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22-09-12 05:44:37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本文从深刻认识新课程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更新备课方式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本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教材观;备课方式;教学方法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是确定的: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教师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此次课程改革就需要广大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教师的专业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在今年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较真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凸显掌握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我们所选用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面前,我们要不断改变以往那些偏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1)教材突出以学生“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展开的,因此新教材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学,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如景观图、图表、立体示意图,案例、活动的设置等。

(2)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内容,控制难易度,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

三、更新备课方式

1、从强调“共性”,转变为 “共性”和教师 “个性”的统一。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争辩和交流,而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便拓展教学思路。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四位教师,利用每周五的时间备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过程等。其他时间遇到问题就集体及时解决。

2、从强调“集中”转变为“集中”和平时 “交流”的统一。

由于每个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关注点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就要求在备课的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应该把“集中”备课和平时“交流”完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上,就可以针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生进行设题。

3、从强调“课前”转变为“课前”和课后“反思”的统一。

在新课程中,我们都很重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能够根据要求合理划分课时,使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和能力密度大致均衡。

由于课堂是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态固定的空间系统。因此,课后的教学反思应该说是课前备课的补充、延伸和升华,新课程认为教师是研究者,要求教师要反思、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实施地理探究课,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1、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即探讨的研究之意,就是通常所指的“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究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即探究法的两种模式。接受式探究,是学生通过向他人询问和搜集资料,得到现成的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探究则不然,它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活动,得到非现成的信息,再通过整理、分析等活动得出问题的,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我们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很多的“问题研究”都融入了探究法的两种模式。

2、地理探究课的实施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地理新教材有些问题是教材直接提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发现的,问题的发现应由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探究问题来自教材,教师课前要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应写在教案中,这样才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问题、查询问题

信息可以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以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或网络中查询,也可询问教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3)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也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必要时给以点拔和解疑或启发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更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取得问题的结论,提高课堂效率。

(4)交流和展示探究成果

结论得出后,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也可用语言表达,还要展示除文字结论以外的成果,如地图、示意图、图表等,并进行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评价。

总之,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教师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上一篇:试析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失误后的心理状态 下一篇:浅析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创作技法