993,(10):4-4.

[24]Adam B. Jaffe, Richard G. Newell,T, Robert N. Stavins,A tale of two market failures: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54) :167-167.

A Micro-economic Analysis on Energy-saving and Its Policy

Hu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Energy-saving is a long-term issue 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of energy saving, resulting to the lack of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nergy-saving policy. This paper defines what is energy saving in terms of economics; describe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of energy saving with a basic model; points out the common energy saving gap in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model and explains its existing reasons, finally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policy system to narrow the gap.

Key words:energy saving; energy saving gap; energy saving policy; micro-economic analysis

上一篇:产业多样性与经济稳定关系研究评述 下一篇:我国~TFP增长率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